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越
摘 要:營改增的實施,有助于我國的產業轉型,傳統行業與服務業將受到一定影響。事業單位是我國社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集中在傳統行業與服務業。在此背景下,本文將首先分析營改增對事業單位帶來的影響,并依據《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提出具體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營改增? 事業單位? 財務管理? 影響? 對策
一、營改增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影響
(一)經營收入有所下降
營改增實施后,事業單位的經營性收入有所下降。在營改增實施前,事業單位的部分經營性收入,會采用評估的方式征收。超額完成的收益將增加事業單位收入。評估征稅標準,是地稅部門征收營業稅的常用方式,其主要優勢在于可減少征稅成本,并增強稅收的穩定性。例如,物業管理成本往往難以得到準確判斷,因此在征收這部分營業稅的過程中,地方稅務部門往往會采用評估方式確認繳稅額。若租賃收入超過這一稅額,則該單位的實際收入將得到增加。但營改增實施后,營業稅全部取消,評估稅額的繳稅方式也無法得到應用。受此影響,事業單位的經營性收入將有所降低。
(二)稅票管理的重要性增強
營改增實施后,稅票的重要性得到加強,管理制度也將發生改變。營改增的實施,改變了事業單位的繳稅公式,新公式轉變為經營收入—經營成本=繳稅額。在這一公式中,經營成本將成為決定繳稅金額的關鍵項目。同時在營改增稅收機制中,稅票將成為評估經營成本的唯一依據,因此有效統計、收集稅票,會對企業的成本核算帶來關鍵影響。但在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中,事業單位對于稅票的統計工作不夠重視,管理機制缺乏科學性。例如,在營改增實施前,增值稅抵扣的應用范圍極廣,事業單位更加關注銷項稅的發票管理。但這樣的管理模式,無法應對營改增實施后的新要求。
(三)核算流程發生改變
營改增實施后,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流程將發生相應變化。首先,事業單位的經營收入不再單存依據票據作出評估,而是需要稅務部門核定后方可得到確認。這一變化,為財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其次,事業單位對于財政支持的依賴程度較大,隨著財政支持規模不斷縮小,技術性收入將成為該單位收入項目的主要補充。但在技術服務收入的核算過程中,印刷、檢測等經費開支,通常會被計入其他課題類開支。而課題類經費將以預收款的形式獲得管理。在周期核算的過程中,財務部門會再將預收款轉為收入項。因此將技術服務成本列入課題類經費等預售項目,將使收入與成本無法實現配比。
(四)外部對接的重要性增強
營改增實施后,國稅部門成為稅收主體單位,繳稅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因此財務部門需要主動適應這一變化。在新型的繳稅模式中,電子申報平臺取代了傳統的繳稅平臺,無人化管理方式降低了繳稅過程的容錯率。財務人員必須適應這一全新變化。同時新型的繳稅模式應遵循抄稅、審核、增值稅發票認定、發票抵扣等全新的申報流程。財務人員的工作場景將因此發生改變。其次,營改增的實施增加了稅票流通的重要性,此類問題需要得到合作企業的協同處理。因此財務管理人員應當加強與合作企業的溝通,從而使稅務申報工作獲得保障。
二、事業單位應對營改增影響的具體策略
(一)制定新型財務管理機制
營改增實施后,事業單位的經營性收入將受到影響。針對這一問題,財務管理部門應通過價值鏈理論,重新評估本單位的經營模式。營改增稅制改革,涉及到一攬子稅制改革方案。總體而言,其更有利于高新技術企業。例如,在新稅收政策中,現代物流的稅率僅為6%。我國多數事業單位具備一定的科技研發能力,其可將技術服務類業務與研發部門合并為高科技子公司。子公司經營范圍內的營業項目將享受一定的稅率優惠。之后,事業單位可通過價值鏈視角,評估其他環節的稅率。當某一環節的稅率高于同行業標準時,財務管理人員可引導企業將該環節的工作外包給其他企業,從而使自身的稅費負擔得到緩解。例如,事業單位的運輸成本通常會被納入整體成本,并承擔16%或17%的稅額。但將這部分工作分包給現代物流企業,稅率將下降至6%。
(二)構建稅票管理機制
營改增實施后,事業單位的稅票管理理應得到強化。針對這一問題,財務部門可構建新型的稅票管理機制。例如,在編列預算的過程中,財務部門應依據預算項目,設定稅票管理目標與責任人。其中各項支出與收入項目,都應體現出稅票的到位日期,如出現日期變化,應在管理賬目中得到體現。同時各項稅票管理的責任人,也應得到體現。具備條件的事業單位,可將這部分數據制作成稅票管理賬目表,從而使稅票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再有事業單位應當增加電子發票的使用比例。電子發票的管理方式較為便捷,科學使用可降低本單位的稅票管理成本。營改增的實施,強化了稅票的作用,其理應被視為企業的財富。因此制定更為嚴格的稅票管理機制,有助于事業單位提升自身的財務管理質量。
(三)改進會計核算流程
營改增為事業單位的傳統財務管理流程帶來諸多影響。針對這一問題,事業單位應依據《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制定新型的會計核算機制。《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將“事業收入”分為“應稅服務性收入” 以及“免稅服務性收入”。以此為依據,不同項目內的印刷、咨詢、技術服務等成本,可分別計入“應稅服務收入”與“免稅服務性收入”中,收入與成本將得到準確配比。同時《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事業單位開具應稅發票的支出項目,應與課題經費作出區分,并作為有償服務納入到“應稅服務性收入”科目。根據這部分規定,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流程將得到優化,與稅務部門的對接效率將得到提升。
(四)完善外部對接機制
營改增實施后,財務部門的工作環境與場景都已發生改變,事業單位應幫助財務人員加強外部對接。例如,事業單位可組織關聯企業共同組建財務管理學習班,各單位的財務管理人員將共同參與學習。以該學習班為平臺,各單位的財務管理人員可建立多元的溝通渠道,企業之間的財務問題可通過此類渠道得到解決。同時借助該學習班,各單位的財務人員將構建出統一的財務管理機制,在該機制內,稅票的流通效率將得到提升。再有,學習班應將營改增的繳稅流程與應對策略作為主要教學內容。通過這樣的設計,各單位財務人員的管理水平將得到提升,營改增為事業單位帶來的影響也將逐漸消退。
三、結束語
營改增對事業單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經營收入、稅票管理、核算流程以及外部對接這四個層面。在應對這部分影響的過程中,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部門,首先應建立起完善的稅票管理機制,并以價值鏈視角調整各環節稅率。同時財務管理部門也應依據《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完善會計核算機制,并與關聯企業的同業人員,建立多元的溝通渠道。
參考文獻:
[1]李一琨.論“營改增”稅制改革對事業單位的影響[J].中國商論,2016.
[2]繆麗燕.淺析事業單位如何應對營改增后的問題[J].財會學習,2016.
[3]王小容.論“營改增”稅制改革對事業單位的影響[J].商業會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