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娟
三明學院附屬小學 福建三明 365000
1.整合課時知識
因為一節課的時間有限,有些內容較多一節課講解不完,因此,可能要將其分成幾個獨立的課時實施講解。例如在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這個單元的教學中,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較多,主要要學習的是有關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計算的相關知識,通常我們是將其分為兩個課時進行學習的,而要想學好這個單元的知識必須要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立體這兩種圖形有基礎的認識,這兩部分的內容是有密切聯系的。于是,我嘗試對這兩課進行了一些調整,將兩個課時的知識進行整合,將兩種圖形的知識進行前后聯系,這樣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對知識記憶深刻并能很好地應用。
2.整合單元知識
數學知識是一個整體,每個單元的知識其實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聯系的,甚至有些單元知識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因此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絕對不能割裂這種內在的聯系,要注重整合單元知識。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五上第三、四、五單元,這三個單元的知識都與小數有關,于是將整個單元知識進行整合,整合后再實施教學,學生對小數這部分知識有了整體把握,由此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1.整體感悟
在復習課中學生需要將學過的知識進行整體回顧,在復習課中思維整體的結構化表現得最為明顯。老師要掌握好進行復習課的方法,不能機械重復以前學過的知識,而真正要將知識進行系統化,增強學生的整體感悟,進而提高復習效果。
2.學會遷移
老師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遷移知識。這就需要老師正確引導學生將新舊知識進行聯系,并且將這些知識結構化,不但要讓學生學到知識,而且要讓學生明白得到這個結論的過程,然后自覺遷移到教材以外的探索中,由此,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大大激發起來,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3.培養能力
在學習了幾課、幾個單元或者一個學期甚至幾個學期之后,老師要定時將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與整合。在整合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更加系統化地、深入地了解知識內涵,這樣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提升綜合能力。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引進與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影響,教育者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在新理念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實際與教學實際情況制定。學生的情況是不同的,老師要全面掌握學生的情況,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準確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的時候倡導教學結構化,在此期間還應體現教學具有針對性。
一是展開結構,知識與知識之間是有緊密聯系的,很多知識的呈現方式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這里舉個例子,在教學“認數”這一知識的時候,不同年級對這一知識的教學過程均是按照:數的意義-數的組成-數位-讀寫-數的大小比較這個流程進行的。隨著學生掌握知識的不斷深入,他們會逐漸降知識進行結構化,久而久之會逐漸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進而形成“認知結構”,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將知識形成系統化,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整體意識,這樣有利于學習效果的不斷提高。
二是過程結構,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比較相似的知識老師在教學的時候過程與方法也是大致一樣的。比如:在教學“運算律”與“量的計量”這兩部分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大致是一樣的。老師要認識到一些教學過程相似的知識,然后從起始內容開始,努力引導學生了解和把握這些知識,這樣也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利于學生形成數學素養。
三是方法結構,一般情況下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所應用的數學方法均是相同的。比如:學生在學習整數加減乘除的運算的過程中,學生通常是按照“講算理-明算法-多應用”的方法進行學習的。并且學生還會應用相似的學習方法學習其他知識,當學生明晰了這樣的結構,才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新知識,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能夠主動去思考,進行方法結構的正遷移,這樣能夠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作為教育者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合理把握好數學知識的整體框架,并能結構化地設計教學過程,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老師要以學生的眼光看待數學教學,把數學知識整合成一個整體,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與計劃,以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目的。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結構化教學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值得廣大老師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