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艷
(浙江省期刊總社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6)
雖然由于少兒讀物的特殊性,少兒期刊不像其他期刊一樣在新媒體的攻勢下首當其沖,但作為信息內容的制造者與發(fā)布者,少兒期刊編輯也必然會受到媒介環(huán)境的影響,促使其在工作模式、思維方式以及行為意識上都發(fā)生轉變,在內容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傳播上積極探索發(fā)展之路。
新媒體強調的是影音文字信息的整合,比如我們閱讀網上的一篇文章,我們可以從這篇文章鏈接到其他相關的文章;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哪里不會點哪里”,輕輕點擊一下就會彈出提示框告訴我們它的意思,甚至播放一段動畫或音頻給我們演示講解。隨著科技尤其是AI技術的發(fā)展,讀者將獲得視、聽、觸、嗅、動等多方位的體驗與享受。
在傳統(tǒng)出版里,信息是單向傳播,出版單位采集加工信息,然后印刷發(fā)行最終分發(fā)到讀者手中,讀者只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新媒體則通過雙向傳播賦予受眾自己發(fā)聲的權利,在新媒體平臺的“閱讀”體驗里,讀者可以“贊”自己喜歡的內容,“踩”自己不喜歡的內容,有疑惑可以得到即時響應,有讀后感可以隨時發(fā)布,與網上與自己有相同或相似興趣的網友實時交流。
新媒體可以低成本地跨地域傳播。我們購買一本書或訂閱一份雜志,郵寄需要時間;收到之后,也不可能隨時帶在身邊。而新媒體,光是我們隨身攜帶的手機,其自身的小小內存就足夠存儲無數(shù)本書籍的內容,更別提它還連接著互聯(lián)網,隨時隨地可以獲取新的內容。訂閱的電子書刊、新聞信息源,想什么時候看就什么時候看。
不可否認,新媒體具有很多傳統(tǒng)媒介無法企及的優(yōu)勢,它們憑借這些優(yōu)勢,給人們的思維模式、表達模式、學習和生活習慣等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ヂ?lián)網大潮下,我國很多傳統(tǒng)報刊同樣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
少兒讀物不像其他期刊是讀者直接購買,其往往是由少兒的家長購買,因而在少兒讀物的選擇上,家長的意向是重要的一環(huán)。可以說,對于幼兒讀物,家長才是“第一讀者”;而大年齡段的孩子雖然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在購買時也往往由父母“把關”。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中介、主導作用,以及他們對孩子教育上的保守性,都使得他們對良莠不齊的數(shù)字化內容持保留審慎的態(tài)度。
無論少兒期刊以教輔還是科普為主,都必然與學校教育產生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少兒期刊從選題策劃到編輯出版都需要和學校教育保持步調一致,甚至連后面的營銷推廣也往往與學校密不可分。而學校相對于整個社會是相對封閉獨立的存在,目前大多數(shù)學校的教材、教輔書籍仍然是紙質的。
事實上,由于兒童自身的接受能力,少兒期刊的編輯其實需要非常高的專業(yè)度。兒童接受新知識、新事物是以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的,只有當這些新知識與已有的經驗融合在一起時,新知識才能為他們所接受。這就要求編輯對少兒的認知水平和語言習慣有深入的了解,對少兒的情感反應有比較敏銳的共情同感,才能知道他們想讀些什么,才能知道怎么表達他們能看懂、能接受。而這些都需要時間的積淀和經驗的累積,是習慣快速批量“生產”內容的微信公眾號、數(shù)字期刊等新媒體所不能輕易模仿的。
由于原則的限制,少兒期刊的內容不能也不應該做得像動漫、游戲和一些網絡內容那樣“緊張刺激”,所以目前趣味性的不足之處,主要還是在表現(xiàn)形式上。
由于紙媒的二維限制,期刊與小讀者的交流互動不如新媒體那么方便,導致目前的互動頻率較低、互動形式不夠豐富,基本上限制于諸如讀者來信、有獎征答、比賽征文之類,小讀者很難直接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受限于傳統(tǒng)期刊的出刊流程,絕大部分期刊內容都是提前至少幾個月的時間就完成組稿、審稿、排版的流程。內容有一定的滯后性,所以很多時事熱點、流行熱事都無法及時在雜志上呈現(xiàn),讀者相當于大部分時候是在閱讀一些“舊聞”,期刊內容的新奇度自然會被打折扣。
獨特鮮活的欄目與內容是期刊的生命力所在,目前少兒期刊內容趨同,欄目設置大同小異,因此打造特色有趣味的欄目顯得尤為重要。有趣的內容,重點不只在于文字寫得多么風趣,更重要的是內容能不能讓讀者感興趣,要注重童趣的表現(xiàn)形式。少兒期刊不是教科書,也不是課堂知識的延伸,應注重趣味性行文風格,幽默風趣的表現(xiàn)形式,用生動的故事、趣味化語言、精美有趣的圖畫等,讓雜志的內容風格生動活潑、充滿生機。
隨著微信公眾號的迅猛發(fā)展,各種自媒體紛紛在這個超級平臺上占據(jù)一席之位。少兒期刊必須把紙刊作為一個平臺,跟其他技術媒體合作,進行新媒體的融合嫁接,才能實現(xiàn)紙刊更加健康長效的發(fā)展。因此,少兒期刊在堅守的同時必須進行辦刊思維和技術的創(chuàng)新。其一,與視頻或音頻公司合作,將紙刊中的故事以圖像和聲音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讓紙質刊瞬間活起來,從而吸引少兒讀者成為忠實的粉絲。其二,與AR技術公司合作,通過掃碼讓刊物上的圖片立體化呈現(xiàn),并附帶額外的知識講解,這種AR立體卡片在豐富紙刊內容的同時更讓少兒讀者興趣大增。其三,微信平臺絕對不是紙刊內容的照搬,而是需要和其他媒體共同合作,推出全新的內容。
紙質期刊相比新媒體有所欠缺,主要是在表現(xiàn)形式上。兒童的求知欲旺盛,但關注點短暫多變,注意力不會持續(xù)很久,加上新媒體的潛移默化,如今單純平面的文字和插畫,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兒童的需求。特別是自然科普類的期刊,千言萬語,有時候不如一段視頻或動畫來得直觀。馬奔跑的時候是幾只腳同時著地?揚子鱷的叫聲是怎樣的?洗衣機是如何工作的?蜂蜜是如何建造蜂巢的?這類內容借助視頻音頻來展現(xiàn)當然會更生動。在雜志上巧妙運用“數(shù)字化”很重要。如果一篇文章是小作者的才藝展示,掃一下旁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她的舞蹈表演;如果一篇文章是講長城旅游,掃一下二維碼就能進入長城的三維全景照片,可以觸控上下左右變換視角;如果一篇文章中提到鴕鳥的叫聲,掃一下二維碼就能聽到聲音。借助新媒體的手段,可以豐富期刊的表現(xiàn)形式。
少兒期刊要跟少兒讀者保持常態(tài)的親密接觸,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一種方式就是經常性地舉辦各種活動,比如作文比賽、演講比賽、繪畫大賽等,打造少兒期刊的品牌效應??梢岳镁W絡平臺號召少兒讀者參賽,并提供豐厚的獎品,為期刊聚集人氣,也可以為網絡平臺增加粉絲量。把活動當成橋梁,可以極大地拉近讀者與刊物的距離,讓讀者與刊物實施有效的互動,大大提高刊物的品牌效應。另外,在刊物上也可以開辟互動式欄目,鼓勵小讀者熱心參與,為孩子們提供發(fā)表文章、書畫藝術作品的空間,還可以在期刊上和相關活動中鼓勵他們與其他同齡人交流。在期刊上發(fā)布話題,通過紙刊上的二維碼和公眾號征集孩子們的看法,再呈現(xiàn)在雜志上,小讀者和家長都會自然地來關注期刊和公眾號,小讀者參與的熱情也持續(xù)上漲。
新媒體帶來的變化是傳播手段的改變,而無論傳播手段怎樣改變,對于內容來說,都是萬變不離其宗,內容總是硬道理,是刊物吸引讀者的不二法寶。所以,對于少兒期刊編輯來說,堅守內容為王的信條無論何時也不能動搖。編輯進行選題策劃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怎么找到創(chuàng)新點和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創(chuàng)新,內容品質依然是核心競爭力。只有從少兒視角出發(fā),迅速跟進社會熱點,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待問題、思考問題,編輯出孩子們感興趣的熱門欄目才能攏住這群口味刁鉆、好惡分明的“看客”,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雜志要有亮點,讀者被亮點所吸引,產生閱讀興趣與熱情,購買行為才有可能發(fā)生。最終打動讀者、讓讀者下決心掏錢買書的真正動力還是雜志的內容,是內容的“貨真價實”,是內容的“物有所值”。所以,讀者的需求是什么?我們如何滿足讀者?這是需要我們編輯去認真研究與探討的。堅持市場導向,做讀者喜歡、認可的內容,需要切實有效的市場調研、讀者反饋,不是坐在編輯部里就能實現(xiàn)的。
少兒期刊作為服務于廣大少年兒童的知識和思想的載體,無論是內容方面還是形式方面,都應體現(xiàn)出以兒童為主體的特點。樹立清晰的期刊品牌理念,積極進行品牌推廣,不斷創(chuàng)新和充實品牌內容,讓少兒期刊品牌可持續(xù)發(fā)展。關注雜志細節(jié),并不僅僅是突出和展示雜志的優(yōu)勢和亮點,更重要的是編輯在雜志整體運作的過程中要設身處地地為讀者著想,為讀者服務。比如給少兒讀者看的內文,字號略大,字體娟秀,版式活潑,插圖精美,形象可愛,故事有趣;有的還要加拼音,加動手畫畫與做游戲,附贈貼貼紙,甚至贈送玩具,等等。不僅如此,編輯們在制作紙質化內容時,還要加入了新媒體手段,如利用二維碼等形式來延伸少兒讀者的平面閱讀感受。小讀者通過二維碼的掃描讀取,能聽到音頻或看到視頻,更形象直觀地了解刊物上所呈現(xiàn)或未呈現(xiàn)的內容,彌補了傳統(tǒng)紙質期刊所不能給予小讀者的閱讀體驗。而這些手段的應用,都需傳統(tǒng)少兒期刊編輯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新媒體業(yè)態(tài)動向和專業(yè)技術,這樣才能從容不迫地用內容說話,用內容致勝,真正體現(xiàn)內容為王的價值。
數(shù)字技術、移動互聯(lián)網和新媒體的快速崛起,讓傳統(tǒng)期刊行業(yè)面臨持續(xù)下滑的困境。然而,這些新技術的出現(xiàn),同樣給期刊產業(yè)的變革帶來新的能量。作為行業(yè)的從業(yè)者,我們只有擁抱變化,以新技能、新智慧、新方法來應對新媒體時代產生的挑戰(zhàn),探索多元化、多樣化的業(yè)務生產模式,才能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