王綺暄
摘 要:加強實踐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人民群眾根本任務的迫切需要和重要環節。實施新時期人才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加強實踐教育不僅需要深入研究相關政策文件,要抓住實踐教育的道路,在工作中運用創新;要完善相關保障機制,協調實踐教育資源建設,加強實踐教育課程開發,構建實踐教學評估系統和促進實踐教育教師的培養。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實踐 實踐育人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和核心就是實踐論,它在所有理論解釋和現實轉化活動中具有根本的優先性。通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活動,實踐主體改變了自然原始。在了解世界和改造自然的活動中出現,但必須遵循自然演化和發展過程中的客觀規律。這種既體現著對象對人制約性、又表現出人對對象自主性和主體性的人所特有的實踐活動,不僅闡析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揭示了自然界在人類實踐活動的影響下發展演進的客觀規律,還為合理思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矛盾以及解決現實生態問題提供了一種理論視角。
1改革開放40年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的發展歷程
1.1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開始起步階段(1978-1990年)
1977年,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正常恢復,中國人民正式有機會追求知識,尊重人才。高等教育機構的教育也依賴于改革開放的步伐。在改革開放初期各方文化的影響下,大學生不再只追求“雙耳不聞窗,讀圣人之心”的思想,但積極尋求走出校園,投資社會實踐大學生的社會教育開始出現。1983年10月,共青團中央委員會和全國學者聯合會發布了紀念“一二·九”運動社會實踐周運動四十八周年的通知”。首次引入“大學生社會實踐”,為中國大學生的激進知識分子帶來機遇。這意味著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正式處于中國歷史舞臺上。1987年6月,國家教育委員會共青團中央聯合發布了“關于廣泛組織高校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意見”。隨著本文件的出臺,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在不斷成長。
1.2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全面規范階段(1991-2003年)
隨著鄧小平對南方談判的考察,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迅速發展。1993年12月,共青團十三屆二中全會提出了兩項活動:“青年志愿者”和“科學與社會技術服務”。1997年,正式命名大學生的夏季文化,科技和健康“三農”活動,這種社會實踐教育活動持續到今天并越來越受到追捧。1998年8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水平專業人才”,體現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對高校的發展具有前瞻性作用。1999年,共青團中央和教育部在高校舉辦義務教育和大學生“挑戰杯”等活動。國家并規定它們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的長期穩定項目,為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教育提供了自我能力展示的平臺。
1.3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成熟創新階段(2004年-至今)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宣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承諾”(中發[2004] 16號)如下。計劃的教學大綱,提供時間和信用,以及必要的資金2013年,中共中央宣布了“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訓與實踐的意見”, 重點:關注社會實踐的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思想應該貫穿于整個過程和教育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形成教育人,科學研究人和實踐育人,管理和教育人民,服務和教育人民,組織長期教育人民的機制。“它強調社會實踐和人的功能,增加高校實踐學習的比例讓更多的組織學生和教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2發展維度: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發展趨向
2.1加強實踐教育的意義: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1.1加強實踐教育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迫切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會議上明確地指出,教育是國家的宏偉計劃和黨的計劃。黨的教育方針明確要求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也告訴我們,實踐是理解的基礎,知識的來源和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真正的知識和人才的實踐決定了價值觀的產生和發展,決定了價值觀的基本方向。今天,我們必須培養道德,智慧,藝術和工作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離不開實踐教育的鍛煉和磨練。加強理想信念,實現全面發展,學生必須將對生活的追求與國家的發展和進步以及人民的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2.2開展實踐教育的策略
在實踐中發展實踐創新能力關于實踐育人的方式路徑,2017年9月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給出了許多具體的指導性意見。比如:(1)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特殊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等地方資源;(2)開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依托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和文物保護單位和其他資源;(3)開展革命傳統教育,使用革命歷史紀念設施,烈士陵園(墓)等資源;(4)開展文化藝術教育,利用美術館,展覽館和公共文化設施資源;(5)開展科普教育,可以利用科技類館室、科普教育基地、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資源;(6)開展國防教育,可以依托國家安全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軍事博物館等資源;(7)開展環境保護教育,可以使用自然景區,生態保護區,環保節能展廳,污水處理企業等資源單位;(8)開展安全教育,可以依靠學校的當地運輸隊,消防隊,地震臺等單位;(9)開展勞動實踐,可以安排一定時期的農業生產,工業經驗,商業和服務業實習;(10)組織研究旅游,開展學習雷鋒志愿服務等。
結 語
總之,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是當今社會高校教學工作的迫切需要。“實踐教育”是新時期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最根本途徑。因此,社會各界必須有義務和責任來完成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
參考文獻
[1] 劉曉東.大學生社會實踐理論與實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
[2]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