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笛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1600)
新媒體侵犯隱私權行為是指新媒體媒介及其從業人員在新聞作品中,未經他人同意,披露他人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個人信息、個人事務以及其他私生活情況,給他人造成損害的行為。
1. 侵犯主體多元化。新媒體的普通受眾成為重要的侵害主體之一,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是交互進行的,受眾能夠在新媒體上發表自己所得的相關信息。以微博這一強大的新媒體為例,它掌握在普通用戶手中,每天都有無數人上傳關于自己或他人的信息,其中侵犯他人隱私的內容遍地可尋。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新媒體的設備提供商和服務商也加入了侵犯隱私權的大軍。
2. 侵害主體主動性增強。新媒體侵害隱私權的主動性增強,主要表現為以人肉搜索為代表的網絡暴力的大量出現。“人肉搜索其實質體現了一種群眾專政,但如果眾人的好意加起來變成了一種惡意,那對整個社會,不管是當事人還是人肉搜索的參與者來說,都可能會產生一種十分可怕的影響與后果。”[1]人肉搜索初顯威力是從2006年的虐貓女事件/銅須門事件,再到2008年“人肉搜索第一大案”,之后如“我爸是李剛”事件和藥家鑫案,再到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這些事件的當事人個人信息等隱私在網絡上大量傳播。
1. 被侵害對象范圍延伸廣。新媒體傳播被侵害人的隱私信息,不僅包括事件當事人的個人信息,有時候還會包含其家人、親屬的私人信息,一個人的信息被泄露,與他相關的人也備受牽連。2016年8月14日,王寶強微博發布離婚聲明,網友隨即展開對其妻子的人肉搜索,發布的信息除了馬蓉的個人隱私,還公開了其父母的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等,這一事例充分表現了新媒體侵犯隱私權,大大擴展了被侵害人的范圍。
2. 被侵害權利多元化。本文是以新媒體侵害隱私權為主要論題,但現實生活中侵害隱私權的同時還會伴隨著其他法定權利如名譽權、肖像權等的受損。隱私信息的泄露往往包含當事人的私人照片,如生活照、證件照等,同時在事件傳播過程中還會伴隨與當事人無關的謠言流言的產生,這些惡意PS、誹謗與侮辱等行為侵犯了肖像權、名譽權等法定權利。
1. 影響范圍廣,影響大,難以確定侵權的危害后果。新媒體侵犯隱私權與傳統媒體相比,其侵權危害更易被放大,特別是網絡媒體,其危害后果能夠在網絡世界被無限擴大。雖然很多事件如“人肉搜索第一案”等事件當事人的行為有所不當,但對其追究責任應在法律允許之內,新媒體侵犯他人隱私,并且到處散播私人信息嚴重影響當事人的生活,嚴重時甚至威脅其生命安全。
2. 被侵害人維權困難。新媒體侵犯隱私權涉及的責任主體較多,難以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身。由于新媒體信息的易刪除性,要保留侵權證據也很困難,而且由于缺乏相關的技術手段,想要追根溯源更是難上加難。
避免新媒體侵犯隱私,除了要了解其特點外,還要知道其特點形成原因,對癥下藥,提出解決辦法,減少侵權現象的產生。
新媒體除了能夠實現以往媒體能實現的功能以外,還具有其特點,導致隱私權更容易被侵犯。[2]
1. 匿名性。以微博這一新媒體代表為例,每個人都可以匿名在上面散播信息,匿名傳播信息一是出于對自身的保護,二是出于對責任的逃避。我們每天都能在微博上看到匿名舉報信息,也可以看到各類謠言。新媒體的匿名性使得侵權的主體難以確定,也使得侵權證據難以保存,這也進一步縱容了匿名散布有關于他人隱私事件的發生。匿名性使得侵犯主體的主動性增強,因為新媒體的匿名性給侵害主體創造了一個假想的安全世界,縱容了侵犯行為的產生。
2. 海量性。新媒體的廣泛使用,既增加了新媒體的信息儲存量,也加快了新媒體信息傳播的速度。每個人都可以輸入信息,也可以從中獲得個人所需要的信息,但難以從海量的信息中辨別哪些侵害了他人的隱私,哪些又是合法的。作為接受信息和給予信息的一分子往往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侵犯了他人隱私,大大擴展了侵害客體的范圍。
3. 便捷性。每個人都能夠隨時拿出手機瀏覽當日的新聞,可以打開搜索引擎搜索十年前的新聞事件,可能一分鐘前遠在大洋彼岸的一所城市發生恐怖襲擊,此時普通受眾就已經收到了此事件的文字信息、圖片信息甚至還有大量的圖像信息。而這種便捷性也讓新媒體侵害隱私權的侵犯后果大量傳播,造成嚴重影響,即使事后彌補,刪帖道歉,大多數時候也無濟于事。值得一提的有趣現象是:道歉信息的傳播量遠不及事件剛一發生時侵害信息的傳播量。
這里的相關素養包括兩點:一是指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二是指普通受眾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反應能力。[3]
1. 新媒體從業人員職業素養欠缺。新媒體媒介從業人員素質不高,標題黨、抄襲黨層出不窮。現在爆紅網絡的UC式新聞標題也從側面表現出部分新媒體記者、編輯媒介素養的低下,欠缺基本的職業素養,在面對侵權信息時缺少辨別能力,無法做好把關人的角色,讓大量侵犯他人隱私的信息在媒介環境中大量傳播。
2. 新媒體受眾媒介素養較差。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內容泛濫,信息源多元化,媒體格局亦呈現多元化。面對媒體碎片化和話語權的分散,如何辨別信息真偽,鑒別信息價值成為一項基本的能力,也是公眾媒介素養的一項重要內容。[2]由于新媒體信息傳播具有交互性,我們既是受眾也是信息傳播者,所以普通受眾的媒介素養在新媒體信息傳播中具有重要影響。
新京報相關報道指出近年影響較大的十起“人肉搜索”案件,僅有兩位被人肉者采取法律手段進行追責,一位委托律師發表聲明。大多數的被人肉者選擇為自己對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道歉,沒有對涉嫌侵犯隱私的一方做出法律追究。這也反映了受眾隱私權保護意識不足,其承擔責任應在法律規定之內,自身隱私依然受到法律的保護。
1. 信息加密。利用信息加密技術,對正在傳輸或已保存的信息進行加密,從而實現對私人信息的保護;還可以加強內部監控,用戶在新媒體上傳各類消息都是要經過服務器終端的,在服務器終端進行編碼將涉及隱私的消息隔離出去。
2. 定位保護。利用可信賴的定位中間系統,將用戶服務之間分隔開,最大限度保證用戶身份獨立,實現用戶隱私保護和服務定制的并存。
保護隱私權不受新媒體的侵害,還應該從制度層面著手,加強保護。
1. 完善法律制度。目前我國還沒有對新媒體侵犯隱私權制定相關的法律條文,這種新的侵權行為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首先,我們應該在法律中明確隱私與個人信息的區別。其次,可以設立以個人信息為保護對象的法律條文,對個人信息進行單獨保護。
2. 完善新媒體行業的自律制度。可以制定內部考評制度,完善薪酬制度,建立激勵機制,強化新媒體行業內部的懲戒機制,增強新媒體從業人員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在民眾受教育階段可以設置與媒介素養和隱私保護相關的課程對他們進行培訓與教育,引導他們自覺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和隱私保護意識,而對于已經開始社會生活的民眾可以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介進行宣傳教育來提高他們保護自身隱私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隱私權是法律賦予每個人的法定權利,新媒體的產生也為公眾了解信息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兩者不應該是矛盾叢生的。最重要的是公眾既要認識到新媒體的優點,也不能忽略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只有如此才能實現新媒體價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