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添 西安外事學院人文藝術學院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時至今日,影視音樂表現方式和內涵也不斷豐富,民族性、時代性和創新理念的融入幫助影視音樂成為展現影視作品精神主旨的重要手段。開設影視音樂鑒賞類課程是當下高校美育教育的主要方法,而針對偏重實踐能力培養的傳媒類專業,影視音樂課程不僅關乎學生審美志趣和綜合藝術素養的提升,更是未來藝術作品創作培養的重要一環,如何將美育思想與實踐能力協調發展,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傳媒專業教學改革策略研究中應當思考的關鍵問題。
美育一詞最早出自席勒的著作《審美教育書簡》,即美感教育或者審美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個體的審美情趣,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它借助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手段,通過美學知識的學習,在理論教育與直接的體驗與實踐過程中,培養人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念,高尚的審美情操以及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1)中國著名的學者及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過,“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與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他主張通過美的陶冶,給人的心靈以美的定性,使人自覺地沿著高尚的生活道路前進。在席勒的基礎上,蔡元培又進一步結合時代和社會背景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可見美育思想引入中國后對于滋養國人精神世界重要的積極意義。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針對應用性和綜合素質要求較高的影視傳媒類學生來說,影視音樂鑒賞課以普通公選課方式開設是并無法完全滿足本專業的需求。作為影視傳媒類專業的重要配套課程,影視音樂鑒賞類課程承擔了學生基本音樂素養的培訓功能,起到了關鍵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不僅需要掌握西方以及中國傳統音樂的諸多背景文化知識,還要能夠在創作中結合畫面語言熟練使用音樂素材,創作合格的影視作品。
針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實際教學情況,筆者經過初步的教學實踐探索認為,傳媒專業影視音樂鑒賞課程應當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2)”一方面,我們應當像傳統高校的影視音樂賞析課程一樣重視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善于使用情感體驗法、情境教學法,在課堂鑒賞中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再輔以影視知識及背景文化的講解。另一方面,結合傳媒專業實踐應用性強的具體特點,將學生的課堂所學以作業的形式呈現出來,并通過一定的平臺展示,用以檢驗美育教學的成果。綜合以上理念,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條路徑來達到課程美育的目標。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由于本課程授課的對象為影視傳媒專業的學生,其從客觀條件上看并不具備相當的音樂基礎素養,所以出于授課難度的多重考慮,授課教師往往不注重音樂本體及音樂背景文化的講解,這是不夠全面的。舉例來說,不同的樂器產生發展的年代不同,其所代表的時代風貌也是截然不同的,而不同的樂器發出的音色不同,其所表現出的風格及情緒又是迥然各異的,那么怎樣在具體的影視段落中選用最恰當的音樂風格及樂器配器,就需要學生在音樂本體及音樂文化上有較為深厚的積累,從影片的文化內涵角度出發選擇配樂,這樣在使用中才不至于出現無法適配的情況。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應當重視傳媒專業學生這兩點基礎的培養。
應用型課程改革一直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改革重中之重,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提升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法寶。通過模塊化或者項目式的教學內容整合,加強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如針對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可以配合學生的影視配音課程要求學生自己錄音合成廣播劇,影視制作及編導專業的學生配合非線性編輯等課程完成影視劇片段的配樂剪輯來鍛煉學生對于影視音樂的綜合應用能力,再通過互動式教學和課程考核方案的改革來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最后以網絡新媒體平臺展示來檢驗學生的實踐成果。這樣不僅能夠完善課程考核的具體過程,打造金課,杜絕水課,更能夠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及藝術綜合素養,在實踐中與行業接軌取得更好的美育成果。
傳媒專業美育教育具有自身特點,和傳統學科的理論教育不能一概而論,不僅要在理論上對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進行提升,同時也需要利用諸多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音樂對于影視的重要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其使用影視音樂的能力。教師也要繼續在教學改革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明確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手段,增加情感投入,讓學生感知藝術的美和細膩的情感。
注釋:
(1)黎鵬.席勒《審美教育書簡》對我國美育的啟示[D].吉林:北華大學,2018:24.
(2)梁茂春,陳秉義.中國音樂通史教程[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