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裕生
摘要:現階段,高中學生的心理、思想等都發生了變化,加之傳統教學模式較為落后,因此傳統教學模式越來越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教師國大力提倡教學改革,提升課堂整體質量。本文分析了當前高中音樂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并探究改革路徑,以期提升教師國高中音樂教學整體水平。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學改革? ?必要性? ?改革路徑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2-0072-03
由于生活環境、地域差距、社會發展、經濟制約、人口復雜的特殊性及多元化的特點,城鎮高中音樂教育在教學模式、制度上與優質的城市學校有一定的落差。據悉,高中生的音樂教學是較為缺乏的。高中階段,由于高考因素的影響,高中生往往無法對音樂學科進行更好的學習。音樂的學習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積累,而高中的音樂學科只設置了一個年級,即高一階段。在高二高三階段,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音樂學習,因此,高中生的音樂學科素養并不高,許多高中生學完音樂后隔一陣就把知識忘記了。這種現象實際上不是很樂觀,由此音樂教學改革需根據高中音樂教學現狀進行改革。
一、高中音樂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學習能力方面
學生來自不同的城鎮,與本地學生相比漢語水平偏低,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性。由于城鎮學生漢語水平較低,理解、學習、認知能力和本地學生相比較薄弱,使得同一教學班級的教學復雜化。例如,在上音樂課時,不同城鎮的學生在學習歌曲的時候存在差異性,讓教師印象深刻的是某高一學生在學唱歌曲的時候,歌詞唱不清楚、基礎樂理知識掌握較慢,但樂感與表現力還是不錯的。相反的,本地學生在學唱歌曲的時候,理論知識掌握較快,音樂律動感對比少數城鎮學生來說稍弱一些。由于學校在課程方面還未落實,前期階段教師是各科目輪換聽課的,一方面主動去了解音樂教師們上課的一個狀態及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向經驗豐富的老師取經,取其精華,為教師所用。在這段時間里,記憶最深的是在聽某位老師的音樂課時,該老師采取的教學模式都是相同的。例如在音樂課上,音樂老師是以同樣的要求、方式對下面坐著的20余名學生進行授課的,由于沒有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差異性,致使有些學生在學歌過程中很含糊,面露膽怯,害怕被老師發現自己沒學會而挨批,進而失去學習動力和信心,教學上也就很難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模式方面
高中音樂教學模式往往較為傳統,主要以師教一句生學一句(對歌曲進行逐句的教唱,學生跟著學習演唱)的形式為主,相應性的進行一些樂理知識講解。但是這樣的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學生們興趣不高的同時自然也就不愿配合、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其教學模式就是教師通過簡明、硬朗的口頭語言進行教學,通俗且直接。也正因如此,課堂上除了講說唱再無其他,學生們不會長時間停留在這樣的課堂上,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生們的注意點無法長時間停留在這樣的課堂上,沒有感興趣的點自然也就激發不了他們的積極性。這種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只重視教學的目的,完成所謂的教學大綱,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同樣也忽視了音樂知識的綜合性,學生們并不能很好的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從而不能更深層次的挖掘學生的個體潛能。高中教學模式需根據對應的改革機制及音樂教學改革方案進行操作,教學模式可根據學生主體性意識進行操作。此外,教學模式應當重點對高一高二高三各個課程內容進行優化,重點添加高二高三的音樂課程體系。對于高中生而言,音樂教學模式將依據主體性及課程結構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師資力量方面
高中音樂教師資源往往比較稀缺,有些中學甚至全校只有一個音樂教師。音體美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學科比例失調,這就導致大多教師都是多年級、多科目教學。例如語文老師不僅要負責各年級的語文科目,同時兼任思品、書法或是心理健康課程,教學質量偏低,工作任務重(導致備課時教案、課件直接從網上照搬)且教學觀念陳舊,教師們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教學方法老套、教學模式單一。3個年級教學方式相同,沒有新意。
(四)教學設備與教材方面
教師設計、制作課件及應用多媒體教學的技能水平普遍偏低。高中的音樂教學資源非常有限,音樂教材循環使用,學生無法直接接觸書本、記錄筆記,教師講授的知識點他們會記錄在作業本上,但是1-2年級學生玩性較大,作業本常丟,且學校不太重視音樂學科的重要性,常有被文化課占課的情況出現。音樂教室教學設備不齊全,缺少多媒體,欣賞課程要到1-2樓當天上課學生教室去使用多媒體,且只有一臺電子琴,音樂黑板使用率低,學生們一般感受不到。像是被施了“魔咒”一樣,在教師身邊接觸到的音樂教師對于課件制作、多媒體的使用都不太擅長,水平普遍偏低,經常是做完這一步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操作,這樣的現象在農村學校更為常見。教學設備及教材往往是音樂教學課堂的軟肋,許多高中生明顯沒有足夠的器材進行音樂學習。由于設備數量較少,學生經常排隊進行學習,這樣非常影響學習效率及學習效果。
(五)課堂教學創新與實踐方面
教師是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制定者和施行者。實際上,教師有著多重角色,教學過程的編劇、導演和演員,除此之外,教師還充當著裁判員和運動員的角色。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非常高的水平,不僅有優秀的師德和職業道德素質,還要知識淵博、技能高超,近乎“全才”。相反地,“全才型”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少之又少,這就成為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上的創新、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的軟肋之一。
二、高中音樂教學改革途徑
(一)適當提高音樂教學資源
1.課堂上加強打擊樂器的使用率
事實上,學生對各類打擊樂器的喜愛程度多于教師在課堂上有聲有色的“講”,他們熱衷于感受自然界與生活中的各種聲音,能夠做到用自己的聲音或是打擊樂器模仿出來,自然流露出相應的表情或作出體態反應,所以在音樂課堂上應適當使用打擊樂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與學生們做了一個“打擊”游戲,一名同學聽歌曲里的某幾個節奏模仿雞叫,剩余部分同學用各自手上的打擊樂器依次將聽到的節奏敲打出來,最后一部分同學擔當“評委”角色,豎起耳朵認真聽,擦亮眼睛仔細瞧,選出幾名節奏敲打、模仿最準確的“選手”,這些同學將有機會獲得一份“特殊而又難忘”的獎勵。在課堂上,樂器的使用規范需被傳輸給每個學生,音樂教師有必要將對應的音樂教學及使用規范對每個高中生進行普及。在普及后,課堂的教學樂器使用率將大大得到提升,而損壞率也會隨之降低。對于學生而言,教學規范是非常關鍵的,樂器使用準則及常規事項的注意都需被學生深入進去。在課堂上的樂器使用率加大后,學生將得到更多的樂器使用機會,結合教師的音樂教學手段,高中生進行打擊樂器的使用率也會很大程度地提升。
2.加大硬件教學器材的投入
學校應根據教學需求適當加大音樂硬件器材投入,在教育經費支出上向音樂設備傾斜(若實在困難可考慮二手產品)。音樂教學器材的使用有利于教師采取靈活地教學方式,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也能得到提高。多媒體音樂設備對教師教學起著輔助的作用,教師可以為學生直觀的展示音樂知識。音樂教學設備的使用,也能提高教師教學的質量,推動學生更好地學習。
(二)創設情景,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
“創造”一詞可以說在高中音樂教育中有很大的價值了!從一次次的給1-2年級高中生上課教師發現如果不準備些有意思的課堂活動,學生們是不會配合老師認認真真聽講的,他們會用大聲講話以及做各式各樣的小動作側面告訴老師:您的這節課沒有亮點,沒有足夠的吸引力,無法使學生專注,這不是學生想要的音樂課,老師、學生們不在一個頻道上……其實每當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時,教師就應該及時反思并尋求、創造有意思的課堂了!由于教師個人從小就不喜歡循規蹈矩的聽課、看老師一成不變的授課方式,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從不允許自己一周內的幾節課授課方式全一樣,教師喜歡給學生們帶來新鮮感、帶去歡樂。記得特別深的是有一節課教師扮演了一個小丑的角色帶學生們上課,課堂上配合著歌曲做著一些搞怪滑稽的動作表情,拋下教師身份只為給學生創造好玩、有意思的課堂環境,因此教師在上課的第一分鐘就已經吸引到學生了,接下來這些學生就會隨著教師的步調開心的上完一整節課。
參考文獻:
[1]張志紅.談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教學改革[J].考試周刊,2007,(35).
[2]黃永勤.基礎音樂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雞西大學學報,2009,(06).
[3]關于舉辦全國“新體系在拱墅”——指向核心素養發展的音樂教學改革現場會的通知[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