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宇 亳州學院 中文與傳媒系
媒體融合是一項改革工程,是互聯網深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1月25日在第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會議上提出《推動媒體融合深度發展,是當今一項緊迫課題》[1],表明媒體融合已深刻認識到媒體融合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雖然地市級媒體不如中央或者省級媒體的影響力大,但是對于一個地級市而言,他的媒體權威屬性依然存在,面對時代改革的巨輪,傳統地市級媒體,應當居安思危,提前謀略,才能順應潮流,在這場媒體融合革命中,立于不敗之地。
相對于大城市來說,地級市中的傳統媒體在當地具有絕對的地位與權威,這是新媒體難以抗衡的,尤其是市級電視臺與政府有關部門,所以我們常常會在地級市看到一種情況,那就是傳統媒體發展步伐較為緩慢,而新媒體又難以突破瓶頸,實際發展情況不容樂觀,在這種情況下地級市的媒體融合工作就顯得的十分必要,只有不斷提高媒體融合深度,地級市媒體才能成為人民真正喜歡與新信賴的媒體,從而達到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
在發展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地級市雖沒有央媒與省部級媒體所具備經濟優勢與政治優勢,但在地方還是有不錯的政治資源。在實際融合過程中很多地級市在“互聯網+”大背景下也做出了一些動作,如搭建門戶網站、開發手機APP、創建微信公眾號與小程序等,但基本上只是框架上的照搬,布局簡單,內容單一,根本沒能沒能從影響力構成的與生產方式等大方面進行創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無論是傳統媒體或是新媒體,人才是第一位的。地市級電視臺和報社等媒體,由于長期受益不景氣,媒體采編人員嚴重缺乏,而小城市又難以吸引高素質人才,再加上地市級媒體機構的高度和格局視野都很窄,因此,地市級媒體在融合進程與質量上,總是比其他層級的慢一拍,也是制約地市級媒體融合的關鍵因素。
一方面,在新媒體的瘋狂沖擊下,地市級傳統媒體的人才技能守舊和思維僵化,還沉浸昔日輝煌的體制風光當中;面臨轉型的困境,雖然有小部分人不斷試探,運用新媒體手段與形式,但是奈何地市級媒體的頂層設計沒有發揮其自身作用,其根仍然是傳統媒體,并沒有真正做到融合。另一方面,地市級媒體的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而引進人才政策單靠政府投入,遠遠不如國內一二線城市力度,導致很多傳媒人才大量流失,而且引不進來。
傳統媒體不僅是在融媒體人才質量上偏低,而且長期經營驅動力不足,從受眾、內容、技術三方面闡述。
第一,受眾驅動小。由于新媒體的深入,地市級的市民大眾日益關注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新媒體形式,早已習慣手機、電腦瀏覽新聞,地級市報業媒體長期缺乏受眾群體。
第二,內容驅動差。地市級傳統媒體內容生產模式僵化,發布或者報道的內容多以當地機關大事、領導活動居多,缺乏主題策劃,內容重復性嚴重;一篇稿子在報紙、公眾號和客戶端同時發送,程式化嚴重;此外,內容缺乏圖文并茂、生動感人的百姓故事,難以吸引群眾、打動群眾。比如以亳州市《亳州晚報》和《亳州發布》兩個平臺,2019年8月某一篇關于“高鐵試通車”的內容,報紙和公眾號以及客戶端僅僅改了標題,內容完全雷同。
第三,技術驅動弱。地市級媒體技術方向不明確,一些融媒體技術水平較低,技術平臺建設方向不清晰,數據和智庫都沒有建設完備,更無法與央視媒體“中央廚房”比擬,并且對于媒體技術的資金支持投入小,導致技術更新迭代緩慢,難以跟上信息技術發展速度,難以滿足市級融媒體建設的技術要求,嚴重制約新媒體平臺的創新發展。
現階段大部分地級市傳統媒體已形成紙質版報紙、電子版的數字報以及“兩微一端”的產業模式,但整體的傳播效果十分有限,只是簡單把報紙內容搬到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上,形成所謂的“報網”或“臺網”,并沒有真正體現其引導力與傳播力等。這種簡單的照搬挪用,并不是“互聯網+”,這些只是形式與渠道上的變化,并不能真正體現傳媒融合的優勢所在。
“互聯網+”體現的是一種用戶思維,如果只是簡單的從紙張搬到電子屏幕,沒有考慮受眾的需求,僵硬的融合只可能會給傳統媒體的傳播影響力越來越弱。
要想讓傳統地級市媒體進行深度融合,就需要我們看清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理清思路,結合當地特殊性思考具體的對策。從總體上來說,現階段傳統地級市媒體融合還是應該以“深耕本土內容,拓寬傳播渠道”為原則,在媒體制度上進行創新,不拘一格求人才,才是利于本地級市的生存關鍵,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優勢、政治資源優勢,打通媒體與大眾之間的“鴻溝”,做好為本地居民滿意的“好媒體、精媒體”,才能謀求更加長遠的發展。倘若連本土內容都搞不定,那么該地級市媒體融合則會缺乏主心骨,給人一種脫離實際的感覺。
內容為王或是渠道為王,一直是媒體人爭論不休的問題,也一直是學界關心的話題。筆者認為地市級傳統媒體融合之路的前提,則是先把內容做好,堅信持續輸出精致內容,是融合之路的第一步。從受眾角度看,作為本地市民對于當地的需求量仍是巨大的,很多四五線小城市的新聞都不能夠成為大媒體平臺的流量;而地市級媒體恰好充當這一缺口,能夠以最快速度為用戶提供優質資源和最新鮮的事件報道。
扎根本土,不是深入農村,也不是盡搞土味;而是依托本土文化,傳播正能量。首先,要符合當地發展需求,對內要結合當地政府的指示精神,做好自己的耳目喉舌之本職;其次,要深度挖掘市民身邊的新聞資源和事件,傳播市民最想了解的信息,對市民大眾有價值;最后,利用新媒體手段形式,依托當地的歷史資源、傳統文化資源,結合用戶特點,打造屬于當地人自己的特色內容,提升媒體的影響力、傳播力和公信力;做到想為民所想,供為民所需。
媒體融合本身就是一項具有系統性、復雜性的改革工程,需要不斷完善改革機制,才能夠順利推進媒體融合進程發展。
筆者認為首先,要整合地市級的媒介資源,整合并不是兼并,而是根據用戶需求,形成差異化內容,避免重復性傳播,提升傳統媒體效率;其次,完善薪酬分配制度,消弭體制內外的差距,形成“全員同工同酬,量化績效指標,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薪酬模式。針對體制內普遍存在的“崗位職責不明晰、人浮于事占職位、工作分配不均”等現象,重新制定規則,實現“科學有效,體現價值,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薪酬改革目標;最后,完善政府協同創新機制,加快改革進程。改革并非小事,需要政府、主體單位等多方面協調,全面推進改革進程。
“互聯網+”的思維,本身就是一種跨界。目前很多地市級傳統媒體仍然停留在為用戶提供訊息的層面,這使得其受眾越來越窄,導致收益“斷崖式”下滑。
筆者認為地市級媒體想要深度融合,必須做好跨界。第一,拓展自身業務,呈多元化趨勢發展。新聞不只是提供訊息,更有社交功能。媒體業務多樣化能夠有效拓寬媒體的發展空間,減少其生存壓力,同時也有利于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第二,地市級傳統媒體利用自己的政治資源、品牌資源、宣傳優勢等條件,積極尋求互聯網企業合作,提升自身的市場化能力。
綜上所述,地市級的媒體融合之路還很漫長,“內容與技術,人才與思維融合”只是解決媒體融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媒體開發的客戶端下載量低、用戶活躍度低、粉絲數量少、內容缺乏吸引性等問題。但真正做到深度融合,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恐怕還需要進一步思考。筆者的建議也希望能給地市級媒體提供一些幫助,相關人員結合地級市媒體的特殊性進行綜合考慮,做好改革工作,向多元化方向邁進,為媒體融合事業的長遠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