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要: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出生于華沙郊區的熱拉佐瓦沃拉,是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代表人物,素有“鋼琴詩人”之稱。本文針對其Op1《c小調回旋曲》進行結構研究,從其整體結構、次級結構以及結構組成原則三個方面,剖析《c小調回旋曲》的曲式結構。
關鍵詞:肖邦? ?回旋曲? ?曲式結構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2-0004-03
《c小調回旋曲》是肖邦的第一首作品,大約創作于1825年,是肖邦在華沙中學上學期間,為校長夫人所做的作品,當時肖邦只有15歲,這首《c小調回旋曲》是肖邦創作生涯中的首次嘗試。
一、肖邦《c小調回旋曲》的整體結構
肖邦的《c小調回旋曲》為回旋曲式結構,但其并未按照傳統回旋曲的結構進行,而是形成了A-B-A-C-B-A這種介于回旋曲式和奏鳴曲式之間的復雜結構,將循環原則與奏鳴原則相結合的邊緣曲式結構,所以,可以將其看作帶有奏鳴曲性質的回旋曲式。其整體結構圖示如下:
(一)省略主題的第三次重復的七部回旋曲式
在傳統的曲式結構中,回旋曲式是由疊部和插部交替出現,形成A-B-A-C-A...A這種典型的回旋曲式結構。疊部一般出現三次以上,是整個回旋曲的主要部分。
《c小調回旋曲》由六個部分組組成,其主部由一個樂段組成,同一個樂句變化重復三次,且每一次再現都采用嚴格再現。插部采用展開型段落,選用的是與主部完全不同的動機材料。這首作品與傳統的回旋曲式最大的區別就是省略了主題的第三次再現,直接進入了插部,這便形成了省略主題第三次再現的七部回旋曲式。
(二)再現部中省略主部的回旋奏鳴曲式
若將這首肖邦的《c小調回旋曲》的結構看作是一個奏鳴曲的話,可以將其看作一個再現部省略主部的回旋奏鳴曲式。奏鳴曲式區別于其他曲式最大的特點就是調性的對比,在這首作品中,主調是c小調,副部在其平行大調E大調,但是在再現部的時候,不僅省略了主部,而且在副部一開始的時候并沒有回到主調,而是延續了展開部的調性,在副部快要結束的時候才回到主調。顯然其奏鳴曲式的結構特征不太明顯的,只能看作是具有奏鳴曲的性質。
二、肖邦《c小調回旋曲》的次級結構
(一)疊部A的結構
疊部A共出現三次,均為完全重復的24小節,共三個樂句,每句8小節,在c小調上平穩進行,但三句又不完全相同,后兩句與第一句相比,均高出三度,相互之間呈變化重復關系。
如譜例1所見,a1句、a2句是主題句a句的變化重復,a1句與a句是上三度變化重復的關系,后半句又回到a句原來的旋律,a2句與a1句旋律線條相同,只是將跳動的旋律變為連續的十六分音符級進上行音階。通過這三個樂句的變化推動,讓整個疊部的感情更加飽滿和豐富。
(二)插部B、C、B1的結構
1.主題
插部 B 為行板,再現三段式結構,以大調主和弦開始,每過四小節,主和弦再現一次。這首作品看似重復的每句之間,總是帶有不少的變化,再現的時候,是將整體的旋律上升了三度,推進了旋律的進行。插部C在這首作品中,起到了一個過渡的作用,這部分的旋律在上下聲部來回交替,和聲部分呈波浪線音階,在經過插部B之后,調性變為大調,更為明朗。
2.結構
插部B的結構是一個縮減再現的再現三段曲式,由B、B1、C、B2、B3組成。B、B1段為變化重復的關系,B2、B3段除了在調性上與B段不同之外,在旋律,節奏上依然為變化重復的關系。除了B3段縮減為一個4小節的樂句之外,其余樂段均由方整的兩個四小節的樂句構成。這個部分組成了一個典型的再現三段曲式,結構方整。
插部C是一個復樂段,D段結束在bD大調屬和弦,而D1段結束在bD大調的主和弦,分別由兩個8小節的樂句組成。插部B1與插部B的結構基本相同,只是縮減了原來的樂段,變為包含了B4、B5、C1、B6四個部分的再現三段曲式。
因此,雖然這首《c小調回旋曲》的結構與傳統的回旋曲有很大差別,但是在其內部的結構,還是遵循著傳統的曲式結構規則。
3.調性
在整首作品中,包含了c小-E大-#c小-#d小-c小-bD大-bb小-c小,且調性轉變的位置十分明確。疊部A從c小調起始,并平穩進行,進入插部B之后,直接轉為E大調,到C段時又轉向#c小調,到了B2、B3段又轉到#d小調,這與疊部形成鮮明的對比。疊部第一次出現時,調性也回到了主調,直到進入第二插部C,調性又直接在bD大調上進行。第三插部的調性完全不同,在后半部分回到c小調,這也是奏鳴原則的表現所在,同時它也預示著疊部的將要再次出現,調性回歸。
(三)從屬部分——引子、連接和尾聲
這首《c小調回旋曲》在一開始并沒有直接進入主題,而是采用4小節的dol-sol的來回跳動交替形成的屬主動機作為引子,擔負著引入后面更加精彩主題音樂的重大任務。
在傳統的曲式結構中,連接一般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c小調回旋曲》中,連接分別長達36小節,58小節,31小節,32小節,11小節。第一連接采用引子相同的音型和節奏型,展開發展,形成了一個長達36小節的連接,直到第61小節才發生變化,織體變為級近上行的音階,而第64小節處插部的左手伴奏先行出現,預示了插部B出現。
第二連接是整首作品最長的段落,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100小節開始,是與B1段的最后一個音疊入的連接。直到131小節,進入連接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的連接調性發生變化,變為降E大調。這一部分似乎更像一個獨立的部分而存在,到160小節,疊部再次出現。
第三連接、第四連接都采用和前面兩次連接基本相同的材料。而最后一部分的連接與其它部分相比比較短小,只有11小節,其內容是由第二連接的第二部分縮減變化而來。尾聲則是采用屬主動機開始,并且采用和連接中一樣的發展方式,形成一個長度為16小節的尾聲,以求達到首尾呼應的效果。
三、組成《c小調回旋曲》自由曲式結構的結構原則
(一)循環原則
所謂循環原則,就是樂曲的一個獨立完整的主題部分——疊部,與兩個或兩個以上彼此對比的主題部分——插部,分別交替呈現時,則形成以主部領先出現,插部在后出現的循環組合原則,且整體曲式不少于五部。在這首《c小調回旋曲》中,肖邦沒有完全遵循回旋曲式疊部—插部—疊部—第二插部—疊部這樣規范的曲式結構,而是在第二插部出現之后,將第一插部再現,而不是緊跟著疊部,無論如何變化,其沒有違反循環原則的規定,因此,它是一首遵循循環原則的回旋曲。
(二)奏鳴原則
所謂奏鳴原則,就是樂曲在基礎于兩個在相關的對比調性中對比主題進行陳述的呈示部之后,經過展開部,在呈示部的再現中將對比的調性統一起來,就構成了奏鳴曲式的結構原則。《c小調奏鳴曲》看起來像是一個在再現部分缺少了主部再現的奏鳴曲式,但是卻具有奏鳴曲式的調性特征,奏鳴曲式從原則上區別于任何其它曲式結構的獨特關鍵之處,便是調性的對比與統一,在主部和副部兩個對比的主題中,主部的調性為c小調,而副部的主要調性為E大調。在經過展開部之后,調性在副部快要結束之時,回到了主調c小調,這也能看出其調性的統一。因此,它也是一首遵循奏鳴原則的回旋曲。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肖邦創作的初期,他的作品深受波蘭傳統音樂文化的影響,通過對肖邦這首回旋曲結構的分析,能夠看出其在傳統回旋曲式中加以創新,又在創新中加以繼承的獨特風格。這首回旋曲作為生平第一首作品,采用了不遵循傳統的自由曲式,將循環原則和奏鳴原則結合在一部作品中,形成了一首結構較為自由,風格較為多變的曲式,更將復合曲式融入到其作品中,組成一首復合結構的回旋曲式,并帶有奏鳴曲性質,這毫無疑問的顯示出肖邦在創作方面超人的天賦和獨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