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峰 江海職業技術學院基礎教學部
戲劇性獨白經常出現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已經成為英美文學作家的主要表現形式。戲劇性獨白有其獨特的特點,通常以詩歌的形式出現。這種表現手法不受時間、空間、邏輯等因素的限制,也打破文學作品中線性的發展結構,具有其特殊意義。在人們欣賞英美文學作品時,應關注其表現手法,欣賞其獨特的藝術。
戲劇性獨白作為一種表現方法具有很多的特點,主要是將抒情手法與舞臺戲劇相結合,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表現人物特點,使人物的感情得以升華。
戲劇性獨白是具有客觀性的。大部分的戲劇性獨白都是角色在舞臺中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講述,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其表達的話語是角色的個人觀點,對于角色而言具有其主觀性,但是并不能代表該劇作者的主觀性。角色與作者是分離的,所以角色表達的話語具有其客觀性,角色的行為也具有客觀性。也許劇中的某個角色是作者在劇中的化身,作者通過該角色表達自身的內心情感,但也改變不了劇中人物虛假的特性,作者描寫的一切人物都是虛假的,不存在于人世間,所以人物所有的行為都具有客觀性,這也是戲劇性獨白的主要特點。就如艾略特先生創作的《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的普魯弗洛克的獨白就被當作是作者的獨白,因該角色就是作者在劇中的化身,但是仍具有其客觀性。
戲劇性獨白是作品中表達人物內心情感的形式,所以獨白中包含了獨特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劇中人物雖然與作者分離,但是仍有相關情感連接,人們通過賞析其藝術作品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人們通過角色的聲音聽到作者的聲音,所以戲劇性獨白具有雙重聲音話語的特點。在勃朗寧先生的《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就被人們感受到作者在獨白詩中的隱秘情感,在獨白中不僅可以感受角色的感情,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感情,為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現代的讀者會根據文學作品中的線索進行多元化解讀,現在的很多文學組織就會討論這些文學爭議。
戲劇性獨白不像詩歌一樣注重思想感情的表達,只注重人物塑造的形象是否生動。作家通過角色的戲劇獨白來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去進一步塑造人物的內心性格和形象,使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使人物的感情得以升華。在人們觀看人物的戲劇性獨白之時,看重的不是角色的表述,而是角色的內心情感變化。人們可以通過戲劇性獨白發現藏于人物身后的隱秘經歷,感受人物的情感歷程,感受到來自作品中人物的內心力量。因戲劇性獨白善于表達人物的心理活動,所以又被稱為心理獨白。作者會給每個角色穿上他們偽裝的皮囊,再通過內心獨白將其徹底暴露在眾人面前。
目前,戲劇獨白作為主要表達手法被英美作家廣泛應用到文學作品的創作當中,這種表現方式已經成為英美文學作品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最早的戲劇獨白可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代,在以后的發展中,不斷有詩人應用這一方法到文學作品中,直至20世紀初期,戲劇性抒情詩成為主要的詩歌形式,戲劇性獨白被大量應用成為英美文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古羅馬時期,戲劇獨白早期是人們為演說做的準備訓練,通過“模擬”當時的情景讓演講者達到忘我的藝術境界,這給文學作品帶來極大的影響,后來演變為怨詩和信體詩兩種表現形式,之后古羅馬人們飽受戰爭摧殘,社會動蕩,又被演變為抒情詩,古羅馬的文人通過這種藝術形式表達內心情感。之后到11世紀末期,戰爭時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相互碰撞為文藝復興提供條件。人們更加注重個人意識,在文學作品中也比較喜歡描寫人物內心的情感。這種轉變在14世紀給意大利文學產生影響,當時的作家紛紛寫出名作,如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等,直至現在,仍然經典。文藝復興是個人意識的覺醒,人們更加注重人物內心情感的表達,是詩人可以在文學作品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18世紀中期,浪漫主義運動興起,怨詩得到較大的發展,隨后信體詩和幽默性獨白得到發展,最后幽默性獨白成為發展主流。在戲劇性獨白中有兩大突出人物就是勃朗寧和喬叟。勃朗寧的主要作品包括《我已故的伯爵夫人》、《戲劇抒情詩》、《劇中人物》等,他擅于描寫人物的內心變化,可以塑造生動、鮮明的人物。
怨詩是英美文學作品中戲劇性獨白最為重要的一種表現形式,該表現形式在英美文學作品中表達者的話語主觀性較強。在歷史悠久的古希臘時期,怨詩這種詩體就廣泛在文學作品中出現,而之所以將這種詩體稱為怨詩,主要是由于文學作品中主要角色都是通過這種表現形式來表達負面情緒,最開始文學作品中作者詩人將一些歷史人物作為主要角色,通過一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作為載體來表達作品中的人物情緒,而在文學不斷發展的進程中,戲劇性獨白文學作品逐漸占據了一定的文學地位,怨詩也就逐漸成為一種較為流行的表現形式,由于怨詩的想象空間較大,因此詩人或是文學作者通常采用與自身形象具有鮮明反差的人物形象作為講話人,而這種表現形式將怨詩中戲劇性獨白展現出了很強的反諷意味,這在文學表達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怨詩這種文學作品形式在15世紀前期的文學作品中,作者一般是通過作品的主要角色將自身性格以及經歷表達出來。隨著歐洲文藝復興的發展,怨詩體逐漸成為了戲劇性獨白文學作品創作中成就極高的藝術形式。文學作品中作者通過具有巨大差異的戲劇化寫作手法,經由真實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將人物形象塑造出來。最具代表性的戲劇詩人莎士比亞就是將這種文學形式的藝術性發揮到了極致。
信詩體的誕生是文學隨時代發展的必然出現的一種文學創作形式,這是由于理性時代的到來,人們對怨詩這種文學表現形式逐漸喪失了興致,文學藝術的表達形式越來越推崇簡潔明了,這成為信詩體誕生的主要文學背景。信詩體最早出現在羅馬時代,這種文學表達形式不同于大多數的第一人稱敘事抒情手法,而是選擇采用第三人稱的手法來表達情感。信詩體這種戲劇性度獨白的表現形式一般都是在愛情、命運、思念等方面的文學作品中有所呈現。
例如英美文學作品中采用信詩體戲劇性獨白的代表詩人鄧恩,在其作品中女主人公在為情人寫信時就采用了信詩體的表達形式,詩中有一段這樣表達:“撫摸我自己,就猶如撫摸你。我擁抱自身,親吻我的纖指。我望著鏡中的我,輕聲呼喚你。然而,正當我要吻你,淚水卻模糊了雙眼和鏡子。”這段信體詩的形式的戲劇性獨白,將作品中女主人公對情人的思念愛慕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信詩體因其較為簡潔的文體獲得了大眾的一致認同,隨著信詩體的不斷創作和發展,這種文學作品的表達形式將這一時期詩歌戲劇的獨白精華有效的濃縮并融入在文學作品中。如十七世紀英國詩人蒲伯的著名作品《艾羅莎至莎士比亞》中,就采用了信詩體的表達手法,對人性和宗教的關系做出了深刻探討,而由于蒲伯的宗教信仰是天主教,因此在其提出的理性觀點以及詩歌作品的表達中,能夠清晰的通過信詩體形式將其內在情感表達出來。
英美文學作品中,戲劇性的獨白必然少不了幽默性的口語,這是英美文學作品戲劇性獨白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世紀末期,英國文學創作者將英語口語引入到詩歌戲劇創作中,通過幽默化性的語言以及生活化的口語表達在文學作品中的揭示人物性格和形象。幽默性口語獨白是英國文學作品中最能呈現人物性格以及內心世界的獨白形式,因此在詩歌戲劇中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逐漸成為英國文學作品戲劇性獨白的主流表達形式。眾所周知,英國是富有“幽默感”的國家,英國著名的幽默性口語獨白詩人杰弗雷·喬叟在其文學作品中,通過幽默性口語獨白創設戲劇環境,烘托氛圍,深刻揭示了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使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戲劇性和飽滿度都有了較大的提升,從而將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得到了凸顯。在杰弗雷·喬叟的《坎特伯雷外傳》這一作品中,全文就通過比喻的幽默性手法,清晰的勾畫了一個滑稽的人物形象,深刻的揭示了作品想要表達勸人向善的主題,該部作品以其幽默性的戲劇獨白表現形式將主題升華,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中世紀時期英美文學作品多數都會通過戲劇的呈現形式,在戲劇舞臺由導演、編劇等完成排演呈現給觀眾。而為了迎合觀眾的興趣,在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作者有意識的加入了更多幽默性口語獨白,這不僅能夠提升戲劇效果,還能增加文學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共鳴。
綜上所述,世界文學發展進程中,英美文學在其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戲劇性獨白作為英美文學創作中凸顯作品文學藝術價值的重要表達形式,具有重要意義。這種創作者通過戲劇化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戲劇性獨白對英美的文學創作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種基礎戲劇性獨白至今影響著英美的文學創作風格。因此我們應當在鑒賞學習英美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不斷吸取其文學精華,感悟戲劇獨白,更好地推動我國的文學創作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