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波
(江西傳媒職業學院,江西 南昌 330224)
由于萍鄉民俗曲藝采用大量的方言,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加之流行音樂的沖擊,當前萍鄉民俗曲藝文化的傳播范圍越來越窄,其傳播受眾日漸減少。年輕一些的萍鄉本土人對萍鄉民俗曲藝文化知之甚少。萍鄉民俗曲藝已開始逐漸遠離人們的視線,成為記憶中的回音。全媒體時代為萍鄉民俗曲藝傳播帶來了機遇,如何利用全媒體有效地傳播萍鄉民俗曲藝文化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據不完全統計,至今活在中國民間的各族曲藝曲種約有400種。①民俗曲藝是來源于民間的民俗曲種,是民間的“說唱藝術”。
萍鄉位于江西的西部,它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至今仍保存下來并在民間流傳的萍鄉民俗曲藝有:起源于清末、被稱為“中國曲壇的一朵奇葩”的萍鄉春鑼——目前名氣最高,也最具有萍鄉特色,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類名錄;起源于宋朝的蓮花落,2010年被列為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類名錄;被譽為“江西的評彈”的萍鄉采茶戲;萍鄉漁鼓……萍鄉民俗曲藝采用方言進行說唱,是土生土長的萍鄉民俗曲藝文化。
目前萍鄉民俗曲藝文化傳播仍然以傳統的傳播方式為主,傳播現狀如下。
萍鄉民俗曲藝文化的人際傳播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學習者向民俗曲藝傳承者學習(即“師傅帶徒弟”)過程中的人際傳播;二是民俗曲藝藝人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指導的人際傳播。學習者向民俗曲藝傳承者學習,即師傅帶徒弟,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傳承者不對外收徒弟,而是將自己的后代當成徒弟,傳授技藝;二是有意愿的學習者向傳承者拜師學藝。萍鄉民俗曲藝文化傳播中后者居多。萍鄉春鑼、蓮花落均采用拜師學藝的師徒傳承方式,萍鄉春鑼與其他曲藝相比學藝人數較多。目前萍鄉民俗曲藝文化傳承人年齡偏高,盡管師傅帶徒弟的人際傳播傳承者能言傳身教,用自身的品德、技藝感染學習者,但一旦傳承人在未能完全將自己的技藝傳承給徒弟時逝世,這項民俗曲藝文化的傳承將面臨中斷危機。
萍鄉春鑼、蓮花落、采茶戲等群體性傳播的主要場合有婚喪、節日、生日、商場開業等。隨著社會審美情趣、現代傳媒的發展以及新民俗的出現,很多婚慶、生日、商場開業等慶典活動已不再表演萍鄉春鑼、蓮花落等萍鄉民俗曲藝,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歌曲、舞蹈、鑼鼓等。萍鄉民俗曲藝的群眾性傳播場合越來越少,面臨新的競爭和壓力。
校園內的課堂傳播是萍鄉民俗曲藝文化組織傳播最常用的形式,近幾年萍鄉開展了民俗文化進校園活動,主要針對曲藝類民俗文化,如萍鄉春鑼進入萍鄉市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創辦萍鄉春鑼傳承班;萍鄉學院時常邀請萍鄉蓮花落的傳承人宋華鏗老先生開展講座。
各種類別的曲藝比賽等活動是萍鄉曲藝組織傳播的另一種常用形式。而對此類活動的傳播、宣傳常常是通過節目獲獎進行傳統的新聞報道。
萍鄉民俗曲藝文化主要是通過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進行大眾傳播,網絡媒體傳播較少,新媒體傳播平臺尚未健全,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
總之,萍鄉民俗曲藝文化傳播形式有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和大眾傳播,其傳播范圍較窄,屬于小眾化傳播。大眾傳播媒介以傳統媒介如報紙、電視為主,且報道內容較為單一,數量較少。
目前萍鄉民俗曲藝文化的發展面臨傳統藝人老齡化、民俗曲藝文化傳承出現斷層、專業人才不足等困境,萍鄉民俗曲藝文化傳播則存在宣傳力度不夠、傳播手段落后、傳播內容不夠創新、受眾面窄等問題。
宣傳力度不夠主要表現為“重申報,輕宣傳”。“重申報”即政府對民俗曲藝文化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度重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是好現象;“輕宣傳”并非表現在政府對民俗曲藝文化的宣傳不重視,也不是思想認識不到位,而是由傳播途徑單一、傳播方式未與時俱進、相對落后造成的。“重申報,輕宣傳”未能有效地對民俗曲藝文化進行傳播,因而其宣傳效果不盡如人意。
在全媒體時代,萍鄉民俗曲藝文化的傳播仍然主要采用廣播、報紙、電視等傳統的傳播媒介,大部分民俗曲藝文化較少或幾乎沒有通過網絡、新媒體進行傳播。使用網絡、新媒體傳播的民俗曲藝文化存在設備落后、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等問題。
萍鄉民俗曲藝文化傳播的內容大多數是較為空洞的會議、比賽、部門活動等,報紙、廣播、電視傳播的內容大同小異,網絡傳播的內容絕大部分是從報紙搬運而來的,更新慢。圖片、視頻的制作手段單一、落后,萍鄉民俗曲藝文化數字化信息建設不全。
萍鄉民俗曲藝文化因地方色彩太濃郁,內容缺乏創新,宣傳范圍窄等因素,受眾面相對較窄,流行性差。如萍鄉春鑼、蓮花落等因其采用萍鄉本地方言演唱,不懂萍鄉本地方言的人很難聽懂。
全媒體時代萍鄉民俗文化傳播應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通過對萍鄉民俗曲藝的傳播受眾需求和媒介特性進行分析,揚長避短選擇合適的內容和媒介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傳播。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的閱讀方式和習慣發生變化。萍鄉民俗曲藝文化的傳播要與時俱進,跟進新媒體發展的步伐,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在現有較為單一的傳播方式的基礎上拓展新媒體傳播渠道。在加大傳統媒體宣傳力度的基礎上,全面開發網絡平臺,利用微博、博客、微信、微視頻等數字傳播方式為萍鄉民俗曲藝文化提供多角度、全方位以及深層次的傳播渠道。
隨著社會化媒體的興起,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也不能更好地傳播萍鄉民俗曲藝文化。當前微博、微信、博客、手機APP等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全媒體時代傳播萍鄉民俗曲藝文化的首要任務是打造新媒體傳播平臺,建設萍鄉民俗曲藝文化網站,建立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并由專人運營管理,同時充分利用當前流行的視頻APP如抖音、梨視頻、微視頻等進行視頻傳播。
全媒體時代受眾對于信息渠道和內容的選擇有多樣性、復雜性的特點。在信息渠道方面,年輕一些的受眾傾向于通過手機等新媒體獲取信息,年齡較大或不太會使用手機的受眾會通過報紙或電視獲取信息;在信息內容方面,受眾對于他們感興趣或能吸引他們注意的信息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對于他們不感興趣或不能吸引他們的信息選擇忽略。因而萍鄉民俗曲藝文化傳播應在充分了解受眾需求的基礎上,確定傳播內容和形式,而不能為了自身的便利傳播一些受眾不感興趣、不能吸引他們注意的內容。
萍鄉民俗曲藝文化的傳播內容有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全媒體時代萍鄉民俗曲藝文化的傳播需要有機整合傳播內容,針對不同媒體的特性整合傳播內容。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促使傳統授課模式發生變革,打破時空限制的云課堂和微課為萍鄉民俗曲藝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帶來便利。組織者只須提前錄制好音視頻文件,配以教學課件,依托相應的網絡平臺,即可實現網絡同步和異步教學、培訓及傳播。目前萍鄉民俗曲藝文化傳承人大部分年齡偏高,處于老齡化階段,因身體等原因不便深入各地宣講、授課,微課、云課堂可以使傳承人免于四處奔波,重復教學。
當前萍鄉民俗曲藝文化進校園活動除了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外,還可以采用云課堂、錄制微課、慕課等形式進行遠程授課。針對年齡小的孩子可以傳統授課,對于成人則可以通過網絡形式進行傳播。
全媒體時代萍鄉民俗曲藝文化的傳播需要向市場化、現代化發展,與萍鄉當地文化獨有特征相聯系,促使其向市場化、產業化邁進。努力培養萍鄉民俗曲藝文化創作人才,引進產業化運營的專業人才,加強現代傳播技術的運用,積極塑造萍鄉民俗曲藝文化的特色文化品牌。
萍鄉民俗曲藝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由于其自身本土方言說唱等的限制,在當前外來文化及流行音樂文化等的沖擊下,其傳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全媒體時代要做好萍鄉民俗曲藝文化傳播,改變萍鄉民俗曲藝文化傳播現狀,要增強萍鄉民俗曲藝文化新媒體傳播意識,促進萍鄉民俗曲藝文化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并打造新媒體傳播平臺,充分利用新媒體多角度、全方位地傳播萍鄉民俗曲藝文化,同時促使萍鄉民俗曲藝文化傳播產業化。
注釋:
①數據來源: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