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偉
(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科學學術出版事業部,北京 100029)
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智能制造、量子計算和通信等正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接近下一輪科技革命的“奇點”。科技的繁榮為學術出版提供了機遇與沃土,但受限于諸多因素,工科學術著作出版目前仍面臨著較大的困境[1]。
工科學術著作出版與理科學術著作出版或人文社科學術著作出版相比具有明顯不同的規律和特點。工科學術成果的專業性強、學科交叉面廣、內容更新快、生命周期短、可讀性不強,由此給工科學術著作的出版帶來了諸多的困難和挑戰,主要的問題有:(1)選題難度大。工科學術成果的學科交叉性強,選題方向和選題價值難以判斷和把握。另外,工科學術成果的時效性強,選題策劃和出版時機不好掌握:介入過早,可能選題內容還不夠成熟;介入過晚,則新的科研成果已出現,原有積累可能已失去出版價值。(2)物色合適的作者難。首先,工科領域的科研人員通常將更多的精力投入科技創新和應用以及論文的發表,撰寫學術著作的意愿性不強;其次,不同類型、層次和方向的學術著作需要具有不同能力的作者來撰寫;最后,學術出版競爭激烈,編輯跟蹤作者的能力不足,或者作者對相應學術品牌的忠誠度不高。(3)書稿編校難度大。工科學術著作涵蓋的學科多、專業性強、名詞術語和縮略詞較多、圖表復雜,極易存在隱性的邏輯錯誤,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編校質量方面的問題。(4)產品時效性強,生命周期短。工科學術著作的受眾面小,內容更新速度快,長銷品種少,無法受益于出版內容的長期積累與沉淀,總的來說經濟效益較差。
工科學術著作出版的困境可能長期存在。在客觀環境暫時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如何利用和挖掘現有的資源,提升編輯的專業素養和工作能力,值得我們深入思考[2-3]。實踐中,筆者認為“書刊聯動模式”是應對工科學術出版困境的一種可行選擇。
這里所說的“書刊聯動”是指圖書與期刊部門的編輯在各自明確的工作目標指導下,將“書與刊”的選題策劃、營銷以及編輯培養視為一體,從而進行跨實體部門的松散式合作,以最大限度挖掘和利用出版資源,提升效率,增強產品的品牌識別度。
如前所述,工科學術著作出版對編輯的要求較高,無論是做編輯加工還是做選題策劃,均需具有一定的專業背景、廣泛的學科理解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當今時代科技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若編輯只囿于某個學科或某個部門,其視野難免受限,思維方式也易于僵化,不利于工作業務的提升和拓展。而書與刊的出版有著明顯的互補性:圖書系統而厚重,知識的傳承性強,讀者群小而忠誠度低,編輯與作者的交往密切,作者資源少但黏性強;期刊前沿而廣博,知識的時效性強,讀者群廣而相對固定,編輯接觸的作者資源更加廣泛。理論上,圖書更具內容方面的“硬實力”,而期刊具有品牌方面的“軟實力”,兩者結合,既可使期刊的生命力得以延伸,也可使圖書實現從“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的跨越[4]。另外,來自書與刊兩個部門的編輯對出版有著相似的理解或共同的認知,也易于開展協同性工作。因此,在擁有“書”與“刊”的出版單位實施“書刊聯動”的工作模式既有實際需求也有操作上的可行性。
實踐中,“書刊聯動”具有如下一些優勢:節省成本,產出高效;可滿足作者和讀者多層次的需求,提高作者和讀者資源的黏聚力;可豐富產品的種類,對外具有較好的展示度,提升品牌識別度;可擴大編輯的學科視野,增強編輯選題策劃的理解力;可共享作者資源,拓展書與刊的選題策劃范圍;有利于新編輯的培養和快速成長,亦有利于書刊編輯之間的交流,提升工作能力以及人文和科技素養。
工科學術出版中“書刊聯動”具有上述優勢,但也有其局限性,如沒有刊的出版單位很難進行“書刊聯動”的嘗試與探索;“書刊聯動”需要編輯有一些額外的付出;不是所有的書刊都適合采用“書刊聯動”的工作模式,只有學科相近或交叉的才比較適宜。
書與刊各自的特點及其互補性是“書刊聯動”模式的先天性基因,若書刊編輯協作得好,則會產生“1+1>2”的效果。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從“新編輯培養”和“策劃營銷”的角度談談對“書刊聯動”模式的理解。
新編輯是出版的生力軍。從大的方面來說,其培養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乎出版事業的成敗;從小的方面來說,編輯的素質直接決定了出版物質量的好壞。高等教育出版社(簡稱高教社)歷來重視對新編輯的培養,早在十幾年前就推行了新編輯的“雙導師”培訓制度[5],即除社里統一的編輯培訓以外,針對每個編輯的具體工作,再從社內和社外分別聘請一位導師,對其進行業務指導和學術(或教學)指導。社外導師通常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線科研人員擔任,社內導師則由經驗豐富的學科編輯擔任。實踐中,雙導師制在新編輯培養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但在科技飛速發展、學科成果不斷交叉的大背景下,單一學科和部門的社內導師的培訓和指導仍面臨著種種問題。為此,我們嘗試和探索了“書刊聯動”式的新編輯培養模式,即在部門層面,根據編輯的學科特點,分別從圖書部門和期刊部門選取兩位學科編輯作為新編輯的“社內導師”。以近期工作為例,新入職的編輯負責材料學科學術著作出版工作。我們知道,一方面材料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在國家科技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材料學科涉及材料、物理、化學、機械、計算等多個領域,屬于典型的交叉學科,不但組稿難,書稿審讀加工同樣困難,需要編輯對多個學科和前沿均有所涉獵和了解。為此,我們結合實際情況,調配了具有相關學科背景的書刊編輯作為導師,實施了“書刊聯動”的新編輯培養模式。筆者作為圖書方面的導師,具有一定的機械和材料學科的學術著作出版經驗和背景。另一位導師是來自物理學科的期刊編輯,其運營的期刊Frontiers of Physics涉及物理、化學、材料等多個學科, 在學術界具有較高的影響力。這樣的書刊搭配和聯動,基本滿足了新編輯的培養需求。
“書刊聯動”下“雙導師”仍然接受總社的統一指導,進而可針對本部門的實際業務需求,制訂個性化的培訓方案。例如,新編輯的業務培訓大綱由書刊編輯共同起草和制訂,從培養目標設定、基本理論學習、編輯素養拓展直至實際業務流程操作,均有詳細的規劃,并以時間節點來驅動,適時進行階段性的記錄與總結。在方案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由圖書或期刊編輯單方面推動,或者由新編輯主動提出訴求而由兩位導師協作解決。為方便聯絡和探討問題,還建立了相應的微信群。另外,培訓的形式也比較靈活多樣,包括書面報告、讀書心得、PPT演示、座談會、虛擬選題策劃和營銷,以及學者拜訪、參加會議等。在這一過程中,書刊方面編輯的積極參與和互動十分重要。兩位具有相關經驗但不同業務背景的社內導師的交流,往往可以彌補單一部門編輯的視野盲區或思維盲區,最大限度為新編輯的成長提供有益的建議和指導,使其規避一些在書稿審讀和選題策劃方面的陷阱,從而快速成長。
從反饋的結果來看,書刊聯動的模式對于新編輯盡快掌握書稿審讀技巧、了解學科進展以及開展選題策劃等業務具有非常大的幫助。新編輯在遇到問題時,往往可以從不同渠道和途徑得到支持與求證,從而大大減弱了新編輯對工作的迷茫感與焦慮感,有助于工程類學術出版編輯隊伍的穩定和壯大。
策劃與營銷是工科學術著作出版的另一個難點,也是編輯工作的重點?!皶搫印钡牟邉澟c營銷模式可以提升選題策劃的效率與質量,增加學術著作的品牌識別度,有助于克服工科學術出版所面臨的一些困難。
書刊聯動模式下,書刊的選題策劃不能相互脫節,應作整體考慮,從而相互促進。例如,筆者做“機器人科學與技術叢書”以及“先進制造科學與技術叢書”策劃的想法就受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期刊編輯做“機器人”和“先進制造”相應專題的啟發。另外,在兩套叢書的策劃過程中,筆者與期刊編輯進行過多次交流,并共享了部分作者資源。例如,該刊的主編郭東明院士應筆者邀約成為“先進制造科學與技術叢書”的主編;叢書的作者史鐵林教授和蔣莊德院士也是該刊的執行主編。
另外,“書刊聯動”模式下的學術拜訪也非常有效。在當前形勢下,工科學術著作出版的一個難點是:作者的科研任務較重,寫作的意愿不強;即使編輯能夠發現好的選題方向,也不容易遴選到合適的作者。尤其是,編輯很難獲得與作者深入交流的機會。若以“書刊聯動”的模式對學者進行學術拜訪,則比較容易獲得更多的交流機會。因為在這種模式下,書與刊的編輯往往會聊出不同的興奮點,從而令作者產生興趣,有深度交流的愿望,由此增強彼此的信任感,甚至認同感,為選題組稿創造便利條件。例如,在西安召開的一次微納米制造國際會議上,筆者與期刊編輯共同拜訪了蔣莊德院士,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方面,蔣院士贊賞期刊取得的成績,進而愿意為其作“微機電系統”專題的宣傳;另一方面,筆者也獲得了詳細介紹“先進制造科學與技術叢書”理念和進展的機會,從而邀約到蔣院士關于“微機電系統”主題的一本學術專著。
“書刊聯動”模式也有助于學術產品的“品牌”營銷。作為高教社“Frontiers”系列期刊中的一種,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運營了多年,在學科領域內具有較好的口碑,其品牌識別度相對較高。借助該刊的品牌影響力,筆者策劃了“機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面向機械工程前沿領域進行選題組稿。該著作系列與期刊皆以“機械工程前沿”冠名,在書和刊的宣傳上具有一定的關聯效果,從而在學科領域內產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識別度。從“研營一體”的角度講,書刊聯動式營銷對書和刊的宣傳以及選題策劃都是有益處的。實際上,書刊聯動式營銷可以采用多種靈活方式,如可借助微信媒體“高教學術”作書與刊的線上一體化宣傳;也可在書刊實體上相互刊發鏈有具體宣傳內容的“二維碼”,從而將宣傳信息直接傳遞給終端讀者;亦可通過國際會議等的現場書刊展示,提高產品的可見度和品牌識別度。
在“書刊聯動”的策劃營銷模式下,編輯不需要花費太多的精力來處理本職工作以外的事務,但必須要處理好協同的關系,將一些可行的想法落到實處。大局協調和溝通,細處真抓實干,才能真正發揮出“書刊聯動”模式的效應。近年,筆者與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期刊編輯通過上述“書刊聯動”的模式開展了一系列的選題策劃和營銷工作,取得了雙贏的局面。一方面,筆者策劃的“機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得到顯著壯大,進而在該系列下又衍生出兩套重點叢書:“機器人科學與技術叢書”和“先進制造科學與技術叢書”;另一方面,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期刊經過編輯與合作單位的共同努力也順利被SCI收錄,目前正向Q2區努力和挺進。
高教社自2006年創辦“Frontiers”系列期刊以來,目前已有十余種理工科類的英文學術期刊被EI或SCI收錄,在學術界和期刊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陀^講,我們已具備了“書刊聯動”的先天性基因。但如何進一步利用已有資源,做好“書刊聯動”模式下的學術出版,仍值得深入思考。這里,圍繞編輯培養、選題策劃以及品牌營銷,筆者給出如下幾點考慮:(1)“書刊聯動”式編輯培養線上平臺的建設。目前,對新編輯的培養,還只是線下的少數書刊學科編輯的適度參與,很多經驗和資料無法進行有效的分享、查詢和保留。另外,工科的交叉性較強,線下指定或選擇的書刊編輯不一定就是最適合的導師。因此,希望借助于新編輯培養線上平臺,使其他學科的書刊編輯也能夠廣泛地參與進來。(2)以學科關聯為基礎的書刊聯動式微信媒體的運營。筆者曾依托“高教學術”微信公眾號在叢書的選題策劃和營銷方面做了一些嘗試,但該信息平臺涉及的學科較多,內容雖廣,但不夠專注,長期來看難以匯聚讀者,使其產生黏聚性。若以某一學科為基礎,其他學科交叉輔助,則更能有的放矢。近年,筆者所關注的“機械工程學報”微信公眾號在網絡營銷和選題組稿方面的開創性探索與嘗試,值得參考和借鑒。(3)學術信息和作者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盡管“書刊聯動”的工作模式有利于促進編輯之間線下相互交流和溝通,但由于兩者業務模式的不同以及各自繁忙的事務,這種交流仍然受時間、場合以及深度的限制。若能建立一個供內部使用的信息共享平臺,記錄和分享相關學科編輯發布的學術信息以及與作者的互動信息,則更有利于書刊編輯的線上線下互動以及與作者的溝通與互動,對工科類學術出版很有益處。
科技的發展好比萬里征程,需一步一步地前行。工科學術著作出版的人才培養、選題策劃和品牌建設也要遵循科技出版的規律。對于“書刊聯動”模式在工科學術著作出版方面的嘗試,我們只是邁出了一小步,更多的事情還有待于后續的探索和落實。作為工科學術著作的出版人,我們更要耐得寂寞、不畏艱難,努力了解工科學術著作出版的特點,發掘規律,做好科技成果的出版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