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維
(湖南中醫藥大學期刊雜志社,湖南 長沙 410208)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以及終端載體的發展和進步,我國全面邁入互聯網時代。截至2017年底,我國的手機網民數量已經達到8億左右,數字化的閱讀平臺和移動終端的建設和發展,使得數字出版行業逐漸成為出版行業發展的新趨勢,也是當前出版行業發展的新方向之一。出版內容的創作、生產和傳播途徑,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近年來,直播行業的發展,使得移動終端“短小精悍”的特點和優勢越發突出,同時促使傳統媒體行業朝著新的方向不斷發展,對于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當前的發展階段,紙質媒體與官網以及“兩微一端”的呈現方式是新媒體行業發展和融合的重要途徑,但學術期刊行業與大多數數字出版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效果并不理想。學術期刊與其他類期刊相比,更具有專業性、可信度、學術性、權威性以及嚴謹性。在數字發展大背景下,學術期刊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借助互聯網技術的浪潮,抓住新的發展機遇,促進期刊媒體發展。
媒體融合的概念是在美國馬薩諸州理工大學首次提出的,指的是借助各種媒體的獨特優勢,將其集中到一體化的發展方向。簡單來說,媒體的融合就是將報紙、電視、電臺等傳統的媒體傳播方式與現代化程度較高的電腦、智能手機、數字電視等新興媒體互相融合,促進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并且可以借助融合過程,產生一些新型的信息產品,通過不同的傳播途徑傳播給受眾。媒體融合發展的概念有著狹義和廣義的區別。狹義的媒體融合是將不同形態的媒體形式進行組合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產生質變的反應,形成一種新的媒體形體,如現代的數字雜志、手機終端新聞等。而從廣義的媒體融合方面來說,是涵蓋了一切的媒體終端及與這些媒體要素相關的相互滲透和發展,這其中既包含了媒體形式之間的融合,也有媒體的功能、所有權組織結構等方面的要素的融合。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進步,媒體融合的市場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型媒體形式,網絡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手機報紙、電子雜志等逐漸開始占據人們生活的主要地位,傳統媒體行業中的電視、期刊等類型之間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起來,這也可以看到媒體之間的融合和發展是現代媒體發展的必然選擇。并且,媒體融合的發展力度在不斷加大,逐漸成為當前世界媒體行業發展的主流方向。媒體融合發展不像傳統自媒體的改制那樣簡單,而是需要進行資源的整合、組織重構以及對相關的生產流程再塑造。涉及大跨媒體行業的資源配置,不但需要行業內部的支持,并且還要外部政策的有力保證。總的來說,媒體融合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相關工作是圍繞著傳統的電視、廣播以及報紙等形式的融合發展進行研究的,對學術期刊的媒體融合研究工作相對較少,深入性不足。
近年來,國家對文化教學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國家相關部門對學術期刊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導,并且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文件,對數字出版的總發展目標以及相關指標等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對學術期刊的數字化轉型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座談會上,也提出現代媒體需要主動與新媒體進行融合的發展方式。可以看到,學術期刊的融合,是響應國家發展進步趨勢和順應時代進步的必然趨勢。
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使數字出版成為當前出版行業的主流趨勢。在當前的國內市場中,中國知網、萬方、維普以及超星等主要數據庫的數字化出版速度越來越快。這些新興的數字化出版數據庫不但能夠對文獻的學術不端進行檢測,同時也能夠借助一些關鍵詞、作者以及出版年份等方面的檢索來對相關的文章進行快捷檢索,并且還可以為一些學術期刊提供網頁建設服務以及移動終端的出版服務等。在當前的新媒體行業中,“兩微一端”逐漸成為了典型的新媒體代表,能夠推動我國學術期刊行業的快速發展,不但使學術期刊的編寫、編輯、審查以及發表等工作越來越便利,同時也大大方便了讀者的閱讀。因此,為了適應這一發展趨勢,現代學術期刊應該破除傳統發展模式的限制,加快轉型,不斷促進和加強學術期刊建設,將學術期刊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我國學術期刊數量較大,在世界范圍占據第二的位置,但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一直處于國際平均水平之下,國內傳統本刊學術期刊的發展速度已經遠遠落后于當前行業的發展速度。另外,由于我國學術期刊的建設工作起步較晚,因而發展相對滯后。再加上學術期刊的專業性較強,受眾面較小,學術期刊的生存壓力很大。為了實現自身的發展,學術期刊需要借助數字化的發展融合,達到優勢互補,協同優勢發展,不斷提升學術期刊在社會層面的影響力。
與數字化、互聯網技術一道發展的移動終端建設,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影響了越來越多的人。在相關部門的設計和安排下,我國學術期刊行業在近些年的發展進程中,已經開始朝著數字化方向、新媒體融合道路進行,在編輯模式、傳播方法以及經營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也應該看到,學術期刊行業在創新思維以及新興的發展手段等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發展情況依然不容樂觀。
1.發展重視度不足,進程緩慢。由于學術期刊的辦刊經費一般是依靠上級單位撥款,相對來說期刊自身的發展和運營壓力較小,因而編輯的市場競爭意識不強。并且,學術性期刊的受眾面相對較小,所需的隊伍專業性較強,而新媒體行業的發展持續性不足,對于團隊的維護和系統的運行需要聘用專門的人員,但這些方面的人才搶手,這也是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進程緩慢的關鍵所在。
2.服務意識較差。用戶是媒體得以發展和運行的關鍵所在,因而需要對用戶的使用體驗投入足夠的注意力。但是,在當前的學術期刊網站建設工作中,存在網站信息更新速度較慢、出版方式過于刻板以及一些附加功能的作用被忽視等缺陷。而微信平臺推送信息的頻率較低,形式也相對較簡單,動畫制作、視頻剪輯以及直播等新型的媒體手段運用較少,甚至有一些學術期刊的公眾號被戲稱為“僵尸號”。
3.編輯自身主體意識不強。當前的學術期刊編輯隊伍主要是由專業技能較強、知識背景相對豐厚的專制編輯人員組成的。在這樣的編輯隊伍中,難免存在隊伍老齡化的現象。在新媒體的融合方面,學術期刊與主流媒體相比較存在著封閉性較強、思維模式較差的現象。對于出版工作來說,投稿—編輯—出版—發行的審核形式依舊是當前期刊發展模式的主流。雖然對于當前階段的稿件審核工作來說,在線投稿、專家審稿等方面的工作已經逐步實現了在線辦公,但并未達到與傳統方式的完美融合,手機端、PC端等方面的采編融合工作仍然不能夠融合發展,這也是導致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下降的關鍵所在。
對于學術期刊行業來說,轉變發展思維,主動與新媒體行業進行融合和發展,是促進和提升行業發展速度的重要方式。運用當前階段的互聯網思維方式去思考和解決相關的問題,抓住發展機遇,轉變傳統的思維觀念,將創刊理念與時代發展結合,促進學術成果的轉化,提升學術期刊的質量。
準確的定位是學術期刊能夠與新媒體進行融合的重要前提,能夠避免由于盲目的建設工作而對自身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不同的學術期刊都具有自身的發展優勢所在,依靠資源優勢逐漸打造出數字出版的良好生態環境,充分思考和適應讀者的需求,與時俱進,依靠著學科的特色與現實的條件來推動行業的發展和進步,進行科學性的謀劃,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總的來說,在新的發展背景之下,如何能夠使學術期刊行業的發展與時代進步相適應,在思維方式、辦刊理念等方面做出改變,做好學術期刊的科學定位,借助數字化程度較高的現代媒體行業促進學術期刊的辦刊水平的提升,是當前學術期刊發展和進步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