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慧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8年出版業迎來了一次重大變革。這次變革源于黨的十九大國務院機構調整。2018年3月17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指出:“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廣播電視管理職責的基礎上組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出版業務歸誰管?幾天之中有各種猜測的聲音,直到3月21日,《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指出:“中央宣傳部統一管理新聞出版工作。”
2019年1月1日,《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頒布實施,其中對“出版質量”指標的考核標準做出了可操作性的規定。《辦法》指出:“圖書出版單位績效考核為綜合性考核……‘出版質量’指標得分為滿分的,可視為超額完成社會效益指標,社會效益部分按滿分并可由考核部門酌情加分計入綜合績效”。2019年3月,圖書“質量管理2019”啟動。出版業回歸高質量發展成為必然。
2019年是出版業改革后的第一年,圖書管理體系、圖書質量檢查在悄然發生變化。在提高內容質量成為主旋律的新時代,業內開始重點關注變化,尋求發展。
以下從架構、模式、職能等方面分析圖書管理體系的新變化,并由此導出未來出版業發展的工作重心。
(1)架構: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新聞出版管理職責劃入中宣部,統一管理新聞出版工作。出版管理的最高部門從政府序列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換成黨的序列的中宣部。中宣部對外加掛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版權局)的牌子;內部相關部門深度融合,包括國家版權局已搬入中宣部辦公大樓,內部機構也有一些合并、分立和撤銷,業務部門的融合呈現出了一些變化。
(2)模式:控制書號,扼制圖書出版數量超出出版編輯能力的激增,促進出版業從規模效應向精品效應轉變。
(3)職能:貫徹落實黨的宣傳工作方針;擬訂新聞出版業的管理政策,并督促落實;管理新聞出版行政管理事務;統籌規劃、指導協調新聞出版事業、產業發展;監督管理出版物內容和質量;監督管理印刷業……這里列出了部分與出版相關的職能。可以關注到三點:第一,出版機構和出版人要有該有的政治導向,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第二,出版物的質量是生命線;第三,上下游產業深入銜接,形成新的產業結構,這樣也會有新的贏利模式。圍繞這三點,來看一下出版業的工作重心會向哪些方面傾斜,又會帶來哪些變化。
對工作重心的解讀,對策劃選題、項目立項起到了導向性的作用。筆者認為未來出版業的工作重心主要側重于如下四個方面:
(1)講政治,重導向。業內有一句話“質量好不好,正確導向是根本”,堅守出版導向,就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不能出政治性問題。出版物涉及的政治性問題,可以從思想內容和編校規范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涉及禁止內容的政治性問題;二是涉及編校規范的政治性問題。
(2)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2015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明確社會效益指標考核權重應占50%以上,并細化、量化到政治導向、文化創作生產和服務、受眾反應、社會影響、內部制度和隊伍建設等具體指標中。這一點也可以從國家對書號的管控收緊、各類公益出版基金種類的增多和投入力度的加大得以驗證。在組稿時應該關注這樣的變化,多出能產生良好社會效益的好書,其實這也是擴大出版社影響力的好方法。

表1 質量專項年活動主題
(3)狠抓質量,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權益。出版業是為人民服務的,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這是作為我國根本法的《憲法》規定的。回到出版物的根本——質量問題上來,提高出版物質量是社會大眾的期盼。一方面,近年社會大眾對各類出版產品質量的關注越來越高,維權意識越來越強,圖書質量投訴逐年增加,媒體對各類問題產品的曝光越來越多,管理部門查處的力度越來越大。另一方面,與其他生產單位一樣,出版合格的圖書是出版單位的責任;檢測劣質產品是質檢機構的任務;依法監管質量是政府行政部門的職能。
業內連續9年開展出版質量專項年活動(見表1),大力整治圖書質量存在的突出問題。
從2011年提出“加強質量管理”,到2014年的“少教專項整治”,再到2016年的“形成質管常態”、2019年的“推動出版單位提質增效”,可以看到,通過開展專項年活動,業界的質量意識是越來越強了。目前,不管是行政管理體系(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署),各省區市、中央部委、解放軍系統出版行政管理部門,還是生產管理體系(出版傳媒集團、出版社、民營文化企業)都下狠手抓出版物質量,特別是少兒類圖書、教輔類圖書、科技類圖書、養生保健類圖書等的質量,應該說這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權益的一種表現,是對廣大群眾負責的體現。不管是選題策劃,還是編校加工,都要在這個原則下開展工作。
同時,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署)圍繞重點,在隨機開展圖書編校質量抽查,隨時開展圖書內容質量抽查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新的趨勢——大幅提高圖書市場樣本抽查比例。所以出版機構和出版人不要存在僥幸心理,先把書印出來,搶占市場,賺取利潤,等到要抽查的時候再找編輯審讀一遍,重新做樣書送審。這種無視廣大人民群眾權益的想法、做法必須被摒棄。一來可能抽檢的時候很忙,抽不出專門的人來重新審讀,二來從目前的工作安排來看,是要大幅提高市場樣本比例,直接從市場上買書,沒有任何再加工的機會。質量警鐘須長鳴!
(4)推動融合發展。融合發展是當今和未來文化產業的主流趨勢。新媒體作為推動創新的主導,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多重動態的形態,深受受眾歡迎。而出版被冠以“傳統”之名,正在接受新媒體的挑戰。將新媒體的應用平臺、傳播渠道與傳統出版的優勢加以整合,呈現出既有傳統出版,又有文化創新、數字出版的全新局面,同時利用政策的杠桿作用,有效撬動各類資本對出版融合發展的投入。從國家層面上來講,這種杠桿效應將進一步鋪開。
201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出版業作為宣傳思想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艱巨任務。在這個行業變革的交叉口,出版人都應踐行對國家、民族、人民群眾的莊嚴的承諾,明確變化趨勢,把握大局,不斷做出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