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廣播電視臺新聞頻率
系列報道作為深度報道,其內容的詳實性和形式的豐富性對于提高廣播的媒體競爭力和話語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傳播手段日益先進和融媒體的趨勢中,廣播記者要寫出優秀的系列報道,必須要以內容為王,只有把報道寫得實、寫得精彩了,才能夠吸引更多的受眾。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好的選題是系列報道的“核心”。優秀的系列報道其選題必然具備一定的重要性或代表性。如云南廣播電視臺于2015年底推出的一組廣播系列報道《先行先試破難題 水利改革惠民生》,通過抓住農田水利建管改革這樣一個帶有全局性的重大題材,第一時間深入三個試點地區,采訪改革的組織者、實施者、參與者以及相關專家,客觀、全面地記錄了試點區內政府、企業、群眾等參與者的真實想法和聲音,全景式把這一重大改革展現出來。這樣一組報道在選題的確立上就同時具備了重大性和代表性的原則,一方面詳細介紹了三個試點地區的改革思路、具體做法及亮點成效,另一方面也為全國的其他地區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該組報道最終榮獲了云南新聞獎一等獎,足以證明一個好的選題對于一組系列報道的關鍵意義。不同于其他報道方式,系列報道的選題不僅要具備新聞性,具有重大性或代表性能夠讓報道立意高、更深刻,也更容易出彩。廣播記者在撰寫系列報道時,需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既能夠發現事件中的新聞點,并能及時判斷其是否具有重大性或代表性,如若具備就約等于成功了一半,報道的“靈魂”有了,剩下的便是好好打磨。
當然,采訪中類似農田水利建管改革這樣的重大題材并不常見。那么如何在日常采訪中創作出優秀的系列報道?這就需要我們善于運用廣播的優勢——聲音元素來豐富報道的內容。同樣在2015年,云南廣播電視臺還推出了一組系列報道《情系古敢水族鄉》,報道中蟲鳴鳥叫等環境音的加入,生動而形象地展現了水鄉良好的生態人文環境,讓聽眾仿佛身臨其境,歌聲的穿插更是將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展現得惟妙惟肖。豐富的同期聲讓一個美麗新農村的形象躍然紙上,使聽眾牢牢記住了這個美麗的地方。該組報道的題材并不重大,但最終也成為了一組佳作,其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聲音元素的合理運用。聲音元素的加入能夠讓受眾有現場感,也能增加報道的可聽性,讓本來平淡普通的人或者物通過現場音的代入感一下子抓住聽眾的耳朵。因此,聲音元素的運用應當成為系列報道乃至所有廣播報道的有效“法寶”。
對于很多選題,很多記者在剛剛接觸的時候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尤其是對于很多新鮮事物,找不到合適的角度去采寫,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在采寫之前進行深入的思考和了解,找準報道的角度。在2018年云南廣播電視臺一組獲獎系列報道《鄉村振興戰略的云縣實踐》中,記者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這一主題,從普通群眾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誰來振興”“如何振興”等問題,從思想認識、方法步驟、人才支撐等幾個方面著手,全方位、多角度報道了臨滄市云縣在做好鄉村振興這份答卷中的具體做法和經驗,并回答了一系列在鄉村振興具體推進中所面臨的問題。這樣一種帶著問題去探尋解答的多角度報道方式,既詳細闡述了云縣在推進這一重大戰略中的具體實踐,同時也讓更多受眾通過報道對“鄉村振興”這一概念有了更為具體的認知。這也說明,當找不到合適角度去撰寫報道時,可以嘗試“另辟蹊徑”,不一定要就具體的概念去解讀,也不一定“就事論事”,可以嘗試比如帶著問題去探尋、從側面去烘托、對不同的事物或人物“求同存異”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找到不同的切入點,既能把事實寫明白、講清楚,也能把報道寫新穎、寫出彩。
如今在各種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尤其是廣播媒體要想贏得更多的受眾,就必須在內容上下功夫。區別于廣播消息的“短”和“快”,廣播系列報道則是“慢工出細活”,在寫作手法上也有別于以往消息的平鋪直敘,能夠有更多形式的創新。例如云南廣播電視臺在2019年推出的一組系列報道《打造旅游“新生態”“詩和遠方”齊相會》,通過加入預告、后記、記者手記以及評論等多種形式,讓各篇報道之間更具關聯性,整組報道的整體性也更強。同時在單篇報道中,還采取了不同的寫法,如擬人手法、第一人稱視角、行進式報道等,通過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來展現云南旅游轉型升級的全過程與新成效。這一點對于今后廣播系列報道的寫作尤為重要,其寫作不再單純局限于某一種體裁或寫法,而是多種體裁、多種寫作手法的“雜糅”,不管呈現方式如何,其最終的目的還是落到如何將系列報道寫好。筆者認為,這樣的創新很有必要,能夠讓記者跳出思維定式,發掘更多、更好的方法去報道新聞,也能寫出風格更為多樣、內容更為豐富的系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