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禮 人民網安徽頻道
媒體融合,是一種多樣化、多層次、全覆蓋的深度融合。作為中央新聞網站的地方頻道,首要的是要與“上”融合,即與總部融合。人民網安徽頻道緊密地融合在人民網總網的“大樹”下,從年度發展總目標,到具體的新聞專題、專欄策劃,都跟隨總網的腳步,與總網無縫融合。以全媒體采編平臺為基礎,打造融合背景下的采編流程,讓融合意識貫穿到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
針對人民日報、人民網開展的重大策劃,人民網安徽頻道作為地方一支,積極響應,密切配合,形成良性互動。
2019年1月5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三周年。人民網推出“長江龍·舞起來”大型主題調研采訪報道。人民網安徽頻道在總網的部署下,派出幾路記者,走訪長江沿岸多市,用視頻、圖片、文字,講述生態長江、經濟長江、文化長江、民生長江的美麗故事,形成了極強的聯動效應。
前不久,人民日報圍繞著“中國品牌”謀劃大型活動:用中國品牌,講中國故事,并舉辦了首屆中國品牌論壇。人民網總網開辟專欄、并在多個子頻道進行全力報道。而人民網安徽頻道在制定全年工作計劃時,就已經將“品牌安徽”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謂不謀而合。人民網安徽頻道及時與安徽省網宣辦等部門聯系,聯合在安徽推出大型新聞策劃“品牌安徽行”。采訪團歷時半年多時間,走遍安徽全省,深入挖掘100個最具代表性的“安徽品牌”。人民網安徽頻道開設“品牌安徽”專欄,向國內外集中推介安徽品牌,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并且與總社、總網形成了呼應。
人民網采用IP區域定向位技術,針對安徽區域網友,在總網首頁要聞區設置“安徽”專區,定向推送安徽頻道采編的新聞資訊,極大地提升了新聞的閱讀量。
為了讓自采稿件上更高的平臺、獲更好宣傳效果,每個工作日,人民網安徽頻道都積極向人民網推薦原創好稿。總網根據整體安排,擇優選用。據統計,每月人民網安徽頻道有超過10篇原創稿件被總網采用,不少稿件上了總網的首頁要聞區,有的還成了總網的大頭條。
為了加快皖北發展,安徽省啟動《合作共建皖北現代產業園區實施方案》,推動南北結對合作和區域交流合作。南北挽手,提振皖北新飛躍。人民網安徽頻道派出采訪團,歷時多日,采寫了《安徽:南北城市手挽手 提振皖北大步走》系列稿件,推薦給總網,很快在首頁頭條位置重磅推出。多篇稿件形成矩陣,極具沖擊力,是地方頻道中為數不多的上總網大頭條的稿件。
“背靠大樹”,作為中央新聞網站的地方頻道,人民網安徽頻道有著深厚的中央媒體背景,品牌優勢十分明顯,通過與“上”融合,實現了央媒品牌優勢最大化。
與“親”融合,即人民網安徽頻道與同駐安徽的人民日報社安徽分社之間的有機融合。
人民日報社建設“中央廚房”,全方位推進采編發各環節改造,引領從相“加”到相“融”的加速跑,為融合發展提供了可學可鑒的生動樣板。[1]作為人民日報、人民網派駐地方的機構,人民日報社安徽分社、人民網安徽頻道嘗試提出打造“駐地分廚房”的概念,整合新聞采編資源,打通采編渠道,極大地提高了新聞采編的工作效率和傳播能力。
在日常的宣傳工作中,人民日報社安徽分社、人民網安徽頻道統一管理,協調發展,在文化、理念、團隊等方面,打造了較好的融合基礎。就好比共處同一座大廈,共用同一個牢固的框架,分社、頻道是不同的房間,有著不同的功能,但又有統一的關聯。
在采編領域,安徽分社與安徽頻道的記者緊密聯系,加強溝通。在采訪線索、人脈資源等方面,互通有無;在采訪過程中,互相配合。互相補臺不拆臺,及時到位不越位。
傳統媒體要想突破媒介的束縛,必須結合自身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運用互聯網技術,打造一體化資源共享平臺[2]。為了更好地體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在擴大傳播方面,安徽分社與安徽頻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為了加強融合,對于安徽分社記者采寫的稿件,人民網安徽頻道除了在要聞區轉載外,還特地在首頁顯著位置,設立“人民日報看安徽”欄目,每次在首頁呈現7篇《人民日報》刊發的有關安徽的稿件。在“人民日報看安徽”二級頁面,還為分社的所有記者開設新聞專欄、專題,將他們在報紙上刊發的新聞稿件集中推出。這樣,就實現了單篇新聞稿件除了在報紙上的傳播外,還在互聯網上的進一步傳播。到了歲末年初,又在網上推出“年度人民日報上的安徽”專題,將《人民日報》上有關安徽的報道,集中展示。
針對年輕人閱讀報紙偏少、偏向移動端獲取新聞信息這一特點,人民日報社安徽分社、人民網安徽頻道將《人民日報》上有關安徽的新聞信息,進行“多次生成、多元傳播”,利用安徽頻道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以及微信公眾號“聊時局”等平臺,進行第三次、第四次傳播。還特地在幾家傳播平臺上,設置#人民日報看安徽#話題標簽。這樣,就將習慣了移動閱讀的年輕群體,引導到了主流宣傳陣地上來。
與“地”融合,即是接地氣,根植駐地,與當地黨委、政府密切配合,服務于當地相關部門的工作重點。特別是與各級宣傳、網宣部門合作,推進網絡宣傳走向深入。如前文提到的人民網“品牌安徽行”,即為人民網安徽頻道與安徽省網宣辦聯合主辦,各市縣網宣辦全程支持的大型采訪活動。在安徽全省各地采訪時,各地的報紙、電臺、電視臺、新聞網站,包括各地所屬的官方微博、微信等,都對這一活動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形成了宣傳的集群效應。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研討交流實施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經驗做法,由人民網與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人民網安徽頻道承辦的“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鄉村振興高層論壇”于2018年11月舉行。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謝國明,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虞愛華,人民網黨委書記、總裁葉蓁蓁等出席,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曙光致辭。論壇邀請了來自中央部委、科研機構、高校等單位10余位知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作主旨演講。安徽省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各市分管副市長以及“三農”領域的專家學者近300人參會。
在總網和分社的指導下,人民網安徽頻道承擔本次論壇的論證、策劃、執行、組織安排等全部內容,圓滿完成任務。中央、省市30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展示了人民網的實力和品牌,取得了政治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三豐收。
為助推“法治安徽、平安安徽”建設,人民網安徽頻道聯合中共安徽省委政法委,開展了“法治安徽進行時——政法系統領導干部系列訪談”活動,先后邀請了副省長、公安廳廳長,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省司法廳廳長等,接受安徽頻道的視頻、文字專訪,在政法系統產生極大影響力。
這些活動,除了在人民網安徽頻道刊登以外,安徽多家地方媒體參與全程報道,有機互動,提升了人民網的品牌。
根植安徽,與地方深度融合,人民網安徽頻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比如“2018,那些感動安徽的人”“安徽網絡安全宣傳周”、“政法綜治江淮行”、“紅十字好人”、“權力責任清單的‘安徽經驗’”、“新春走基層”等新聞策劃,人民網安徽頻道要么是主辦,要么是聯辦,在活動推進的過程中,與地方融合,密切了與駐地的關系。
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創新,為媒體融合提供了支撐和動力。融合發展,在以內容為基礎外,還必須充分發揮新技術、新應用、新產品的驅動作用。要準確把握互聯網發展趨勢,以新技術引領媒體融合發展、驅動媒體轉型升級。積極引進和利用先進技術,建立優勢新媒體平臺,完善信息服務[3]。
人民網安徽頻道專門成立了由近10名資深采編人員組成的融媒體工作室,探索在常規工作之外的新媒體運營,制定了《人民網安徽頻道關于加強新媒體運營的方案》,對新媒體發展的定位、規劃、流程以及激勵機制等進行了詳細的規定。
人民網安徽頻道目前在人民微博、新浪微博等開通了官方微博,總粉絲量超200萬,與頻道采編人員的認證微博緊密互動,形成微博矩陣。同時,還開通了“人民網安徽”、“聊時局”等微信公眾號。其中,“聊時局”定位為高端政經訂閱號,關注當今政局新常態、人事變動等“大時局”,聚焦官場秘辛、新聞背后故事等“小圈子”。每天3次推送10篇文章,全年365天無休,用戶大多為黨政領導,已經成為安徽時局動向最權威的觀察者。
“聊時局”還與國內知名新媒體“澎湃”等新平臺合作,推薦優秀稿件,通過“借船出海”,擴大影響。
為了更好地以新技術新應用引領融合發展,人民網安徽頻道以開放的思維、借力的意識,走開放合作、合作共贏之路。特別是在新技術的應用上,沒有采取自主研發的道路,而是利用第三方成熟的技術與平臺,借用外腦促技術創新,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人民網安徽頻道先后與有著中國科技大學技術背景的學堂互動、多谷數據合作,開發新媒體應用。如在定制化開發微信應用方面,結合新媒體發展的需求,共同開發了投票系統、微社區、生活服務類接入、H5模板制作、微信互動抽獎程序開發等項目。
人民網安徽頻道將這些新技術、新平臺,應用到工作中去,為工作增光添彩,取得很好的效果。如與安徽電力合作開展“迎峰度夏‘最美瞬間’評選活動”、與安徽省交警總隊合作開展“安徽交警‘最美瞬間’評選活動”等,平均每天新增訂閱用戶1000多人。
在推動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人民網安徽頻道始終堅持政治導向第一、社會價值優先,把握好時、度、效,認真踐行“四力”。時時擦亮心中明燈:守住理想、擔好職責、銘記宗旨;時時用好手中這支筆:牢記該寫什么、不該寫什么,讓黨和政府放心、讓人民群眾舒心;時時繃緊腦中那根弦:常懷敬畏心、責任心、平常心、感恩心。
媒體融合發展是一個面臨挑戰、也充滿機遇的新課題。作為中央新聞網站的地方頻道,人民網安徽頻道聯系自身實際,在用戶拓展、平臺使用、技術支持、宣傳推廣等方面,積極探索融合發展之路,力爭使融合發展向縱深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