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富 張海平
?
農科專業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及對策——校企協同背景下華南農大動科學院近10年畢業生就業狀況為例
彭金富張海平
(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廣東廣州510642)
農科專業存在招生、專業思想、就業對口率等方面不足,究其原因,與農科類學生招生計劃數量、就業環境、就業起薪和社會認識等因素息息相關。以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近10年本科畢業生就業狀況為例分析,可看出農科專業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既能發揮農科專業應用性、實踐性優勢,又能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行業認識,破解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踐有機結合的難題,為高校提升農科專業認同、做好就業指導工作和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農科專業;就業;啟示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就業單位對高校人才的科學要求與高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之間匹配程度弱,矛盾突顯。教育部、財政部和廣東省實施的一系列“質量工程”,將創新實踐育人的機制與載體列為重要建設任務之一,實質就是要解決好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之間的矛盾,促進人才培養工作與社會需求的緊密聯系,增強高校與社會的適應性。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加強高校與企業,合作協同,實踐育人的機制研究,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提高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作為農科類專業的高校,更應該充分認識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主動適應、積極應對。從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和共建“溫氏班”等一系列校企協同、實踐育人舉措來看,該院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成果豐碩,取得了顯著成績,從近十年本科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對我們開展農科專業大學生人才培養必將有所啟示。
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本科生共設有二個專業:動物科學和蠶學。這二個專業均屬于傳統特色農科專業,近年來,在招生、專業思想工作、就業起薪等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也同時存在畢業生就業在行業內供不應求和就業對口率不高等現象。截至2018年11月,動物科學學院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連續10年就業率總體較高,平均就業率為98.62 %,學院也連續10年獲得學校就業先進單位,就業狀況總體較好。

表1 2008 ~2018年期間本科生就業信息表
由表1可以看出:
(1)近十年來,學院的本科生就業率總體保持在98 %以上,2009 ~2010年,達到就業率100 %的佳績,學生就業不成問題,總體狀況優良,但也看得出來,每年農科專業招生名額穩定在200人左右,招生規模不大。說明農科專業近期乃至今后一段時間都有較好的就業趨向,當前國家大力支持鄉村振興計劃背景下,農科類專業仍是朝陽行業,就業需求較大,農科類專業畢業生大有可為。
(2)在考研升學方面,學生考取研究生比例逐年提高,2017、2018年研究生錄取或出國深造的占比接近50 %??梢钥闯鲰椖繉W科的本科畢業生對農科類專業的前景看好,渴望繼續深造,以提升自己在行業就業中的優勢和潛力;同時也說明,農科行業對畢業生的專業知識要求也越來越高,農科行業技術含量正逐步提升,本科就業生也將面臨未來職場壓力。
(3)在就業行業分布方面,從2009年的專業相關行業就業比例占50 %,比2018年提升了1倍,由此可見,農科專業畢業生對本行業發展前景信心漸長,學生就業滿意度逐年提升,這也與招生規模不大和專業思想不穩定形成了鮮明對比。
(4)農科類畢業生考取公務員和進入事業單位的比例逐年遞增,由于公務員農科專業招考崗位需求不大,比例不高,因此,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數比例并不高,主要就業去向以各類企業單位為主,就業地域和就業環境相對艱苦,這也可能是造成社會偏見和招生志愿填報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據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提供的就業資料,從2017年和2018年畢業生就業數據情況來看,2017年有43.59 %的學生選擇在廣東省內就業,2018年有66.43 %的學生選擇廣東省內;從數據的趨勢分析看,近兩年畢業生在工作地選擇方面也開始向廣東省以外的省份發展,而在省內發展的同學,也從廣州和深圳等一線發達的珠三角區域逐漸向粵東和粵西等偏遠貧窮地區流動,這也說明學生的傳統就業觀念正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和調整,另一方面也說明農科專業學生在就業地域的選擇上也更理性和合理,逐漸能接受基層就業的現實。
從資料看,隨著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措施以來,從2008年的溫氏食品集團、大北農集團等30家同行知名企業在動科學院舉行招聘宣講會,到2018年的105家相關企業來院招聘畢業生,相關合作企業增長了5倍多。從連續三年舉辦的農科專業行業專場招聘會來看,每年動科類農科專業畢業生需求崗位近萬個,遠遠超出了每年動科類農科專業畢業生幾百人的數量,學生差額在10倍以上。
十九大報告指出,2018 ~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梢灶A期的是,人民的實際購買力將繼續提升,美麗中國、生態文明等國家戰略的提出,將能使人民過上比現在更幸福的生活,以畜牧業為代表的農科行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未來對農科人才的需求將會繼續增長。
近年來,高校農科類專業招生第一志愿報考率低,錄取考生80 %左右為調劑生源[1]。受市場經濟影響和傳統社會思想的偏見,社會對種植、養殖等涉農專業和行業社會認同度有待提高,具一定的傳統偏見和社會輕視,多數考生和他們的父母缺乏對現代畜牧業等農科專業的了解。雖然近年來,農科院校在招生宣傳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仍需要時間讓考生、家長和社會接受,因此提高報考志愿率低、降低調劑率有一定的滯后,這直接影響高校向社會輸送人才,影響畢業生就業工作和長遠發展,進而影響農科專業在行業和社會上的認同度。
專業思想教育關乎到農科類大學生專業思想穩固和未來的職業發展,是保證教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首要任務[1]。目前我國農科專業大學生就業存在著專業對口就業率低的問題,這不利于我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和“三農問題”的解決[2]。據高考調劑到學院的同學的訪談,雖然調劑之后,增強了對本專業的認同感,但很多同學高中時較少關注動物科學等農科專業的相關信息,農科專業就不會成為報考志愿的首選。全國開設動物科學專業的高等院校并不少,但宣傳力度和影響力不大,缺乏相應的關注和媒體的廣泛傳播等,因此,造成了高考生對熱門專業的跟風追捧和對農科專業的冷落現象。
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大學生就業較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經濟較發達的區域,選擇在西部地區或基層就業的畢業生較少,形成部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基層單位招不到大學生的結構性矛盾[2]。農科專業畢業生就業主要面向動植物行業,由于動植物行業工作環境的特點,就業區域和活動范圍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局限性。由于農科行業就業的地域限制,工作不可能在繁華的城市中心,大都分布在農村和經濟欠發達的區域,這些地方往往遠離城市,缺少生活娛樂和休閑商業等活動場所,相比較而言,工作環境、工作條件、勞動強度等現狀也成為影響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同時由于農科行業從業門檻不高,畢業生起薪普遍較低;這也導致農科畢業生就業觀念產生偏差,就業選擇跳出涉農行業,尤其是女畢業生自身生理和心理因素,使行業內就業比例不高,因此,跨專業就業的情況就較為突出。
根據各類就業市場招聘信息的反饋,近年來,本科畢業生初農科專業畢業生就業的期望薪酬范圍集中在月薪5000 元之上,而現實卻是,農業是一個投資回收周期較長的行業,整體趨勢是職業發展前期薪酬待遇較低,職業發展中后期薪酬待遇提升幅度較大[3]。行業用人單位只愿意為本科生開出3000 ~ 4000元/月的起薪,這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也是依據行業工作規律前低后高開出的,但卻在橫向上與其他專業行業起薪相差較大,使畢業生在農業行業就業上初次印象不理想而望而卻步,這也成為供需雙方順利簽約的主要障礙之一,間接導致了本科畢業生轉而考研或跨專業行業就業的現象。
農科專業本科生普遍存在較高的轉專業現象,由于部分學生在初步了解本專業之后,仍會覺得本專業就業條件艱苦、薪資待遇相對不理想。此外,畢業生的就業觀念仍停留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而無視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現實,就業期望值過高[3]。因此,仍難以調整專業思想認同,也給我們農科專業和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給全社會提出了更具挑戰的難題。但實際上,“豬糧安天下”,我們畜牧業每年為中國14億人口提供巨大的豬牛羊肉產量,畜牧學科乃至多數農科專業具有良好前景的專業,雖然起始工作條件艱苦,但本行業就業人才供不應求,且升職發展空間大,創業成功率高,如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與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成為了我國農業院校與傳統農科企業校企協同,實踐育人的杰出典范,這些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都給我們開展農科專業學生就業工作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校企協同背景下,農科專業院校應將就業教育和引導貫穿于大學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學習過程。學生的職業發展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節點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和發展任務,大學生的就業教育和服務工作應該避免在最后一年畢業前的集中惡補和應急性的指導,而是從新生入校開始,按年級劃分層次和階段,依次設定相對應的教育內容,有效引導大學生提前了解專業,認識行業、合理定位,逐步走向職前理性和成熟。可以從以下幾個階段入手:一是在新生入學教育階段開展就業教育啟蒙,邀請行業著名企業家為新生開展入學教育報告,組織新生深入著名相關企業開展調研交流,使新生入學之初感受本專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和高新技術,培養學生在入學后對專業的認同感、提升專業自信,養成立志從事農科行業的就業心理儲備。二是在本科低年級實施導師制,加強學生專業知識教育和專業認同,農科專業應注重加強與企業聯系,建立校企合優質高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如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同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的“溫氏班”,共同探討“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有效提升了學生對專業的實際認知和現實認同;此外,本科生導師制、聘請優秀校友作校外人生導師、開展專業學科競賽、職業素質拓展等形式多樣的專業學科活動,都有利于營造良好就業創業氛圍,提升學生專業認同感。三是在高年級開展專業生產實習,讓學生了解行業就業現狀。通過接觸生產一線,提高學生專業學習的實踐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生在本行業就業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同時,從高年級開始,也應加強學生考研的科學引導,引導學生提升專業層次,提升就業競爭力。四是引導畢業生認清就業形勢,正確定位,調整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在高年級舉行行業招聘宣講會,在企業和學生的雙向選擇過程中,調整學生的現實期望和企業的招聘待遇,促使雙方根據現實對比,然后調整各自要求,從而達到供需平衡。五是為已畢業學生提供持續的就業援助,畢業生走上社會后,學院通過新媒體手段和畢業生就業回訪等方式,實現對畢業生就業后續跟蹤,及時了解畢業生職業發展狀況,盡可能為畢業生提供持續的就業援助,進而提升專業認同和良好社會口碑。
農科專業學院應緊緊抓住就業過程中的各個關節點,及時收集和準確發布就業招聘信息,引導畢業生樹立科學合理的擇業觀,掌握就業基本技能,整合校企資源,建立以就業為參照系的全方位就業服務指導體系。一是收集和發布就業信息要及時到位:農業院校應積極與專業同行、校企合作企業和單位保持密切聯系,建立和豐富就業信息數據庫;充分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做好就業信息傳遞和擇業引導;設立班級就業信息員,準確將就業信息及時傳達給到每一位學生,也將學生的需求及時反饋給學院和用人單位,使就業工作更加準確和高效。二是就業政策宣講到位:通過就業形勢分析會、企業宣講會等方式,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就業政策宣講平臺,讓學生們第一時間就能了解到就業的政策要求和信息動態。三是就業服務場地到位:設立專門就業宣講室,用來單位宣講、就業指導、面試筆試、推薦洽談、和簽署協議等,使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方便、高效地開展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四是就業指導和服務人員到位:重視全員育人,發動班主任、教工黨員等參與就業指導與服務;發揮黨支部、學生組織、校外人生導師等資源,形成合力,助力就業。五是整合就業資源到位:發揮校企合作優勢,挖掘校友資源和企業優勢,整合各種社會資源,不斷深化校企產學研合作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如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論壇,組織學生志愿者參加行業研討會、校企合作基金項目等活動,既增強社會行業對學校的了解,也提升學生對企業的信任,促進校企雙贏。
反思傳統校企合作實踐育人模式和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的校企合作歷程來看,校企合作、實踐育人機制主要包括動力機制、調控機制、保障機制和評價機制,而把人才培養模式納入校企合作和實踐育人的全過程才是建立長效機制的根本路徑,因此,高校一是要拓寬合作內容,豐富合作形式,積極整合學校、社會各方面的資源,激發產學研合作動力生長點;二是要致力于構建組織化推進、校企化運作、全員化參與、課程化建設、項目化管理、多元化結合的實踐育人機制,譬如建立一套符合現代化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有利于培養專業知識扎實和管理能力強的實踐性復合型人才的課程體系,為高校農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改革起到示范和借鑒作用;三是要創新實踐育人的多維載體,如實踐基地共建、校外導師遴選、企業班、創業班建設、人才培養論壇等,形成實踐育人的合力,建立校企協同、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譬如嘗試利用新媒體,做好網絡信息課程和實踐學習的有機結合,開展網絡課程和線上育人模式的探索。總之,要切實落實優惠政策、加強宣傳引導及立法、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為大學生就業創造公平的環境,為大學生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4]。
[1]蔡正云等.農科類大學生專業思想教育及就業能力提升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02-03):110-112.
[2]余明.農科專業大學生就業質量調查與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6,16(8):75-77.
[3]房三虎等.農科專業大學生基層就業:制度化與長效化[J].高等農業教育,2014,29(3):98-100.
[4]袁洪志.農科類專業大學生就業問題初探——以山西農業大學為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26(8):88-90.
華南農業大學2015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NO:JG15140)。
彭金富(1980- ),男,河南信陽人,博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張海平(1968- ),男,廣東饒平人,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1.71
G647.38
C
2095-1205(2019)01-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