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美術學院
首件裝置藝術誕生于二十世紀初期,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將小便池搬上紐約軍械庫展覽上,成為當時藝術界爆炸性事件,該事件對當代藝術沖擊很大,引發了藝術家思考什么是藝術的終極課題。任何新的藝術誕生都意味著對以往形式與外化的顛覆,同時也意味著思維的沿襲。當康定斯基的抽象主義還未完善時,抽象主義在這個階段就是抽象元素的各種組合,是一種拼貼藝術,是進一步沿襲了“元素組合的概念”,這種組合與沿襲與裝置藝術的理念是十分相似,都是為了追求更純粹的藝術,在追求的過程中形成了新的藝術形式,裝置藝術即將這種元素置換為更廣泛意義上的現成品[1]。
影像藝術主要的呈現方式是實驗電影,影像藝術繼承了傳統藝術形式的藝術內涵,就如立體主義電影就是由立體派繪畫理念而產生的一樣。早期的影像藝術最為典型的就是法國藝術家費爾南·萊熱的《機械舞蹈》,作品中機械重復的笑、往復的肢體動作、機械的運動、符號交替、活塞運動、萬花筒中的人物形象,形成對機械概念的不斷強化和工業化社會的深度思考。
早期的影像裝置藝術家致力于裝置藝術的互動性探索上個,如《犯罪的眼睛》作品中,作者在一個鐵箱中放置了一個與人體頭部近似的棉織物,利用投影設備將人的面部投影到物體上在視覺上形成較為逼真的人體頭像,同時在利用音響設備播放求救、抱怨、死亡的聲音,制造出恐怖的空間氛圍,在三個不同投影設備中播放三個角度的視頻畫面。再如《渡過》作品中,作者將母親逝世,兒子出生以及年少時溺水的經歷結合在一起。作品的內容是在一個黑暗的房間中,三個投影設備別分播放瀕臨死亡的老人、溺水中顫抖的呼吸聲、嬰兒的啼哭,將三個不同環境下的景象融入在同一空間內進行播放,讓受眾選擇觀看,這種程度還不能真正意義上的影像裝置和受眾的互動,但是卻能感受到裝置藝術在這種局限下對裝置藝術互動的追求。
進入二十一世紀,計算機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了互動影像裝置藝術的發展,互動影像裝置藝術突破了技術的束縛,大量藝術展品進入公眾視野和生活之中。如托尼·多芬的《薩利》作品,作者利用聲音識別與合成電子信息技術,受眾可以同扮演者扮演的三十年代藝術家進行談話。
互動影像裝置藝術從誕生起就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在各種場合都能快速的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位互動影像裝置在商業中的應用埋下了伏筆。近幾年,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影像裝置藝術作為新媒體的重要代表也逐漸被人們接受,大量的新媒體藝術帶來了許多藝術作品,其中互動性是起最為顯著的特點。
1.動作感應
動作感應式通過受眾的運動捕捉而出發預置的影像,這種互動形式最為直觀,也具有較強的符號動畫影像。如作品《Gohost》,在茫茫白雪之中,受眾被捕捉到的影像以剪影方式加入影像畫面之中,隨著人數的不斷增多畫面中的人群也逐漸增多[2]。通過這件作品讓人聯想起美國在2013年的雪災,這件作品就是象征面對災難的人們,也是災難中逝者的靈魂。動作感應的互動性是對于設備技術要求較高,現場交互體驗感較強,所以動作感應互動方式的應用也較多。
2.聲音與文本
2013年,Limbic Mediag 工作室作品 利用聲音感情器接收聲音信號,通過軟件控制LED 燈光產生影像,根據音量高低產生色彩變化[3]。2014年,作品《Ectoplasmic Scream》中利用聲音和攝像捕捉結合的技術方法實現人在設備前走過時,影像中的人物目光會跟隨行人行動,當行人發出聲音時,影像也會與行人的口型一直,隨著行人的聲音高低影像也會跟著變化。
文本的互動形式看似簡單,但是需要一個規模較大的數據庫來支撐文本互動,讓影像互動設備在隨機輸入的文本都有與之對應的影像播放,文本互動是原始的文本游戲演變而來,如《巨洞冒險》的游戲模式就是以最簡單的文本輸入來實現的。
互動影像裝置的互動構成主要涵蓋了信息采集部分、處理部分、反饋部分、輔助設備等。采集部分根據信息捕捉接收,如紅外感應器、視頻攝錄機、熱力拍攝器等等;處理部分分析實時采集信息,與設備反饋裝置對接;反饋部分則是利用投影機把影像設備呈現在具體的位置上;輔助設備主要有線路、構件、音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