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熊仲儒
(1.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2.北京語言大學語言學系,北京 100083)
“好吧”在現代漢語中,通常被認為是性質形容詞“好”和語氣詞“吧”的組合,可以將其看作一個小句。朱德熙認為,“吧”可以分為表示疑問的“吧1”和表示祈使的“吧2”[1]。所以“好吧”也具有疑問和祈使兩種功能。
“好吧”表示疑問時,其疑問語氣非常弱。這是因為語氣詞“吧”是用來減弱陳述語氣中的直率程度。用“好吧”來詢問,帶著一種小心翼翼的商量語氣,說話人忖度著聽話人在話輪中的態度,希望聽話人認同說話人的觀點看法。例如:
(1)孫子:我就要去游樂場,我就要去,你答應我的!①
爺爺:等期末考試考完了,爺爺就帶你去,好吧?
(2)妻子:人家都是二十四孝老公,你呢?
丈夫:那,我明天一下班就去接你,好吧?
例(1)、例(2)中的“好吧”都表示弱詢問。說話人希望聽話人能夠認同自己的觀點,并且對聽話人會作出肯定回答很有把握。
當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使用“好吧”時,說話人相對聽話人來說具有某種權威或威信,認為自己的話理應被聽話者接受,或作出肯定回復。這時,“好吧”具有祈使語氣。從會話原則來說,說話者是為了保全聽話者的面子,故意使用“好吧”來緩和原本比較強硬的命令祈使語氣。例如:
(3)員工:老板,這是我的企劃案。
老板:我看過之后再答復你,好吧?
(4)學生:老師,我作業忘帶了。
老師:忘帶了?那明天一定帶過來,好吧?
從例(3)、例(4)可知,在這個話輪中,說話者接下來一般不會提出反對意見,而會接受說話者的建議或命令。聽話人用“好吧”緩和命令語氣。
有時,說話者用“好吧”來加強祈使命令語氣。當相對具有某種權威的說話者用“好吧”來緩和語氣成為一種慣用會話方法時,漸漸地,“好吧”的使用暗示了說話者具有某種權威或威信,“好吧”成為地位高的說話者的言語習慣標志。在這樣的會話中,說話者的語氣極為強硬。而聽話者一般不需要回答。例如:
(5)(業主對裝修情況持疑問態度。)
裝修負責人:我們工程隊絕對不會有問題,出了任何問題,你找我,好吧。
(6)(單位因某一事件名譽受損,領導人為防止事件擴散做工作。)
領導人:這件事到此為止。單位任何人對此還有議論的,其他人都可以直接告訴我。我來處理,好吧。
例(5)、例(6)中,裝修負責人和單位領導人話語中的“好吧”顯然不是用來緩和語氣的,他們的目的都是要提高自己語言的權威。說話人潛意識中認為“好吧”是地位高的說話者的言語習慣標志。
有時候說話人不是用“好吧”來強調自己身份地位以增加話語的公信力,而是用“好吧”來強調某些斷言的真實性、準確性,可能隱含了說話人對聽話人對這斷言不知或不信的不滿和反感。例如:
(7)這是我的筆,是你拿錯了,好吧。
(8)這樣的笑話(惡作劇)一點兒也不好笑,好吧。
由以上分析可知,表疑問的“好吧”和表祈使的“好吧”有一定的聯系。表疑問的“好吧”意義實在,還可以看出性質形容詞“好”和語氣詞“吧”的組合痕跡。表祈使的“好吧”意義較虛,在語言運用中獲得了新的語用義。說話人為了使會話更為順暢和諧而采用了禮貌原則,或利用某類人的言語習慣標記以取得某種語用效果。
國外對話語標記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國內的相關研究起步稍晚。由于話語標記研究起步較晚,學者們的理論背景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目前關于“話語標記”這一概念的名稱、定義和界定標準都沒有定論[2]。總的來說,在術語名稱上,話語標記或話語標記語這兩個術語使用最為廣泛;在定義上,連貫派、關聯派以及近些年興起的主觀派均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在界定標準上,幾乎都是從語音、語義、句法和語用這4個方面進行界定,而在內容上有所不同。
篇章連貫的確是話語標記的一個重要功能,但是話語標記的使用對話語的理解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冉永平所言,話語標記語傳遞的不是命題意義或語義意義,而是它為話語理解提供信息標記[3]。所以,話語標記的范圍更廣,它不參與命題意義的表達,語用義和概念義有一定的背離,在話語中不僅起組織結構、建立關聯的作用,而且也用來表現說話人的態度和意圖。
在界定標準上,方梅在參考Brinton和Fraser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語用標記(等同于本文的話語標記)虛化的判定尺度:從句法上具有相對穩定的線性位置到句法上沒有位置限制,從句法上具有明確的功能和地位到句法上難以確定其功能和地位,從表述客觀事件到表達說話人的主觀態度,從具體詞匯意義理解到整體格式意義理解,從韻律上的非獨立形式變為獨立的語調單位[4]。這對我們判斷話語標記,特別是虛化形成的話語標記是很有幫助的。
1.表疑問或祈使的“好吧”
第一,從句法位置來看,表疑問和表祈使的“好吧”基本都位于句末,線性位置比較穩定。第二,從句法功能來看,表疑問的“好吧”,一般作為附加小句附在陳述句后,使句子具有疑問語氣,句法功能比較明確;而表祈使的“好吧”,不再增加句子的概念義,只像一個附加成分,很難從句法上說它有什么特別的功能或地位。第三,表疑問的“好吧”多表述客觀事件“好不好”,針對的是接收到的客觀信息;而表祈使的“好吧”多用于表達說話人的言語態度——或禮貌,或強硬,或不滿。第四,表疑問的“好吧”保留著性質形容詞“好”和語氣詞“吧”組合的痕跡,詞匯意義很實在;而表祈使的“好吧”,詞匯意義虛化,并且因為慣用于某種語境,只具有整體格式義。其中,例(5)至例(8)表現得最為明顯。“好吧”本來是用來緩和命令式強硬語氣的,多為身份地位較高者使用,由于使用頻率較高,“好吧”成為身份地位較高者的言語習慣標志,用以加強說話人的語氣,增加所言內容的可信度,表達說話人的不滿或反感情緒。第五,在韻律上,表疑問的“好吧”兩字之間語音停頓較大,是附著在句子中的非獨立的形式,不可或缺;而表祈使的“好吧”[如例(5)至例(8)],可以不出現。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表疑問的“好吧”不是話語標記,而表祈使的“好吧”虛化為話語標記的程度比較高,可以視為話語標記。
2.狹義的話語標記“好吧”
“好吧”除了表祈使的話語標記用法外,還有其他用法。例如:
(9)我終于下了決心,無奈地說:“好吧,你現在就幫我刻錄,我去洗個澡。”
(10)(一段采訪,說到對戰爭的不正確認識。)
馬悲鳴:德軍用種族優越感教育士兵,看來還挺有效。
林思云:好吧,我們下次再聊。
(11)魯豫:和你太太當年是怎么認識的?
黃秋生:好吧,我大概是十幾歲的時候,還沒入演藝這行,我家有一個飯廳……
例(9)至例(11)中,“好吧”都位于句首,似乎是聽話者對說話者的回復。這3例中的“好吧”和表疑問和祈使的“好吧”用法不同。邵敬敏、朱曉亞認為,有一種“好”在話語中起交際作用,表示某種特殊的語用功能,可以稱之為功能詞[5]。《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好”的一個義項為:形容詞,表示贊許、同意或結束等語氣。“好”表示贊許,加上“吧”,語氣大為緩和,用“好吧”表示贊許的用法很少見。一般這樣的“好吧”多用來應答,確認,或結束一個話題。用“好吧”應答時,“好吧”雖然是一個肯定回答,但有勉強、無奈的語氣暗含其中,如例(9)。這種勉強、無奈的語氣也可以被淡化,這時的“好吧”意義更為虛無,如例(10)、例(11)。那么由功能詞“好”組成的“好吧”是不是話語標記呢?我們對照上文的話語標記虛化判定標準來考察。
第一,從句法位置來看,例(9)至例(11)中的“好吧”和表祈使、疑問的“好吧”正相反,一般出現在句首,句法上具有相對穩定的線性位置。第二,從句法功能和地位來看,例(9)至例(11)中的“好吧”出現與否和具體語境有關,即使不出現,對句子概念義的理解也沒有什么影響,因此在句法上很難確定它的功能和地位。第三,它表達的是說話人的態度或僅作一個標記,而不是表述某一客觀事件。第四,它的詞匯意義比較虛無,一般是作整體格式義理解。第五,在韻律上,它是獨立的,在句中可以不出現。除了第一條句法位置不符合外,例(9)至例(11)中的“好吧”基本符合話語標記的特征。因為它的意義虛化程度更高,有時它并不表達情感態度,而只起話語銜接的作用,因此稱之為狹義的話語標記。
功能主義語言學家韓禮德認為:從社會符號的角度來說,語言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話語標記作為一種語言,原則上也應當具有這三大功能[6]。但話語標記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概念意義比較虛無。所以考察話語標記的功能,可以從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入手。人際功能,指的是人們利用語言參與社會交際的功能;語篇功能,指的是語言連接語篇,使其成為一個語義、結構銜接的篇章的功能。
1.緩和語氣以保持交際
在會話中,為了使對話順暢地進行下去,并取得一定的交際效果,會話的參與者一般都會遵循禮貌原則。所謂禮貌原則,即在交際中,交際雙方都應該盡量多讓他人受益,多使自己受損,多贊譽他人,貶低自己,盡量增加雙方的一致,縮小雙方的分歧。但在實際會話中,交際雙方的交際目的有可能是相反的,不得不產生沖突。因此需要交際者采取一些措施進行補救,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緩和自己的說話語氣,以便在不改變交際目的的前提下,和其他交際者保持和諧的關系。使用“好吧”是緩和語氣的一種方式。例如:
(12)網購用戶:我的東西怎么還沒到?你到底有沒有給我發出來啊!
商家:親,雙十一物流較慢,有消息再通知您,好吧。
(13)員工:經理,我今天遲到是有原因的,聽我解釋啊!
經理:今天就算了,下不為例,好吧。
例(12)、例(13)中,如果去掉“好吧”,商家和經理的應答話語就比較冷漠強硬。聽話人可能覺得面子受損,沒有得到尊重和理解,從而結束會話,交際失敗。加上“好吧”后,強硬冷漠的語氣變得較為緩和,聽話人感到受到了尊重,交際得以繼續。
2.增強語氣,使交際順利進行
在言語交際中,交際雙方除了要遵循禮貌原則,一般還應遵循經濟性原則。所謂經濟性原則,即用最為簡潔的言語方式達成交際目的。由于交際雙方的交際目的有時難以統一,一方為了使另一方妥協,有時會以威逼的形式展開對話。交際者會使用“好吧”來暗示自己較高的身份地位,或增加自己所言內容的準確性或可信度。例如:
(14)(班里有財物被盜,老師跟學生家長溝通。)
老師:……情況您了解了嗎?
家長:我相信我的孩子,他絕不會做出這種事!要真是那樣,您在家長會上直接批評我,好吧。
(15)同學甲:(耳語)咱們期中成績出來了,我剛剛打探到的。
同學乙:切,我早就知道了,好吧。
例(14)中家長是用“好吧”來暗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使老師受到語勢的逼壓,說話者以最經濟的方式達成了自己的交際目的,即闡明自己堅決相信自己孩子的立場,并對老師所述內容提出質疑。例(15)中說話者使用“好吧”是出于效仿心理,因為“好吧”是身份地位較高者的言語交際習慣標志,說話人用“好吧”強調“我早就知道”這一事實,表達自己的不屑情緒。
1.結束會話
一般認為,功能詞“好”有引起會話的作用。例如:
(16)老師:好,我們開始上課。
而用“好吧”引起新會話就比較勉強,它一般用來結束一個會話。“好吧”和用于結束會話的“好”很相似。例如:
(17)老師:……好吧,時間差不多了,我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
(18)母親:……好吧,不說了,你上車下車注意安全。
在會話中,如果其中一方要結束會話,不會突然停止,而是要經歷2個階段,一是預示結束序列,一是正式結束序列。而“好吧”就是預示結束序列的一種方式。例(17)和例(18)中,老師和母親分別用“好吧”作為結束語的開頭,來結束一段會話。
2.轉換話題
“好吧”轉換話題的功能和它經常充當預示結束序列有關。在會話中,如果一方不想再繼續這個話題,但還想繼續會話,引出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也會使用“好吧”,例如:
(19)采訪者:您能說說戲中角色和您本人有什么相通處嗎?
被采訪者:都是比較成熟穩重。(笑)但劇中的角色所處時代和我們不一樣,所以性格也比較復雜……
采訪者:好吧,那片場發生過什么有趣的事兒嗎?
例(19)中,被采訪者希望這個角色本身是大家的關注焦點,但采訪者想獲知一些片場發生的趣事,或者是演員本身的一些信息。所以采訪者用“好吧”結束了上一個話題,并引出了他感興趣的另一個話題。可見“好吧”有轉換話題的作用。
本文根據方梅提出的語用標記的判定標準,對表疑問和表祈使的“好吧”,與另一類由功能詞“好”組成的“好吧”進行測試,測試結果顯示:表祈使的“好吧”和由功能詞“好”組成的“好吧”的概念意義比較虛無,結構的凝固性更高,不表述事件而表達說話人的態度,難以確定具體的句法功能,韻律上是獨立的語調單位,可以將之判定為話語標記。而作為話語標記的“好吧”,有著緩和語氣以保持交際、加強語氣以達成交際的人際互動功能,并擁有結束會話、轉換話題的語篇銜接功能。
注釋:
①本文語料來源于CCL語料庫、微博語料以及自編語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