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澤亮 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融媒體中心
融媒體時代,社會大眾接受訊息的時候受到網絡媒體信息傳播的影響,傳統的電視新聞記者采訪提問的方式已經很難適應當前人們對信息接受的需求。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在對受訪者進行采訪和提問的時候要將電視新聞和網絡媒體的長處結合在一起,注重融媒體時代下采訪提問的時效性、靈活性和專業性,并從幾個不同的方面去進行采訪提問技巧的創新。
在融媒體的時代北京下,各種網絡媒體和網絡平臺發展迅速,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電視新聞記者如果想要搶占新聞事件的先機,就必須要注重時效性,在采訪和提問方面也要注重效率,保證新聞信息的“新”。
以往的電視新聞記者在對受訪人進行采訪提問的時候往往有電視新聞固定的嚴肅風格,以凸現出電視新聞的官方和正式。但是網絡媒體的發展也使得新聞事件的呈現方式更加多元化,電視新聞記者傳統的采訪提問風格和方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人們對于信息的獲取需求。因此,電視新聞記者一定要緊跟融媒體的時代潮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采訪過程中要根據新聞事件的性質和受訪者的性格等多種影響因素來靈活選擇對受訪者的提問方式。
網絡媒體的發展,一方面使得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化,但是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網絡上新聞信息和新聞事件的魚龍混雜程度。各種良莠不齊、真假參半的新聞信息在網絡上傳播,對社會大眾有很大的負面影響。而融媒體時代促進了電視與各種網絡媒體的結合,有利于電視新聞揚長避短,發揮自身專業性的優勢。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提問的時候一定要彰顯電視新聞的專業性,挖掘新聞事件的深度,給觀眾輸送有價值的新聞內容。
每一個新聞事件都有一個關鍵點,融媒體時代下人們獲取事物信息的速度快、途徑多,在眾多紛雜的信息中觀眾往往希望電視新聞采訪能夠抓住事件痛點。因此電視新聞記者要想抓住觀眾的眼球,吸引觀眾對節目的注意力,就必須在采訪之前做足準備,梳理出事件的前因后果,與此同時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了解社會大眾對事件的關注點。在正式采訪的時候就要明確本次采訪提問的目的,根據社會大眾對事件的關注點來對受訪人進行采訪和提問,而不要針對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進行提問。
很多新聞記者在采訪提問的時候只注重采訪的全面性,而忽略了采訪提問的邏輯性,導致在提問問題的時候往往出現“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情況。這種方式看似問了很多問題,實際上的采訪效果卻很差,這樣的提問方式往往會讓受訪人和觀眾思維混亂,不知道本次采訪的意義和目的何在。融媒體時代雖然重視采訪的效率和速度,但這種效率和速度是建立在邏輯思維基礎之上的。因此記者在采訪提問的時候一定要重視提問問題的邏輯性,要按照一定的邏輯思維對受訪人進行提問,一步步引導受訪人,這樣才能更進一步提高新聞采訪的效果和效率。[1]
融媒體背景下各種信息和新聞事件充斥網絡,然而大多數報道往往只是浮云掠影,停留于事件的表面。這種環境下,社會大眾往往需要有一定內容深度的報道。此時,電視新聞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電視新聞記者往往具備更強的訪問能力。因此,電視新聞記者要在采訪和提問過程中調動和運用自己在訪問、觀察和場控等方面的能力把握整個采訪提問的走向,根據受訪者的回答進行深度追問或者是提出相關疑問,促使受訪者在一步步引導中回答出具有深度和啟迪性的內容。[2]
傳統的電視新聞記者采訪提問往往在一個演播廳進行,采訪氛圍嚴肅而又莊重,這樣雖然可以增強電視新聞的嚴肅性,但是往往會給受訪人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融媒體時代下,伴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人們往往更加重視交流的身心舒適性。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不要先急著提問,最好先和受訪者進行一個基礎的交流,通過自身感染力和親和力營造一種活潑輕松的采訪氛圍,幫助受訪人放松身心,減輕心理壓力,在慢慢交流過程中記者再融自己的提問于交流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采訪效果。
融媒體的時代環境下促進了網絡新聞和網絡信息的多元化呈現,也給人們帶來更多新鮮有趣的時間呈現方式。因此,人們對新聞事件的呈現方式要求越來越高,以往官方嚴肅的電視新聞采訪提問讓網絡時代的觀眾感到索然無味。因此,在融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記者要緊跟時代發展方向,創新自己采訪的思維、靈活運用提問的方式。電視新聞記者可以在保證新聞真實性與時效性的基礎上借鑒網絡平臺新聞風趣幽默的特性,大膽創新思維,靈活運用采訪提問的方式。[3]記者可以根據新聞事件的性質來靈活掌握采訪提問的方式,大可以在一些相對輕松的新聞事件的采訪提問過程中增加一些幽默風趣甚至搞怪的元素,以適應融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環境。
電視新聞記者對電視新聞整個內容呈現的質量高低有著關鍵性的影響,把控著整個采訪提問的走向。因此,電視新聞記者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質,根據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采訪提問的原則來提高自己的采訪提問技巧,促進電視新聞在融媒體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