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英
(陸軍軍事交通學院軍事交通運輸研究所雜志社,天津 300161)
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軍隊來說,也是強軍夢。現階段,我軍建設進入了加速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和軍事斗爭準備、有效履行新的歷史使命的關鍵時期。這是一個呼喚軍事創新且推陳出新的時代,為軍事學術期刊的發展搭建了新的廣闊平臺,賦予了更重的責任。軍事學術期刊不僅是軍事科學與技術創新成果交流的平臺,也是承載“積累成果、傳承文明、創新學術、繁榮文化”歷史重任的載體。軍事學術期刊通過刊載軍事思想、軍事科技、國防政策、軍事知識,不但能夠傳播軍事學術成果,而且還能夠進行軍事文化選擇、構造和積累,從而為戰斗力建設提供基礎和條件,推動和促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新形勢下,突出和強調軍事學術期刊的時代特性,體現在用心傾聽軍事理論創新的時代呼聲,進一步提升軍事學術期刊的功能作用。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的重要戰略思想,努力實現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科技期刊強國夢、強軍夢”。
信息化條件下,先進的軍事理論是戰爭制勝的首要要素,未來戰爭不僅是拼裝備、打技術,也是交戰雙方軍事理論、戰略思維的較量。在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浪潮中,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意識形態領域的尖銳斗爭,軍事理論創新節奏大大加快。西方軍事理論的發展迅猛活躍,各種學說不斷涌現,海灣戰爭以來,幾乎每一場戰爭都有一種新的主導理論,這與歷史上一種理論長期統治戰爭舞臺的現象形成鮮明對比。值得注意的是,美軍關于安全政策、軍事戰略和戰法等方面的理論成果是公開或半公開的。美軍公開這些本應保密的內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引領和影響其他各國軍事研究,搶占軍事思想、理論的主導地位,威懾潛在對手,從而主導形成新的戰爭規則,使潛在對手在不知不覺中被美軍軍事思維同化,以至在未來的沖突中潛移默化地按美軍的規則思考[1]。盡快縮小與強敵的“思維差”“理論差”,成為軍事斗爭準備的緊迫任務和重要內容。而學術交流是理論發展不可或缺的環節,軍事學術期刊正是軍事領域進行學術交流的主要媒介。
完成好時代賦予軍事學術期刊的責任擔當,要以政治家的眼光來認識辦刊工作,用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意識,拓思路、鑄品牌,大力扶持與前沿研究、前沿學科相匹配、契合度高的學刊,尤其是在新興戰略領域使高水平的學術期刊盡快成長起來,使其成為軍隊的強大智庫[2]。特別是對于信息攻防、戰略投送等新型作戰力量,在理論創新方面有著高起點、補盲點、有重點、破難點等諸多現實需求,要求期刊緊貼軍委總部精神,著眼軍事科技發展,聚焦新突破新變革,推出新觀念新思想,把期刊辦成軍事理論創新的前哨陣地,以“精品力作”為新型作戰力量建設、新質戰斗力生成提供理論牽引和支撐。
隨著我國安全形勢的變化,發展戰略不斷調整,國防和軍隊建設也作出一系列新的部署,誕生了一批新的理論成果,如“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習近平主席關于“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的重要論述,等等。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步伐的加快,我軍現代化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日益緊迫,軍事學術期刊的地位和作用也愈顯重要。從理論研究到實際應用,從宏觀決策到微觀實踐,軍事學術期刊的導向功能、教育功能和實用功能更加舉足輕重。我軍正處在軍隊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實踐中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亟需軍事理論的不斷創新和指導。軍事文化必須以其真理性、戰斗性、強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牢牢占據意識形態斗爭的主導地位。文化是需要傳播的,軍事學術研究是軍事科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和發展先進軍事文化已經成為加快轉型期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內容。軍事學術期刊作為反映和跟蹤軍事理論前沿不可或缺的學術載體,作為開展學術交流、繁榮軍事理論、傳承學術文化的平臺和陣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背景下,引領和促進軍事文化創新,弘揚黨的先進理論,牢牢把握先進軍事文化傳播的主動權。軍隊學術期刊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決定其必須堅決貫徹黨和軍隊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政治上與黨中央、中央軍委保持高度一致。學術期刊編發的每一篇文章,都可能對軍事文化建設產生重要的影響。
軍事學術期刊要牢固樹立正確的軍事學術價值觀,樹立忠誠于黨的價值立場,求真謀勝、服務打贏的價值取向,創新超越的價值態度,注重實踐、著眼實戰的價值標準,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價值境界,準確領會和把握部隊建設需要弘揚和發展的先進思想,注重及時宣傳黨和軍隊的大政方針以及最新的軍事思想。軍事學術期刊在辦刊中必須自覺與黨中央保持一致,自覺體現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牢牢把握先進軍事文化傳播主動權,利用好軍事學術期刊這個舞臺,選擇最優秀的軍事理論、最有價值的信息,用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方式,傳播到部隊最需要的地方去,引導軍事文化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關于深入開展實戰化訓練的重要戰略思想,為全軍部隊開展實戰化訓練提供了根本遵循。把戰場經歷總結成實戰經驗,用實戰經驗彌補素質短板,是一支部隊走向勝戰的最優路徑。軍事理論的核心作用是指導軍事實踐,通過理論的創新推動現實戰斗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學術期刊的辦刊理念即緊貼訓練和實戰需要,始終引領學術研究的發展方向,通過理論的創新推動現實戰斗力的快速提升。一種學術,如果沒有理論深度,便失去了學術自身的價值;如果沒有現實指導意義、不能解決實踐問題,同樣也是沒有價值的[3]。學術期刊要圍繞強軍目標,創新發展軍事理論,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深入發展,關鍵是要緊貼部隊訓練和實戰,引領軍事學術研究向高層次、深層次發展。
因此,軍事學術期刊的首要任務正是服務部隊戰斗力建設,雖然其不是直接的戰斗武器,但作為一種隱形資源,對于戰斗力的生成、提升和凝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信息化條件下,軍事學術期刊能夠即時反映作戰樣式的最新發展,超前探索戰斗力生產模式轉變的最新理論,借鑒和吸收世界各國軍隊建設有益成果,豐富完善我軍特色軍事文化體系,占據軍事文化建設的“支撐點”和“制高點”位置,能為促進部隊戰斗力建設提供不竭精神動力和強大思想文化支撐。
新型軍事人才的培養,指為軍事人才提供不斷學習和不斷更新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渠道的教育方式,掌握最新的軍事知識和技能,提供必要外部環境,并為軍事人才能力素質強化和提高提供必要條件[4]。培養軍事人才特別是學術新人,是軍事學術期刊重要的使命任務。軍隊的發展離不開軍事人才,只有在人才這個制高點占有明顯優勢,才有可能成為未來戰爭的主導。人才隊伍建設是軍隊轉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冷兵器時代、熱兵器時代,還是機械化、信息化時代,人才歷來都是建軍興軍之本。任何一支軍隊強盛的背后,都有一支人才濟濟的隊伍,軍事領域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現代戰爭,需要適應高新技術快速發展的學習型人才、具備完善知識結構的復合型人才,更需要適應新型戰斗力建設要求的實戰型人才。
軍事學術期刊要緊跟使命任務的需要,以學習新理論、新裝備、新技術、新知識為主線,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這也是軍事學術期刊的主要職責,要通過編輯創造性勞動,自發推動我軍學術科研工作的開展和軍事人才的培養。通過軍事學術期刊這個開放性、創新性的學習平臺,引導官兵樹立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幫助廣大官兵提高履行崗位職責的能力,通過認知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創新意識的進一步增強,提升官兵的綜合素質,增強官兵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積極培養適應未來作戰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軍事學術期刊作為軍事理論創新陣地,要緊跟時代和學術發展的前沿,主動作為,與時俱進,銳意創新,聚焦新問題,關注新熱點,提出新思路;引領學術研究的方向,刊發的文章更加貼近我軍新型軍事人才培養實際、貼近部隊訓練實際、貼近現代戰爭實際;打仗硬碰硬,訓練必須實打實。積極辦好軍事學術期刊,在辦刊過程中突出軍種特色和專業領域特色,為各種新型軍事人才提供知識更新和積累條件,及時刊登發布最新的軍事科技和理論前沿動態。真正實現“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