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玲
【摘要】教育家葉圣陶曾說:“作文是各科學習成績、各項課外活動的經驗以及平時思想品德的綜合表現。”可見語文學習中作文的重要性,也可以說作文能力綜合了語文學科的各項能力,更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能力。然而,現在作文卻變成了很多孩子“談虎色變”的主角,大多數孩子都“望文生畏”,下筆如有千斤重。作為小學語文老師的我們,如何提高孩子們的作文水平,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務。記得作家艾蕪曾說:“寫作還有一個過程,就是修改過程。”是的,善作還需善改,因此我在作文修改方面做了實踐與改變,以此來提高孩子們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習作評改;小小評論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過去的作文教學中,老師們都特別重視習作前的寫作指導,至少會用專門的一節課進行習作指導,我也一樣。等學生寫好之后,我收上來一篇一篇修改、寫評語,但是我發現,我辛辛苦苦加班加點批改的作文發下去后,很多學生都是草草看一眼分數就收進書包,到下次作文拿出來繼續寫,評改根本起不到應有的效果。怎樣才能通過作文評改提高作文水平呢?“新課標”在“教學建議”及“評價建議”中指出:“要引導學生自改和互改,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寫作,也可以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寫作水平。”所以,通過我近幾年的教學與實踐,我發現可以試著把批改作文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組織學生互批作文,加上老師的合理指導,以此來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以下就是我的幾點做法:
一、三分文,七分改——作文評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一定要讓孩子們明白作文評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語言大師老舍先生曾說:“文章不厭百回改。”古往今來,凡是有成就的作家都非常重視作品的修改。我給學生講了兩個故事:
我們學過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有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其中的“綠”字,作者從“到”改成“過”,再到“入”“滿”……一直改了十幾次,最后終于改到“綠”,讓全詩都活了,“綠”成了這首詩的“詩眼”,造就了今天的千古名句;曹雪芹寫《紅樓夢》時,歷經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直改到“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才有今天的文學巨著。
所謂“三分文,七分改”,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作為學習活動主體的學生,應該積極參與作文批改。讓學生明白修改能力是寫作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寫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在批改過程中還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對別人作品的鑒賞能力。
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如何評改作文
(一)教會學生改作文的標準和要求
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修改作文,如果沒有一定的評改標準和要求,學生會不知所措,不知從何下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在學生互批習作之前,必須要學生先明確評改的標準和要求。我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地在黑板上列舉了10條,每一條10分,分別為:1.格式是否正確(題目要寫在中間、每段開頭空兩格、標點符號一般都要單獨占格),其中每錯一項扣1—2分,最高扣5分;2.卷面是否整潔(有無黑疤、字跡是否工整),涂改黑疤1處扣0.5分,字跡潦草1處扣0.5,最高扣5分;3.標點符號是否正確(尤其是逗號、句號、問號、嘆號的使用),錯一個扣0.5分,最多扣5分;4.是否有錯別字,錯一個字扣1分,最高扣5分;5.是否有病句,一個病句扣1分,最高扣5分;6.看作文要表達的中心有沒有突出,是否離題;7.看寫作文選擇的材料是否恰當,有沒有圍繞中心來寫,是否具有典型性;8.看作文有沒有基本結構(開頭、中段和結尾),層次是否分明,開頭和結尾是否相互照應;9.看表達方式,比如寫事的習作以記敘為主,寫景要以描寫為主;10.看語言是否啰嗦,用詞是否準確,修辭是否恰當。碰到精彩的語段語句要用波浪線標記。每次作文評改之前,還要向學生強調,批改同學作文要做到認真負責,對同學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將心比心,愛護同學的作文本,珍惜同學的勞動成果。
(二)組織學生互批作文
孩子們明確修改的要點后,分兩步讓孩子們來修改作文。第一,我讓孩子們與同桌交換作文來修改,重點是看作文的格式、卷面、標點、錯別字以及病句,然后按照黑板上第1到5條的要求扣分。這是要求學生獨立閱讀修改完成的。每一次,班里的孩子們特別認真,生怕改錯同學的作文、扣錯分數,都拿著作文一句句地讀,很多同學還拿出字典,唯恐漏掉了錯別字。然后用紅筆在右邊的“修正欄”寫上對應的評語及要扣的分數。一般情況下,讓孩子們這樣改三到四次,大部分就能對這些批改要求掌握越來越嫻熟。這樣做不僅記住了自己寫作文的最基本要求,而且對以后的動手寫作有很多幫助。比如自己格式不正確,看見別人的,自己下次就會了,當看到別人的作文卷面不整潔時,明白自己的卷面也要注意整潔了。這簡直是一舉兩得。第二步,讓孩子們分四人學習小組來改作文。我們是按照座位來分學習小組的,每個組都有個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習組長,小組長安排大家交換作文本,然后按照黑板上展示的后5條來批改,遇到不確定的地方,可以小組一起討論,如果再確定不了的,可以舉手向老師求助。當大家都給出意見后,再由組長把意見綜合,寫在“修正欄”。有些意見提得非常精準、有創意,讓我驚喜不已。而為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寫作的快樂感,在相互批改時,我還特別鼓勵大家用“火眼金睛”來找尋同學作文當中的優點,并一一標示出來。當然,互改作文形式還可以更多樣,有時候我讓孩子們自由組合交換互改,讓孩子選擇自己的好朋友或者覺得作文水平高的同學給自己批改,也可以將習作寫得比較好和比較差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組合。寫得好的同學著重幫助寫得差的同學修改作文,并耐心地對他進行輔導,可以從寫得好的同學身上學到更多的知識。老師帶著寫作能力差的同學一起評改同學的作文。老師還可以加入小組的同學批改中,和孩子們一起探討修改。
(三)讓學生成為“小小優秀評論家”
當學生修改完作文后,把作文發回給孩子們,讓孩子們工工整整謄抄在作文正稿本上。我再做統一評改,評改結束后,從中選擇四到五篇有代表性的作文用手機拍攝下來,傳到電腦,打印出來貼在教室的墻壁上。被選出的作文水平不一,還能得到老師精心準備的小禮物。作文貼好后,我號召全班同學都來讀,而且建議學生閱讀完作品以后,可以用便利貼寫上自己的感受或看法,然后貼在該作品的下面,如果“跟帖”的內容精彩,同樣可以獲得老師的文具小禮物。當然,如果有孩子不看作文,胡亂回復,內容和作文不符合,也要受到批評和小小“懲罰”。這種方法操作簡單有趣,孩子們樂于參與,慢慢地,在評論里有一些很精彩的回復,讓我大開眼界。我稱他(她)們為“小小優秀評論家”!
通過以上環節的具體操作,學生在互評互改中,可以獨立改評、合作探究,由初步感知到親身嘗試,由簡單到復雜,由字詞句到文章的中心。這樣,長此以往,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文章的閱讀審美,還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對作文寫后不加檢查的壞習慣,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大有幫助。所以,通過幾年來的實踐證明,上述批改作文的方法是切實可行的,效果較為顯著。當然,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學生個體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教師還需要全面掌握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強學生取長補短的意識,讓全班同學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
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說過:“學生批改作文,關鍵在于同學生商量,研究學生的寫作興趣、閱讀興趣、批改興趣。適應學生心理,組織得好了,才有實效,學生的批改能力才會提高。”學生參與修改作文,不僅挖掘了學習的潛力,提高了寫作能力,而且還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最大限度地把學習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充分享受學習成功的樂趣。這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我們教學工作一直追求的特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3]魏書生.教學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4]石紅霞.論小學生作文評改的各種高效化策略[J].考試周刊,2013(83).
[5]陳金銘.小學語文老師一定要知道的180個妙招[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