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體育大學
首先,從整個傳媒產業的大環境來看,“娛樂化”的追求是大趨勢,符合受眾的總體需求與價值取向。一方面,各種千奇百怪的事物不斷涌現,整個媒體行業需要通過“娛樂創新”來保持自身活力與競爭力,電視業也不例外;另一方面,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在與日俱增的競爭之下,人們愈發追求“娛樂”來釋放壓力,受眾的求新求異與獵奇心理愈發明顯,這些都促使整體的媒介及其產品的娛樂化功能更加突出。
其次,從電視的本體特征和受眾的觀看體驗來看,作為“后仰”的“沙發土豆”觀看習慣,與作為“前傾”的電腦或手機視頻觀看,前者的觀看體驗無疑更加休閑舒適。作為大屏投放的電視,在時空與個性化選擇方面雖然弱于互聯網視頻,但其開放性與共享性更強,因此在未來,電視會更傾向于具有家庭歡聚的共享媒介屬性,如具有儀式感的春晚、扣人心弦的體育賽事直播以及眾多文娛綜藝節目,在親朋互動交流中能夠加深受眾的情緒情感體驗,因此電視媒介將會傾注更多資源于打造娛樂性節目,加強娛樂化趨勢。
第三,從電視節目制播的形式和內容來看,不同的電視節目類型相互融合與滲透,也加速了整體電視節目往娛樂化方向發展。例如新聞頻道中的社會民生類新聞欄目將以更加接地氣的方式播報、經濟類新聞欄目以更加生動鮮明的方式傳播,都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又如紀錄片等紀實類節目,也可能借用故事片的戲劇化手段,使節目在真實記錄的同時更加具有觀賞性。再如講文講史等教育類節目,與影視類節目相結合,運用故事性與情節性進行節目的文本敘事。從電視節目的內容來看,當前“文體兩開花”,跨界融合成為大熱門,都促使了電視節目的制播走向了娛樂化的快車道。
上個世紀,中國的電視節目更多的是發揮宣傳與教育的作用,輿論導向功能明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同的電視節目涌現,多種節目形態競相開放,電視節目的休閑娛樂功能突出。進入到21世紀,由于互聯網的發展,受眾的身份從電視觀眾向網民逐漸傾斜、轉變,大眾媒介的傳播方式也由單一的線性傳播逐步轉化為傳受結合的互動傳播。
《2018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指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為6.09億,占網民總體的76%,超過了整體網民增速。”得益于流量資費的降低以及4G的發展和普及,短視頻應用迅速崛。報告顯示:“熱門短視頻應用用戶規模5.94億,占整體網民規模74.1%?!痹赪eb1.0 向Web2.0的 媒 體 環境發展中,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內容個性化、傳播模式去中心化等特征突出,在強調以個人為中心的互聯網環境中,受眾每天可以接收到的信息冗雜而泛濫,也就形成了信息良莠不齊的媒介環境,長此以往將消解社會主流價值觀。
在此情況下,電視媒體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電視臺掌握著電視節目的制作、編排、播放和運營,因此電視節目是經過較為嚴格的把關而產生的,代表著權威、主流、真實的力量,其公信力大于網絡等新媒體,也因此,電視媒體的社會價值作用將更加突出。一方面,由于移動互聯網加深了碎片化傳播,人們對于信息的篩選與甄別會有更大的困難,這也就需要電視媒體發揮把關人的作用,挖掘事情真相,提供更加全面的深度報道為公眾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另一方面,在算法等應用帶來的信息繭房愈發明顯的情況下,電視媒介的議程設置作用也就愈發重要。電視媒介有必要為公眾提供具有社會價值的信息,維護和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由此可見,未來的電視節目依舊強調輿論的引導功能,輿論引導將聚合多渠道、多角度,以新聞、故事片、紀錄片、動畫片以及綜藝節目等多種不同的節目形式進行顯現或隱性的輿論引導,電視節目的社會價值作用將更加突出。
電視媒體營造的“公共領域”,具有連接國家與個人的橋梁作用。由于電視媒體具有輿論引導的功能,電視節目也承擔著為受眾營造認同感、追求自豪感、尋找歸屬感的重要角色,從以往的眾多電視節目形態就可窺見。例如電視直播“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和群眾游行”“黨的十九大報告”等嚴肅莊重的節目,能夠第一時間吸引全國數以萬計的觀眾,用聲畫激發受眾的愛國心與凝聚力。再如以電視紀錄片為主要形式的紀錄片市場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在將中華美食文化推向全球各地的同時,也營造了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自2010年以來,《信仰》《長征》《巡視利劍》《將改革進行到底》等一系列紀錄片在政治傳播和主流意識形態的構建方面發揮了較強的影響力。學者在對改革開放40年中國紀錄片的發展譜系的研究中指出,當下的中國紀錄片發展屬于政治化產業時期,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在內容生產上與政治的連接愈加密切。現在熱播的《航拍中國》系列更是采用新技術呈現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電視綜藝節目同樣也蘊含中華文化元素,如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利用脫口秀、歌舞、情景戲等不同形式,在嬉笑中傳播中華禮儀文化。浙江衛視的《王牌對王牌》,在特定時期推出致敬經典的主題節目,在娛樂中回顧經典、弘揚傳統文化。體育電視直播同樣能夠推動國家形象的建立,除了通過電視媒體觀看奧運會等國際比賽,在全民健身的熱潮之下,曾經的“奔跑中國”馬拉松系列賽更是集合了體育運動、跑者故事和城市風貌的大舞臺,雖然風波不斷、爭議諸多,但不得不承認“奔跑中國”節目在一定程度上推廣了國家城市形象。從浙江衛視的“中國藍”、湖南衛視的“快樂中國”、江蘇衛視的“幸福中國”,各大衛視打造“中國IP”,將各種節目形態與受眾連接在一起,在樹立品牌意識的同時,也增強了家國情懷。
隨著三網融合的深入發展,電視媒介傳播也進行了數字化轉型,電視搜索、回放與點播等功能使得電視逐漸智能化、互聯網化,多屏互動也不再是新鮮詞匯。在媒介融合的大環境下,Web3.0時代以網絡為核心平臺、用戶需求為導向的“臺網融合”是新趨勢。這就刺激了電視節目形態挖掘出更加優質的資源,發揮跨屏、跨界的優勢,借助互聯網的傳播將網民再次吸引回流到電視機前。同時,5G網絡4K電視的傳輸也將為整體的傳媒行業帶來新的變化。4K 作為一種超高清的分辨率標準,在電視逐漸具有互聯網和影院的雙重功效下,又將給電視用戶更加舒適的觀看體驗。因而,未來的電視節目形態制作,將會更加充分地利用光、聲、電的多重組合,在投入與制作上越來越呈現“大片化”趨勢,使得沉浸式的視頻體驗更加突出。同時,VR等眾多科學技術的運用,還將進一步對傳播媒介產生影響。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電視作為一項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新技術與日俱增的媒介環境下,不必自怨自艾盲目唱衰,在立足自身本體特征、抓住受眾需求的同時,做好迎接科技風暴的準備,未來的電視節目形態必將還有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