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濤 濰坊學院音樂學院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重要精髓。高校舞蹈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貫徹“禮”文化的教育內涵,科學有效的在課堂中通過作品導入和推進這些內容顯得尤為重要。中國舞蹈“荷花獎”作為國家級重要賽事,近20余年成就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經典舞蹈作品和演員。諸多優秀經典作品的傳承背后其文化內涵無不彰顯著儒家文化的真實寫照。這些作品在日常教學中有著非常高的傳承和應用價值。
每一種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都離不開與時俱進的精神文化,舞蹈亦是如此。儒學思想可以為舞蹈的表達提供內在的精神指引和價值內核,舞蹈又可以更加直觀的讓觀者感受到儒學思想的魅力所在。在祭孔舞蹈中拜、跪、頓首的動作,無不體現著“禮”中的動作規范。以一部作品來說,拼到最后拼的就是作品靈魂深處的文化內涵。如果沒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靈魂很多時候是無法實現的。因為背后的起因在于編導如何將作品用自己的方式在訴說,編導張云峰舞蹈劇場的一個作品叫作《宴》,馮小剛老師拍過一部電影叫《夜宴》,里面就講的是五代十國的故事,那么張云峰在排《宴》這個作品之前找尋到了《韓熙載夜宴圖》的靈感。這個作品的來源是一個古代故事,編導張云峰說:“通過這幅畫原來是想做韓熙載的,后來發現韓熙載沒法做,因為這個人太抽象了,往下沒法去衡定它從哪來走,那么就找到了他上面的李煜”。李煜的《虞美人》,其中有一句叫“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為什么叫故國?因為他的《虞美人》,他被宋太祖毒酒賜死,就因為這首詞里面提到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宋太祖認為他心沒有死。所以分析中國的歷朝歷代,你會得到結論,只有去思考才能得,否則就人云亦云。
由此可見,如果我們分析作者和作品內心深處的靈魂,我們會發現編導都特別善于做時空關系,時空關系即時為時間,空為空間,以時間作為空間,時間往往會限定在一種三維或四維或多維的角度去恒定,但如果我們跨出這種維度去衡定的時候,就像我們中國的儒,道,釋三者去融合的,產出一個狀態,我們中國是在漢代董仲舒之后,儒家揉和了百家。儒家學說獨崇儒術,但是中國的道教,還有佛學,從東漢永平年間到了中國的佛教,三者才是中國結合。所以“儒門是戶道相通,三教本來一組風”。相信隨著年齡增長,只有了解了背后的玄機,才能把更深層的那種感受在作品中體現出來,否則的話就是空無一物,別人看來就是覺得很乏味的東西。
孔子曾提出“約之以禮”、“文之以禮樂”的思想,指出了禮文化對人的情感規范以及陶冶和塑造的美育問題。中國幾千年泱泱大國從最初的夏,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整個歷史流程過來,會發現一個現象,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了文人,魏晉南北朝的竹林七賢,如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等,這些人創造了自我的風范,在那個時期人有了自我感受,魏晉時期門閥世族很多,在那個年代如果生于大家族就可以做官。《廣陵散》從此絕矣!這句話做出了自己。再如每天扛著鋤頭出門,別人問它你為何扛著鋤頭,它說“死便埋我”。竹林七賢的影響非常之大,竹林七賢之后有了八仙,竹林七賢是中國第一批文人。我們在日常行課中,結合經典劇目的舞段動作以及形象塑造緊密與之相結合,打破植入式的理論說教,通過對藝術作品賞析的方式帶領學生從音樂風格、演員服飾,舞臺呈現等多個角度探尋每一個動作語匯背后的文化承載,探索并融入“謙讓”、“禮貌”、“尊敬”、“順從的禮儀精神”,最大限度的將儒家文化的教化功能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讓學生堅定民族信仰,剔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將傳統禮文化作為民族凝聚力的準繩,更好的從根本上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老師說過一句話“以文化人”。我們都是文化的傳導者,我們要了解藝術作品背后的文化感和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這個很重要。
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中庸的品格,這一點與柔性的舞蹈風格是相得益彰的,之所以在舞蹈發展與傳承中,柔性的舞蹈得到延續和創新,最重要的舞者作為舞蹈思想靈魂的載體,需要有自我內心的寧靜與和諧,這樣才能領悟到柔性舞蹈的魅力和精華所在。
舞蹈是什么?我們最早講舞蹈,說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傳情達意是不是?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從最早的起源說開啟,最終我們定義為叫勞動中和說,勞動多元說就因為勞動的所有的里面包含了舞蹈,舞蹈經過這么多年一直在演變,但是當代的舞蹈,單純靠舞蹈去表現好就很難成立,因為太單一,只有多元才能體現更好。
以作品《墨舞留白》為例,在舞臺的上場口有三個人,這三個人一個站在古代的書桌后,一個在中間提手,起舞,提筆的動作,就是開啟自己的墨舞人生,在舞臺正后方時空關系的出現,后面一個墨汁,一個磨盤出現了,筆墨紙硯,中國傳統的“磨盤”出現,有一滴墨,那是他筆下的墨。時空關系從哪來?墨地出現在這個地方體現,是用中國標志性的磨盤表現。主角“墨”的出現,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來到舞臺中央,往下一走,下面的墨大概有六七個人,一個身體的律動,在舞臺的下場口頭上的一個過程。這個是作者運用充分的思考,才會發現如此巧妙且非常獨具一格的舞蹈動作的連接。整個舞蹈用書寫的方式呈現了精美的藝術效果。也是編導本身對他過往的一種精神的追求以及對書寫背后的一種魔力。
有時候我們說“梅花香自苦寒來”,說明沒有任何一個事物能單純的成立,一定會經歷種種。“當它爬行到最后,又要轉回來,繼續爬行”,人生亦是如此。從爬行到直立到爬行,這是作者對人一生的感悟和寫照,當你經歷過很多時候,你就會把內心地感受更好呈現。這部作品既有美術的構圖,又有文學的功底和跨界的融合,可謂是相得益彰,把舞臺藝術運用的淋漓盡致,讓人拍案叫絕。
儒家思想與舞蹈的表達,之所以時常會有關聯,是因為二者之間有互為融通之處,表現形式和精神傳達是合二為一的。舞蹈的表達最重要的是通過肢體動作表現內在情感韻味,儒學思想無論是提供精神引領還是藝術格調品鑒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世界的文化交流不斷融合,不僅需要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更注重的是藝術的中國風味,儒學思想的加入,都為中國舞蹈的當代表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展示平臺。
有時候我們在看作品的時候只是為看而看,少了一份思考和反思,如果有興趣去了解傳統和現代,它背后的歷史、現狀、演變和他未來的路徑,你會得出很多的結論,2013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視察曲阜時指出:“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提高禮儀文化和道德品質,對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有著重要作用。作為高校舞蹈教學,我們要做儒家文化的表演者和傳播者,在新時期以更好的姿態宣揚好我們的儒家文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