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舉,姚悅梅,李建斌,孫春青,山 溪,張振超,戴忠良
(1.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句容 212400;2.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14)
羽衣甘藍(Brassica oleracea L.var.acephala DC),別稱彩葉甘藍、葉牡丹,屬于十字花科蕓苔屬甘藍類的一個變種,是以觀葉為主的二年生園藝植物。葉形美觀多變,心葉色彩豐富艷麗,具有明顯的觀賞特性和較高的園林應用價值[1-2]。因其喜冷涼、較耐寒、觀賞期長、應用形式靈活多樣,是我國華東、華北地區深秋、冬季或早春美化環境不可多得的園林冷季景觀植物,目前已得到普遍應用[3-4]。隨著生態景觀農業和休閑觀光產業的發展,觀賞植物的運用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目前江蘇地區秋、冬季及早春適宜栽植的花卉品種較少,創造的植物景觀色彩單調,尤其是耐寒性強的花卉品種很少。本研究通過對不同類型羽衣甘藍新品種進行綜合評價試驗,篩選適宜不同景觀的栽培品種,以促進羽衣甘藍的景觀生態推廣應用,為打造高觀賞價值的景觀提供技術支持。
試驗材料為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自主選育的8個羽衣甘藍新品種和從日本引進的4個羽衣甘藍品種(表1)。
試驗于2017—2018年在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田進行,2017年8月10日播種,穴盤基質育苗,根據幼苗生長情況,播種后30~35 d定植,試驗地土壤肥力均勻,定植時統一株行距35 cm×40 cm,隨機區組排列,4次重復。每小區定植生長勢一致的植株50株,栽培管理同大田生產。
在觀賞期對羽衣甘藍葉形、葉色、株高、外葉開展度、心葉開展度、外葉數、心葉數、轉色期等園藝學性狀進行調查;在苗期、觀賞期、開花期對羽衣甘藍品種進行耐寒性、抗病性和抽薹性調查。根據越冬植株在田間自然溫度下鑒定形態指標來測定羽衣甘藍寒性,參考李惠芬等的方法[5],并結合試驗情況制定羽衣甘藍的冷害分級,植株凍害程度和恢復后凍害程度分級標準如下:

表1 供試材料及來源
0級:全株外葉和心葉上豎,生長狀態正常。
1級:全株外部葉片正常,心葉葉片尖端1/3部分下垂,(或)甚至受凍發白。
2級:全株外部葉片葉緣輕微焦黃,心葉葉片1/3~1/2部分葉緣處發白或焦黃。
4級:全株全部外部葉片2/3以上部分下垂,內部心葉總數的2/3或全部下垂。
凍害指數的計算方法:設調查的總植株數為N,其中0級為n0、1級為n1、2級為n2、3級為n3、4級為n4,則
凍害指數=(n1+2n2+3n3+4n4)/4N。
參照姚悅梅等的方法[6],根據植株發病情況計算分配的羽衣甘藍的抗病性。
抽薹性(長江中下游地區):顯蕾、抽薹期在2月15日以前,開花期在3月15日以前,為早熟類型;顯蕾、抽薹期在3月1日以前,開花期在3月30日以前,為中熟類型;顯蕾、抽薹期在3月15日以前,開花期在4月15日以前,為晚熟類型。
轉色期以指從播種到植株心葉顏色轉變的時間,以心葉轉色植株達25%計;抽薹期、開花期分別以從播種開始到植株抽薹25%、開花25%計。
植株開展度為觀賞期植株外葉開展的最大距離;心葉開展度為觀賞期植株變色部分的直徑;心葉轉色比例為心葉開展度比植株開展度。
由表2可知,羽衣甘藍作為觀葉植物,葉形是重要的觀賞園藝學性狀,12個品種分為皺葉、裂葉、波浪葉和圓葉等類型,4種不同的葉形各具特色,有不同的觀賞效果;葉色也是羽衣甘藍重要的觀賞性狀,分為外葉顏色和心葉顏色,本試驗中的羽衣甘藍外葉顏色主要有綠色、翠綠、深綠、灰綠等,心葉顏色主要有淡粉、粉紅、紅色、玫紅、紫紅、乳白、淡黃和黃色等,心葉轉色后顏色越鮮艷,且與外葉的顏色色差越明顯,觀賞效果越好,參試品種中瑞羽5號、翡翠紫和瑞羽89心葉色彩艷麗,且心葉和外葉色差明顯。

表2 羽衣甘藍新品種的主要園藝學性狀
羽衣甘藍適宜的株高既利于形成不同景觀效果,又不會因植株高度過高容易出現倒伏而影響觀賞效果。本試驗的12個品種植株高度均適中,白孔雀株高最高,為29.35 cm,春粉株高最低,為16.40 cm。
羽衣甘藍主要的觀賞效果就在于葉片,所以心葉轉色比例的大小直接影響觀賞效果,心葉轉色比例越高,觀賞效果越理想,因此心葉轉色比例高的品種觀賞價值較高,自主選育的8個品種的心葉轉色比例均高于引進的4個品種,其中翡翠紫心葉轉色比例最高,為64.60%,瑞羽5號次之,為63.99%,心葉轉色比例最低的是白孔雀,為46.87%。
東麗區衛生人才資源中仍然存在護士比例低的問題,雖然注冊護士的數量也獲得了增加,然而仍然達不到天津市每萬人擁有注冊護士數量4名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醫護比例倒置的問題。此外從職稱和學歷分布方面可以看出,高級職稱人才的數量較少,研究生以上學歷人數少,影響東麗區醫療衛生事業的長遠發展。尤其是衛生人才需要方面,由于缺乏科學的規劃和更加健全的制度規范,衛生人才的需求預測差異也呈現連年增加的趨勢。這說明,東麗區的衛生人才資源亟待水平的提升,衛生人才的規模尚不能滿足醫療需求,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尚有很大的進步空間[2]。
心葉和外葉數量與羽衣甘藍葉形有關,一般皺葉類型葉片數量較多,尤其皺縮類型的羽衣甘藍,中心葉緊湊,數量較多,而波浪葉、圓葉、裂葉等葉形,葉片數量相對較少。在12個羽衣甘藍品種中,心葉數最多的是瑞羽5號,高達49.30張,最少的是白孔雀,為20.65張。
在轉色期方面,轉色期越短,羽衣甘藍越早進入觀賞期,觀賞效果越好。在12個品種中,轉色期最長的是白孔雀,為90 d,轉色期最短的是瑞羽5號,為65 d,最長轉色期和最短的之間相差25 d。
羽衣甘藍作為秋冬及早春栽植的園藝作物,耐寒性不僅影響觀賞性,而且也是新品種推廣應用的基礎。本試驗于2018年1月中下旬連續5 d在-8~-5℃的低溫情況下,對羽衣甘藍田間凍害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凍害級別,計算凍害指數。結果(表3)表明,自主選育的8個羽衣甘藍品種的凍害指數均低于引進的4個品種,其中霓裳的凍害指數最低,為13.75%,耐寒性最強,白鷗凍害指數最高,為61.88%,耐寒性最弱。
羽衣甘藍在生長過程中易感染的病害主要有黑腐病、霜霉病、軟腐病,本試驗對這3種病害進行田間調查、鑒定分析,結果(表3)表明,瑞羽5號、霓裳、翡翠紫和瑞羽89抗病性較強,對黑腐病和霜霉病都表現為高抗,引進品種中紅鴿對軟腐病表現為耐病,白鷗對霜霉病表現為耐病,不耐軟腐病。
羽衣甘藍植株從轉色到抽薹是最佳觀賞時期,因此品種的抽薹性會影響觀賞期的長短。從表3可以看出,自主選育的8個品種均轉色較早且均為中晚熟類型,最佳觀賞期一般都為4~5個月,尤其是轉色最早的瑞羽5號為晚熟類型,最佳觀賞期近5個月,和目前市場上的品種相比延長觀賞時間達1個月。
羽衣甘藍作為秋冬景觀植物應用形式靈活,自主選育的羽衣甘藍新品瑞羽5號、瑞羽7號、瑞羽13號、翡翠紫、夢幻為皺葉品種,霓裳為裂葉品種,春粉為圓葉品種,瑞羽89為波浪葉品種,通過對羽衣甘藍新品種的綜合評價,結果表明,8個自主選育的新品種觀賞性狀優良,耐寒抗病,抽薹晚,且株型優美、轉色后心葉色彩艷麗,既可以單色品種造景,也可以多色品種造景,造景的時候除了進行葉色搭配,還可以進行葉形搭配,通過皺葉、裂葉、波浪葉和圓葉等葉形的差異,形成獨特的景觀。羽衣甘藍新品種還可以與其他觀賞期一致且葉色、花色相互協調的矮生型花卉或整齊小灌木進行組合造景,布置形成不同景觀,使景色的質地、顏色和層次更加豐富。

表3 羽衣甘藍的抗病性、耐寒性和和抽薹性
瑞羽5號、瑞羽7號、瑞羽13號和霓裳等品種株高適宜,可用作花境、花缽、花壇景觀,既可以成片栽植形成色塊、色帶或布置為具有一定圖案的模紋景觀,也可以鑲邊點綴裝飾。翡翠紫、夢幻、春粉和瑞羽89植株高度稍低,可以用于地面、坡道栽植形成地被景觀,也可大面積栽植用于戶外景觀休閑觀賞,且這4個品種外葉展開度相對較小,株型緊湊,不但可以用于平面和地面景觀的布置,還能較好地用于花墻、花柱、花球和雕塑等立體景觀的布置。
羽衣甘藍葉形美觀多變,葉色艷麗多彩,且耐寒性好、栽培管理簡單,作為優良的觀葉植物在秋冬和早春園林景觀中被廣泛應用。羽衣甘藍新品種在秋冬時節形態各異的葉形葉色隨季節而變,大大豐富了景觀中的色彩和造型,形成不同的景觀視覺效果,豐富了冷季景觀層次,滿足多樣化的觀賞需要[7]。選育品種類型豐富多樣的羽衣甘藍新品種,能使其在園林應用中的作用不斷提高[8]。因此選育適合不同景觀應用的新品種具有廣闊前景。
羽衣甘藍葉形、葉色、心葉轉色比例、轉色期等對觀賞性影響較大;耐寒性是影響羽衣甘藍觀賞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且可影響品種的應用和栽培地域[9-11],耐寒性強的品種在低溫時節觀賞性好,且可以在北方地區推廣應用;抗病性影響植株的生長和觀賞價值;抽薹性影響觀賞期的長短。因此,針對性選育綜合性狀優良、觀賞效果好的品種是羽衣甘藍的育種目標。
本試驗根據羽衣甘藍選育目標,從觀賞性、耐寒性、抗病性、抽薹性、觀賞時期等方面進行研究,來綜合評價新品種。結果表明,自主選育的8個新品種無論是在觀賞性、耐寒性還是在抗病性和抽薹性等方面均超過了4個進口品種。8個新品種在性狀方面各有特色,根據其性狀特性進行不同景觀應用,能達到最佳觀賞效果,新品種可以廣泛地應用于不同類型的景觀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