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先運,徐迎壽,張志翔
(北京林業大學 自然保護區學院,北京 100083)
習近平同志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1]農林類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等領域培養了大批優秀科研和管理人員,為我國的綠色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然而,農林類院校的專業設置具有行業特色,一些專業甚至十分冷門,工作條件艱苦,工資待遇差;艱苦行業專業院校也逐漸面臨招生難、培養難、就業難等挑戰;一些行業性院校存在著學生畢業后就業壓力大、專業對口度不高等問題。[2-3]基于此類現實難題,筆者從專業課程建設與學生思想政治建設融合共通的視角,探究如何進一步穩固農林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可度,鞏固專業建設與學習成果,以期不斷提升農林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專業認同是學習者在認識所學專業的基礎上,產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認可,并伴隨有積極的外在行為和內心的適切感,是一種情感、態度乃至認識的移入過程。[4]農林類院校屬于行業性院校,筆者將專業認同分為專業認知(以專業知識的學習為主)、情感認知(內心情感上的接納和喜愛)以及行業認知(以專業認知為基礎,結合情感認知后形成的自發投入與專業相關的工作)三個層次。缺乏足夠的專業認同感,學生的培養質量勢必受到影響;缺乏專業人才的參與和投入,行業如何能夠健康發展?專業認同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浸潤過程,如何讓同學們對所學專業接受、認可、喜歡直至全身心投入,需要學生、教師、學校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責任感教育是世界各國十分重視的、重要的品質教育,是大學生的人格特征之一和核心素質。[5]責任感和擔當意識整體上較為薄弱,也已成為新形勢下大學教育的另一隱患。近年來社會風氣變化,拜金思想明顯,急功近利、短視行為十分普遍。這些不良現象在給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造成影響的同時,也給象牙塔里的大學生們造成了一定思想沖擊。
擔當意識是以道德、責任、情感、認知和實踐為核心且知行統一的擔當價值體系,其本質是在正確的價值觀指引下貫穿人生實踐全過程、實現人生核心價值追求的負責精神。由于認知、教育和環境等綜合因素,我國大學生在擔當意識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升。[6]思想認識水平,是決定一項事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以往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教書和育人兩個環節獨立發展,互不融合,蘊含擔當意識在內的德育教育效果不突出,更多的是注重人材專業技術與知識的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新時代人才的培養和大學生德育元素的提升,應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各環節,形成“立體式育人”的教育格局,做到知識教育與價值引領的全面融合。
教師授課質量對專業認知度有顯著的調節效用。[7]好的老師,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保證教學質量。專業基礎課——《植物分類學》課程以講授自然界各類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等形態特征以及植物分類系統等內容為主,內容較枯燥。為了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筆者在課程導論部分將新形勢下植物分類學的重要戰略意義、當前面臨的尷尬局面、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不利現狀與著名植物學家鐘揚教授堅持基礎科學研究、對口支援西藏16年、長期高原反應引起身體多處不適卻堅持為子孫后代開展青藏高原及鄰近地區植物種子收集的感人事跡結合起來,落腳于愛國和敬業;講到大戟科橡膠樹屬時,將其與新中國剛成立時外國對我國進行橡膠資源封鎖以限制我國“輪子轉起來,經濟跑起來”,當時的國家領導人高瞻遠矚設立專門機構秘密在海南開展橡膠種植研究并取得成功,從而為國家經濟建設開山鋪路的歷史融合一體,落腳于自由和平等;講到罌粟科罌粟屬植物時,將授課內容與屈辱的鴉片戰爭、悲憤的湄公河慘案和大快人心的電影《湄公河行動》結合起來,落腳于富強和民主。
綜上,一批具有很強感染力、親和力和教學技巧的任課教師,將專業課呆板的知識點與歷史史實、熱點話題、感人事跡與愛國主義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通過接地氣的、新時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借助精心挑選的、可以引起強烈感情共鳴的典型案例和素材,輔以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和生動的講解,充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專業認知度。
情感上的認可,是專業認可向行業升華的重要環節。如何引導學生自發形成對專業感興趣、喜歡、熱愛,涉及到學生自身和外部因素兩個方面。進入大學之前,多數學生只能通過媒體獲取學院相關信息,對自然保護事業沒有真切的感知,情感認知度不高。學院教師奔波在國家生態安全保護和管理的一線,為國家的綠色發展建言獻策,在學生情感認知培養方面有天然的優勢,并展示出了極大的魅力。例如,自然保護區教研室教師與學生們一起分享他們在我國林業與自然保護領域的規劃、管理和評審工作中的親身經歷;濕地教研室教師與學生們一起分享他們長期參與國際、國內濕地相關的科研與綜合管理等工作經歷,動物教研室教師與學生們一起分享他們在研究普氏野馬、雪豹和鳥類等物種中的體會和經驗。
通過這些教學活動,讓學生足不出戶,通過教師的教學、科研和行業服務工作,進一步認識到我們所從事的自然保護事業是個光榮的事業、自豪的事業、利在千秋的事業,增強了學生的情感認知水平,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作為特色鮮明的行業性學院,需要為國家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科研人才和行業管理人才,因此學生的行業認知水平至關重要。
學生在多次野外實習與科研調查的爬山涉水、摸爬滾打中提高了團隊意識和責任意識,增強了肩負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偉大事業的新時代擔當意識。通過大量的實習、實踐、科學研究和行業體驗,不斷提高學生們的專業認知度、情感認知度和行業認知度。通過這些經歷,學生逐漸明確自己的興趣和理想,設置合理的目標和職業規劃,自發投入到自然保護及相關事業中。學院畢業生主要集中在科研、對口行業管理和服務、科普教育領域,有的同學保研或考研進入中科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或國外科研院所等機構繼續深造學習;有的同學進入各級林業、農業管理部門,以自身所學服務于我國行業管理和科學發展,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還有些同學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和科普宣教工作,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大自然保護聯盟TNC、貓盟CFCA等國內外著名的非公益性組織中發揮自身價值,服務社會。
開展德育教育,讓大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入腦”、“入心”并最終“入行”,需要各類專業課程教師協同合作、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深入發掘自身課程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并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開來,共同肩負起高等院校“立德樹人”的使命。每門課程均有內在的價值取向,并要求通過教育的形式加以表現,這些要求也是思政教育的落腳點,課程思政是實現這一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將思政教育的原則、要求與內容和專業課的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有機結合以獲得明顯的育人效果,涉及面較廣,從體系建設到課程細節都需要不斷完善。筆者在開展相關教學實踐與摸索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在此與大家共同探討,以期提高課程思政的效果和質量。
首先,專業課理論教學與課程思政教學時間分配有待優化。其次,有別于傳統的思政課程教育,課程思政需要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師的力量,找準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之間的契合點,深入發掘最易打動學生的思政資源與案例,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過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創新、梳理和總結先進經驗并形成示范和推廣,也是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第三,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水平,發揮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如前所述,思想認識水平對一項事業的完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是人才培養環節中與學生接觸最多、最直接、最能影響到學生思想發展的人群,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德育水平的熏陶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廣大教師尤其是專業課教師,應緊扣知識傳遞與價值引領這一基本前提,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提升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