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娟 河南機電職業學院
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雖然有巨大的學習壓力,但是由于這些學生年齡較小,家長需要照顧學生的日常起居,讓學生有更高的精神狀態迎接第二天的新課程。但是大學生雖然沒有巨大的學習壓力,但是由于遠離家長的照顧,日常起居都需要學生自己進行整理,生活總人際交往出現問題,尋求家長的幫助家長也無法立刻與學生見面并開導學生。這些情況間接的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雖然學生的心理資本不同,但是通過后天的訓練和開導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心理資本,從而讓學生心理變得健康,積極面對生活。本文就大學生資本與心理健康關系進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建議和對策。
健康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大學生的身體健康,身體素質達標;二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可以正常消化不良情緒,讓自己積極面對大學生活。心理資本分為四個維度,即樂觀、希望、韌性和自我效能感[1]。在大學生活中由于普遍大學生都選擇在大學住宿,無法及時與自己的父母見面和聊天,使大學生的情感、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壓力無處釋放。有些心理素質差的大學生會出現情緒崩潰的現象,而對普通大學生而言雖然不會出現情緒失控的現象,但由于自己內心負面情緒無處釋放,所以沒有辦法讓自己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保持樂觀心態,從而也間接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由于大學生需要面對畢業就業或考研的問題,有些學生在大學期間會覺得十分迷茫,看不見對未來的希望,從而產生抑郁心理,這也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大因素。所以,心理資本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十分巨大。有些大學生覺得大學生活只是期末考試分數及格即可,所以這類學生平時課余時間只待在宿舍里睡覺或者玩游戲,期末成績出來不是勉強及格就是不及格,逐漸這些學生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存在價值,其他學生都很優秀唯獨自己卻每天在宿舍睡覺玩游戲,對自己逐漸失去信心,自我效應也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隨著國家經濟水平日益增長,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使人們的競爭意識日益強烈,人際關系也越來越復雜,人類的情緒也越來越多樣化[2]。大學階段的學生需要面臨適應新環境、解決戀愛與學習的沖突、妥善協調自己的人際關系等一系列問題,使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加重。學校需要開設心理課程,教育課程,給學生提供文化知識。通過學習心理健康課程,讓學生判斷自身的性格特性,激發學生自身潛質,讓學生在生活中有一個積極和正確的態度面對大學的種種壓力,預防抑郁癥等心理疾病,使學生的素質水平不斷提高,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實現自我調節,樂觀面對生活。
有些學生經歷過高考,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便覺得自己實現了人生價值,于是便開始自暴自棄,第一個學期就開始睡懶覺、逃課、通宵玩游戲,最后由于不及格科目太多受到學業警示,于是這些學生就開始進行自我懷疑。但是由于無心悔改導致第二學期的期末考試還是有很多科目沒有及格,這些學生最后就會自我放棄,覺得自己沒有別人優秀,自暴自棄。學校可以通過多開展校園活動鼓勵這些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活動,通過進行課外活動不僅讓自己重拾對學習的自信和大學生活的向往,也提升了自我效能感。通過學生的團結協作,使學生沖破隔閡與孤獨,提升團隊精神,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著有益的影響。
對未來生活感到迷茫是大學生普遍的心理狀況,由于對大學生自己的規劃不到位,沒有目標感,從而對未來失去希望,間接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學校可以鼓勵學生制定每日計劃,通過自己每日完成的目標重拾對生活的希望,并且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校也需要幫助迷茫的學生制定未來規劃,并建議學生適合的道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東西和提升學生的希望感,減少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生。
綜上所述,心理資本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極大的影響。雖然每位學生的心理資本不同,但是通過后天的訓練和開導可以讓每位學生都有一個積極的心理資本,讓大學生樂觀積極的面對生活的挫折。通過完成自己每天制定的目標對未來充滿希望,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增加自我效能感,讓大學生在積極健康的環境成長,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