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湯正華,熊焱生,汪祿應
(常州工學院,江蘇 常州 213032)
“常州三杰”——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是常州特有的紅色文化標簽。加強“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對于保護“常州三杰”紅色文化遺產,推動常州紅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提升常州文化軟實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化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1]。“紅色文化”,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文化,是指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所形成的獨具中國特色的各種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一般包括物質、精神和制度3個層面。物質層面的紅色文化主要是指革命的事件、人物、組織機構等所留下的遺址、遺物、遺跡以及后人為方便紀念建立的博物館、紀念館、紀念廣場、雕塑、陵園墓地等。精神層面的紅色文化主要是指革命年代所形成的科學與人文精神,以及后人為宣傳弘揚這種精神所創作的各種文藝作品。制度層面的紅色文化主要是指革命年代所形成的制度規范和優良傳統等。3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常州三杰”都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在血與火的革命洗禮中,他們刻苦學習,勇于擔當,不怕犧牲,以高尚的革命情操、優秀的革命品質、堅強的革命意志和博大的革命胸懷,為黨和人民的革命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用年輕的生命踐行了革命的誓言。“常州三杰”紅色文化是常州特有的文化標簽,是常州紅色文化的經典。“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是指在深入研究和挖掘“常州三杰”紅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現代傳媒技術,把“常州三杰”紅色文化進一步做大做強做特,將“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化、產業化、市場化,讓“常州三杰”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從而將“常州三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文化優勢,使之真正成為常州的一張飽含紅色革命文化基因與特質的城市人文名片,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
加強“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對于保護“常州三杰”紅色文化遺產,推動常州紅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提升常州的文化軟實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有助于更好地保護“常州三杰”紅色文化遺產
“常州三杰”紅色文化遺產見證了“常州三杰”為了“徹底擊碎黑暗的舊世界”“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而艱難求學、艱苦奮斗的革命歷程。加強“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有助于更好地保護“常州三杰”紅色文化遺產。首先,有助于進一步搜集和整理“常州三杰”革命歷史文物,全面修葺“常州三杰”遺址、遺跡、遺物等,落實文物保護工作。其次,有助于進一步深入發掘和梳理“常州三杰”革命英雄事跡,回顧和凝練“常州三杰”艱苦奮斗的革命歷程,用“常州三杰”革命英雄事跡教育新時代常州市民,將“常州三杰”紅色文化與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接起來。最后,有助于進一步深入提煉和宣傳弘揚“常州三杰”優秀革命精神,讓“常州三杰”優秀革命精神發揚光大,成為激勵當代常州人民奮勇拼搏、敢為人先,不斷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總之,科學有序的品牌開發是對“常州三杰”紅色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
2.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常州紅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提升常州的文化軟實力
“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是在文化領域內的常州制造和常州創造。常州全市現存紅色革命遺址就有47處之多,其中包括瞿秋白故居、張太雷故居、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加強“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將“常州三杰”紅色文化融入現代影視文藝、新聞出版、旅游文化之中,創作生產出更多優秀作品和文化品牌,讓“常州三杰”紅色文化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觸及人的靈魂,使人產生思想共鳴,不僅有利于傳播先進文化,也有利于把“常州三杰”紅色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推動常州紅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提升常州的文化軟實力和整體城市形象,提高人民群眾的人文素養,提振常州區域經濟。
3.有助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豐富健康的文化生活不僅是衡量人的全面發展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區域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習近平指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以及民間文藝、群眾文藝等各領域都要跟上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2]314加強“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有助于創作出更多更好以“常州三杰”為主題的優秀文化作品,提高“常州三杰”紅色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進一步講好“常州三杰”故事,弘揚“常州三杰”精神,引導人們以“常州三杰”為榜樣,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常州三杰”作為特殊的紅色文化符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可以說,“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常州三杰”紅色物質文化得到進一步保護和開發
近年來,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瞿秋白故居、瞿秋白紀念館、張太雷故居、張太雷紀念館等得到全面修繕,惲代英紀念館已順利開館,惲代英紀念廣場、“常州三杰”紀念地廉政教育館等也對市民實現了全面開放。同時,還在常州革命烈士陵園辟設了“常州三杰”紀念館,在革命史紀念館辟設了“常州三杰”事跡展廳,在瞿秋白、張太雷的母校——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內樹立了瞿秋白和張太雷的雕塑,在市區一些重要場所樹立了一批“常州三杰”群雕,建立了“常州三杰”群雕廣場等。對覓渡橋小學秋白讀書處,紅梅公園瞿秋白、張太雷讀書地也進行了專門的保護。與“常州三杰”有關的遺址遺跡正在得到有效保護,紀念“常州三杰”的陣地不斷擴大。
2.“常州三杰”紅色精神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和傳承
圍繞“常州三杰”,陸續創作推出了一大批反映其英雄事跡的專題著作、影視作品,如專著《瞿秋白傳》《張太雷傳》《張太雷年譜》《惲代英傳》,電視文獻片《永遠的青年》《永遠的豐碑》,電影《秋之白華》,微電影《為信仰而死的常州人》,等等;一大批以“常州三杰”命名的學院、中心、班級等陸續掛牌,如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有太雷班、秋白班,常州市麗華中學有太雷中隊,常州工學院有秋白班、太雷班、代英班;“常州三杰”的遺作,如瞿秋白的《赤都心史》《俄鄉紀程》《多余的話》,張太雷在《前鋒》《向導》《人民周刊》《中國青年》等刊物上發表的文章,惲代英在《中國青年》《紅旗日報》上發表的文章等,被分別編錄成集,重新再版。同時,常州市委宣傳部等6部門還共同組建了“常州三杰”宣講團,在各社區巡回開辦“常州三杰”道德講堂,目前已經成為社區教育的品牌活動。“常州三杰”紅色精神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和傳承。
3.“常州三杰”紅色制度文化得到進一步落實和加強
常州市委牽頭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名譽會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任會長,三會合一的“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研究會”,制定了《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研究會章程》[3];成立了專門的學術委員會,聯合省內外研究專家,定期召開學術活動,拓展宣傳途徑,加強對“常州三杰”的深度研究;在“三杰”誕生日、犧牲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紀念研討和宣傳教育活動,弘揚“三杰”精神;駐常各高校、“三杰”生前學習生活過的中小學,紛紛組織編寫校本教材,將“常州三杰”融入課堂教學,開展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常州三杰”紅色制度文化得到進一步落實和加強。
盡管“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建設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存在嚴重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內涵建設嚴重不足
相對于硬件建設,“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的內涵建設顯得尤為不足。一是對“常州三杰”群體的深入研究不夠。雖然對“常州三杰”中某一個體的研究比較深入,但是把“常州三杰”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對其內涵價值挖掘不夠,沒有充分發揮“常州三杰”特色群體價值。二是對“常州三杰”精神內涵挖掘不夠。雖然,也有不少學者對“常州三杰”精神進行過一些研究,但無論是研究深度和宣傳力度都是遠遠不夠的,缺少權威的普遍認同和有效推介,導致即使是常州本土民眾對“常州三杰”精神也知之不多,更談不上自覺踐行了。三是對“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的建設開發力度不夠。品牌建設既需要產品作為載體,也需要媒介大力地包裝推介。目前,無論是反映“常州三杰”紅色文化的產品開發,還是現代傳媒的包裝推介,都顯得十分薄弱,導致“常州三杰”紅色文化缺少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應,沒有顯示出“常州三杰”獨特的紅色文化魅力,更沒有形成全國性知名紅色文化品牌。
2.“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手段不強
從建設手段上講,對“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的建設還十分薄弱。一是將“常州三杰”紅色文化資源與常州其他歷史文化資源整合開發不夠。常州擁有大批歷史文化遺存、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人典故,應將這些文化元素與“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發揮資源優勢。二是對“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宣傳營銷力度較弱。目前的宣傳僅限于一般性的傳統手法,即主要是接待參觀、事跡宣講、理論研究、文物陳列等,缺少多渠道的現代多媒體技術傳播手段,與時代需求嚴重脫節,紅色文化傳播體系尚未建成。三是缺乏打造“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的專業人才隊伍和充分的資金投入。雖然近年來“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得到了高度的重視,但在人才隊伍建設和專項資金投入上仍存在嚴重的不足,至今尚沒有一支專業化的隊伍專門從事這項工作,也沒有建成有效的平臺以推進工作。可以說,打造全國知名的“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還任重道遠。
3.“常州三杰”紅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嚴重偏弱
常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比較發達,各種公共文化設施應有盡有,群眾性的公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創意性的文化服務產品不斷涌現,旅游文化收入連創新高。但與之對應的“常州三杰”紅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卻顯得滯后許多。比如,常州有為紀念春秋時期先賢季子而建的“季子公園”,有為紀念在常州終老的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而建的“東坡公園”,有為紀念明朝著名抗倭英雄唐荊川而建的“荊川公園”,卻沒有為紀念“常州三杰”而建的“三杰公園”。已建成的“常州三杰”紀念館以及瞿秋白故居、張太雷故居、惲代英紀念廣場等紀念場館常常是門庭冷落。市場上很難見到反映“常州三杰”的紀念品、收藏品、宣傳品或者群眾性的文藝作品,廣大群眾缺少了解“常州三杰”的渠道。
加強“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需要堅持一定的原則。
1.堅持“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與新時代先進文化建設相結合的原則
“常州三杰”紅色文化是常州深厚文化底蘊培育的結果。新時代加強“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就是為了更好地記住英雄、禮贊英雄,弘揚偉大的英雄精神,激勵廣大人民群眾向英雄學習,積極投身到朝氣蓬勃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因而,加強“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必須與新時代先進文化建設結合起來,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扎根于腳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2]352,只有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積極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才能讓“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中國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2.堅持全面推進與重點建設相結合的原則
一方面,要充分調動政府、企業、學校、社會團體等各方面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舉全市之力,打造“常州三杰”紅色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將“常州三杰”紅色文化符號嵌入常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并在全市人民心中形成普遍共識。另一方面,要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突出抓好幾個重點文化建設項目,如“常州三杰”紅色文化街區、“常州三杰”紅色主題公園、“常州三杰”紅色藝術展演等,豐富“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內涵,確保經過幾年的努力,建成幾個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叫得響的知名文化品牌項目,作為“常州三杰”紅色文化的標志。
3.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建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原則
加強“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必須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建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原則。所謂政府主導,就是政府要出臺相應政策,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組織協調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并提供必要的基本保障條件。所謂企業主建,就是要成立專門的文化傳播公司,搭建“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平臺,按照市場化運作和項目化管理模式,推進“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所謂社會參與,就是要充分調動各社會團體、愛心人士、研究人員、“三杰”后人以及其他社會力量的積極性,使他們廣泛而深入地參與到“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中來,群策群力。政府主導、企業主建與社會參與,三者須有機結合,缺一不可。
4.堅持學術研究價值、歷史文化價值、思想教育價值與經濟社會價值并重原則
加強“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一是具有突出的學術研究價值,有利于推動對“常州三杰”紅色文化的深入研究,豐富和發展相關研究成果;二是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有利于更好地保護那段特殊年代所留下的歷史印記和文化血脈,為常州地方文化傳承和創新提供歷史文化依據;三是具有鮮明的思想教育價值,有利于教育和引導人們銘記歷史,學習和弘揚“常州三杰”精神,激發愛國主義熱情,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四是具有一定的經濟社會價值,有利于繁榮和振興文化市場,帶動旅游和文化消費,可以說,紅色文化產業正日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4]。要堅持4個方面并重的原則,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實現品牌價值的最大化。
針對“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認為,加強“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1.科學規劃,加強研究,深入挖掘“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內涵
“一個文化品牌的創立與發掘,其實質更是文化內蘊的創意與賦形,其核心則在于文化的定位。”[5]而文化定位取決于對紅色文化品牌建設的科學規劃和頂層設計,從文化創意、文化內涵到文化產品的研發、生產、包裝、宣傳等,都要進行科學的謀劃和嚴密的設計。要充分發揮駐常各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團體的智力優勢,以“常州三杰”活動軌跡為線索,打破地區界線,整合各類資源,加強區域間合作與交流,加大對“常州三杰”紅色文化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其豐富內涵,形成紅色文化品牌建設的科學定位,不斷深化對紅色文化內涵的認識[6]。要把“常州三杰”革命精神融入每一個文化元素中,不斷彰顯“常州三杰”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和引領效應,促進常州市民文化與“常州三杰”紅色文化有機融合。要充分考慮本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分布特點,突出對“常州三杰”遺址遺跡的保護開發,從弘揚地方文化的高度,突出主題、強化特色,努力打造“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7]。
2.因地制宜,綜合開發,重點打造“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項目
打造“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項目,需要因地制宜,綜合開發,把“常州三杰”作為一個整體資源來進行保護利用,并同其他人文歷史資源、民俗文化資源、自然生態資源等有機結合,創造復合層次的文化產品,形成資源合力,發揮其最大價值。一是要在“常州三杰”紅色文化街區建設上下功夫。要以三杰紀念場館等為主要景點,整合前后北岸、青果巷等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常州三杰”紅色文化街區,大力彰顯“常州三杰”的文化含蘊。二是要在“常州三杰”紅色文化主題公園建設上下功夫。要傾力打造“常州三杰”紅色文化主題公園,通過主題雕塑、詩詞碑林、書畫作品、歷史再現等形式,將“常州三杰”的人物形象、生平事跡、藝術作品等與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融合在一起,以便人們學習、瞻仰。三是要在“常州三杰”紅色紀念教育活動上下功夫。要在“常州三杰”道德講堂、“常州三杰”命名集體等品牌建設的基礎上,繼續推進策劃一批品牌化的主題紀念活動,經常性地組織開展“常州三杰”生平、思想和歷史貢獻的學習、研究與宣傳活動,使“常州三杰”紅色紀念教育活動常態化、制度化、大眾化。四是要在“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創意上下功夫。要通過文化創意,在旅游紀念品、收藏品、革命書籍、圖冊繪本、影視作品、文藝表演等方面,充分展示“常州三杰”的獨特魅力,拉長紅色文化產業鏈。
3.加大投入,優化配置,大力構建“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長效機制
加強“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需要不斷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大力構建“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長效機制。一是要結合地方實際,制定“常州三杰”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的相關政策,成立專門機構,明確建設任務和責任主體,落實管理和保護職責,并加強考核監督,確保責任落實不打折扣。二是要加大融資力度,以政府為主體,積極尋求企業、社會組織或公益慈善機構等的支持,多方籌集資金,拓寬融資渠道,激發市場活力,積極為“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提供經費保障。三是要采取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覺悟高、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學科領域涵蓋廣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并給予一定的傾斜性政策,以保護和調動這支隊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四是要在駐常高校推動開設“常州三杰”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加強學科建設,促進“常州三杰”紅色文化資政育人,提高廣大學生的紅色文化素養。五是要通過強化宣傳教育,把“常州三杰”精神深度融入市民文化建設之中,努力提升市民對“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的認同度和參與度,為“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4.開拓創新,整合資源,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努力擴大“常州三杰”紅色文化的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
加強“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大膽開拓創新,積極整合各方面資源,探索新手段、新路徑,改變手段單一的傳統套路,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實現優勢集聚,資源共享,不斷擴大“常州三杰”紅色文化的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一是要整合已有資源,運用VR、AR等虛擬現實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盡快建立“常州三杰”網上紀念館,通過虛擬技術再現歷史場景,全面展現“常州三杰”的英雄事跡及其偉大精神。二是要積極開發基于遠程客戶終端的“數字化”網絡傳播軟件,借助互聯網、手機App、移動終端等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建構多元化、立體式的現代傳播體系,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推介活動,努力擴大“常州三杰”紅色文化的輻射面。三是要進一步挖掘國內外有關歷史文獻資料,按照人物生平、歷史故事、主要貢獻、著述文稿、遺物遺存、學術研究、瞻仰紀念等,分門別類,利用大數據,建立“常州三杰”紅色文化數據庫,以實現區塊合作,資源信息共享,不斷推進“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宣傳工作。
總之,加強“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意義重大,任重道遠。需要進一步深入挖掘“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內涵,重點打造“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項目,大力構建“常州三杰”紅色文化品牌建設長效機制,努力擴大“常州三杰”紅色文化的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