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紅 張獻奇 雷清泉
現代學徒制是實現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和解決育人質量問題的重要途徑。河南農業職業學院的園林專業、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是國家批準的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在試行過程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實施了“雙主體、雙師傅、雙循環”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了訂單班、冠名班校地合作等多種校企合作模式;在園林專業實施了“教學做”三位一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了行業、企業和學院“三方”參與構建的能力模塊課程體系;等等。可以說,基于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了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提高了育人質量,推進了專業建設和內涵提升。但因其專業的特殊性和農業企業的復雜性,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責權不明、運行不暢等問題,仍需深入研究與探索更有效的解決措施。
一、涉農專業現代學徒制實施中出現的問題
(一)利益驅動機制不健全導致校企合作不穩定
在現代學徒制實施過程中,河南農業職業學院涉農專業出現了利益驅動機制不健全導致校企合作不穩定的問題。事實上,現代學徒制的實施需要校企雙方的共同參與,學生不僅在學校學習,更多的時間是在企業對應崗位跟崗或頂崗。學生能否與企業崗位零距離接觸,主要取決于企業的支持力度。企業能否從產教融合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社會效益,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和合作的穩定性。例如,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的熱情之所以越來越低,主要是因為政府承諾的現代學徒制各項獎勵尚未落實到位,而學徒工的薪酬基本都要由企業支付,導致企業的運營成本增加。在利益回報匱乏的情況下,企業就很難做到積極配合,合作也很難長久維持。
(二)學徒崗位設定不明確導致產教融合難
推行現代學徒制的目的是實現產教的深度融合,而實現融合的最主要途徑就是將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與企業崗位相對接。但目前來看,學校在試點項目上的教學還無法根據目標崗位來實施,還不能將企業目標崗位通過典型工作任務轉換成職業院校的學習任務及課程,而只是對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了重組或增減;所謂的“任務”,大多還是在原來課程的基礎上進行了形式上的變化,而不是來源于企業目標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務,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學校所學知識與實習企業崗位不對接。
(三)運行機制不健全導致學徒制培養方案難落實
盡管國家在推行學徒制方面出臺了諸如《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方案》《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但對學徒制推行過程中校企雙方的權利責任、獎懲制度等并沒有明確規定。即使某些學校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但如果保障措施不完善,也就缺乏可操作性,同樣會使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僅停留在表層,難以實現真正的校企協同育人。比如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河南農業職業學院連續出臺了《現代學徒制實施管理辦法》《現代學徒制教師隊伍管理辦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等文件,但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產教不能深度融合、“雙導師”制很難實現的情況,究其原因在于激勵機制、約束機制、獎懲措施等方面的不完善、不健全。
(四)多方評價難以實現導致育人質量難保障
由于多方評價難以實現,學徒培養過程缺乏互相約束和監督,企業主體地位、校企協同育人多流于形式。多方評價比較難實現的是獲得企業的有效評價。由于評價機制的不健全,企業對學徒的評價結果只是停留在“一紙證明”上,沒有對學徒培養過程進行評價和考核,這樣就很難保障學徒在企業崗位上實踐的質量。多方評價更難實現的是獲得行業或其他機構的評價,而行業評價的缺失會導致兩種結果:一是學徒在學校學習的課程內容與行業不對接;二是滿足行業需求的培養目標很難實現,也就背離了推行學徒制育人模式的初衷。
二、高職院校涉農專業現代學徒制實施對策
針對學徒制在實施中出現的問題,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各試點專業結合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探索了解決辦法,下面以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為例加以說明。
(一)簽好協議,明確三方職責
通過簽協議來明確界定學校、企業、學生 (家長)三方各自的職責是學徒制順利實施的一項重要保障。學校按照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和企業用人的特點,遴選出適合與本校及本專業開展合作的企業。學校根據企業情況篩選出9家有長期合作基礎的優秀企業作為現代學徒制首批聯盟企業,保障了合作關系的穩定性。最重要的是,這些企業是行業的“龍頭”,具有雄厚的技術力量,有助于對學徒進行技能訓練。在協議中要明確校企雙主體責任和學生的責任。第一,要明確學校職責。學校要負責制訂教學計劃,改革教學組織方式,創新課程體系,為現代學徒制的有效實施創造必要條件。第二,要明確企業職責。企業要以主體的身份擔負起對學徒的培養職責,負責制訂學徒在企業中的培養計劃,以及傳授學徒崗位知識和技能。第三,要明確學生、家長的職責。家長要參與學徒培養的全過程,支持和鼓勵學生到企業參加在崗培訓,對學生選擇課程、擇業等問題給予關注并提出合理化建議。學生要嚴格遵守學徒有關紀律和規定,積極參與企業的實踐和崗位實習鍛煉。
(二)創新課程體系,實現產教融合
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的課程建設應當以企業對人才、崗位、技能和知識的要求為中心,校企雙方、教師和師傅雙方都應積極參與設計課程體系。課程體系要基于生產過程進行構建,實施項目化、任務化的管理模式。就河南農業職業學院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來說,其課程設置應以種子生產與經營崗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為標準,通過對種子行業、本專業畢業生、企業管理人員的調研,以及對調研結果的分析,確定該專業主要有5個不同的職業崗位,即科研(品種選育)輔助、種子繁育、種子檢驗、種子加工貯藏及種子營銷和售后服務等。在此基礎上,學校根據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畢業生從事的就業崗位,結合河南種子行業現狀,經過課題組分析、專家論證,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再通過對典型工作任務的進一步分析,歸納出行動領域;根據職業能力要求確定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和技能,以確定學習領域(使學徒獲得這些崗位實際工作需要的知識、能力和態度),最后整合成相關課程。
(三)優勢資源共享,踐行校企共育
學徒制的顯著特點是以師帶徒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在不同環境中,導師對學生培養的職責不同。建立高素質的“雙導師”隊伍是保障現代學徒制教學質量的關鍵。“企業導師”是引導、指導學生學習、成長的師傅,主要傳授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中無法學到的“內隱性”知識與技能。“學校導師”是培養、指導學生的教師,工作重點是解決學生在專業學習中遇到的“外顯性”問題。為了實現師資共享,學院與合作企業共同組建了“雙師團隊”。團隊主要由企業師傅和學校教師組成,按照職稱、能力水平高低組建不同的團隊,以滿足學徒在不同時期的學習和實踐需求。“一級雙師團隊”主要由行業專家、教授、專業(行業)帶頭人組成,他們主要擔任“專題講座”“專業拓展”的教學任務;二級團隊主要由學校骨干教師、企業技術骨干組成,他們主要擔任“專業核心課程”和“職業核心能力”的教學和實踐任務;三級團隊主要由學校青年教師、企業技術員組成,他們主要擔任“專業基礎課”和“職業素養課”的教學和實踐任務。
(四)構建評價體系,實施多方考核評價制度
考核評價體系是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保障。學校根據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學徒培養標準,構建了“多方參與、全學程跟蹤”的考核評價模式。“多方參與”是指對學徒的評價主體除學校、教師、企業、師傅、學生外,還聘請了行業協會、學生家長等團體和個人,在學徒學程的不同時期,根據評價指標體系,客觀公正地做出評價。“全學程跟蹤”是指對整個培養過程中的主客體全部進行跟蹤評價,不但包括課程體系評價、教學方式評價、教師教學水平評價、學徒種子生產與經營技能評價、師傅(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還包括用人單位評價、學校(企業)管理質量評價等多個方面。
(五)健全各種機制,保障培養方案落實
一是健全保障機制。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與法規,統籌各行業的力量,建立推動現代學徒制健康發展的法律體系,確保現代學徒制在高職院校中順利施行,如盡快出臺《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條例》《現代學徒制工作條例》等,規范各方面的職責和權利;同時,要在稅收優惠、資金補貼及貼息貸款等方面,給予積極參與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試點的企業以優惠,以及制定企業師傅的經費保障等措施。二是健全管理機制。學校和企業要制定學徒培養的有關管理辦法,如《現代學徒制教學管理辦法》《現代學徒制“雙導師”管理辦法》《現代學徒制學生管理辦法》等,明確雙方責任,重視過程管理,確保學徒培養方案的順利實施。
(責編? 李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