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宇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0)
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對他們未來的社會適應、人際交往、社會認知、學業成績、智力發展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幼兒將來是否能與他人和諧相處、是否能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是否能夠很快適應各種社會環境、是否有責任感并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等,都與幼兒的早期經歷密切相關。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電子產品已經出現在幼兒的生活中。他們能夠掌握越來越多的游戲技能,但與同伴間最原始的游戲互動卻越來越少。民間游戲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信息時代的影響下逐漸被人們所忽視,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民間游戲逐漸失去其生存的土壤。網絡游戲是人與機器的互動關系,同時伴隨著各種各樣虛擬的獎勵。但在游戲過程中缺少真實的同伴間的接觸,缺少同伴間幫助、協作體驗,這并不利于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民間游戲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互動,大多數是兩人或多人的共同游戲。可以與親人或自己的玩伴一起游戲,游戲的選擇和規則的統一,需要他們在游戲之前共同協商。從游戲活動開始到游戲結束,整個過程需要密切合作和溝通,這有利于促進兒童的社會性發展。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及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對傳統文化思想的尊重和自豪,并多次強調文化自信。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傳統文化作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民間游戲來源于生活,是由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自發創編的各種有趣的游戲。在歷史的長河中,民間游戲代代相傳,作為文化傳承的一種載體,其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發揮著啟蒙作用。民間游戲形式簡單、趣味性強且種類繁多,非常容易為幼兒所接受,這為利用民間游戲來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字面意思可以把民間游戲理解為:產生并流傳于人民大眾之中的游戲。很多民俗學家也給民間游戲下了定義,其中備受推崇的一種解釋:民間游戲就是流傳于廣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戲娛樂活動,俗語將其稱為“玩耍”。①還有的學者把民間游戲定義為: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不斷進行創造和改編的能夠激起幼兒興趣的趣味性活動。一些民間游戲具有地域特色,經過歷代的演變,傳播到各地。
林語堂曾經提到,如果能知道一個人如何度過他們的閑暇時光,就能夠了解這個人。②所以,如果我們能知道一個國家的人民是如何利用閑暇時光的,那么我們就能夠真正了解這個國家。傳統民間游戲顧名思義來自民間,代表著廣大勞動人民在閑暇時光的娛樂生活,經過時代的演變與傳承,變成了中國各民族共同的樂趣,由豐富的傳統文化可以感受到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哲學中,社會性指的是人類社會存在所獲得的所有特性。就個人的社會性而言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出生時所被賦予的社會性,即所處的特定的條件和社會關系(如民族、籍貫、出身等);另一種是通過后天的學習和創造而獲得特性。在心理學中,可以理解成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建立人際關系,并約束自身社會行為的心理特性,更多的是指人類后天形成的社會性。③
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是指幼兒隨年齡變化逐漸適應社會的過程。在認知發展過程中,幼兒把在社會交往中接收的信息和刺激內化并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心理學中,社會性發展不但包含性格發展和道德發展等,還包括個體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所生成的所有心理特性。研究表明,幼兒期是社會性發展的一個奠基時期,其發展特點是發展迅速且有不平衡性。幼兒社會性在不同年齡有著不同的特征,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發展,他們逐漸成為適應社會環境的社會人,并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個性。
我們每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大家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幼兒時刻接收著來自外部的刺激和自身內部的一些信息,而這些經過幼兒中樞神經系統處理分析后,會反作用于幼兒的情緒情感和身心發展。
在同伴交往過程中,有的幼兒熱情高漲,對游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并且愿意與同伴合作交往,共同體驗游戲的樂趣;有的幼兒則不喜歡和同伴合作交流,甚至有一些攻擊性行為,導致小伙伴們也不愿意和他們玩耍,這兩種情況都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體現。社會性發展水平較低的幼兒,可能性格比較孤僻,自己悶悶不樂地玩耍,久而久之可能會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相反,社會性發展水平較高的幼兒則展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現代醫學研究成果也證實:社會性發展水平較高且經常處于快樂狀態可以使幼兒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變得更強,身體的各項指標相對發育更好,有助于幼兒的成長和身體健康。
幼兒期是幼兒一生發展的奠基時期,在幼兒時期進行社會性培養,是為了給幼兒盡早地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并且能在社交生活中知道如何合作,學會分享和互相幫助。每個幼兒都會有些與生俱來的個人特質,如果能夠抓住關鍵期加以培養和挖掘,可以將其潛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離不開家長、教師的正確引導,對于幼兒有潛質的一面要積極挖掘,對于幼兒的不良行為也要積極引導。在同伴關系中,他們也受到同伴的影響,并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梁啟超曾在其散文《少年中國說》中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等名句,經過了一個世紀的傳誦,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年輕人的朝氣蓬勃,他們就是祖國的未來。現代社會是一個講效率、合作的社會,社會的發展總是需要年輕人來推動的。如果年輕人沒有足夠的斗志、能力和合作意識,又怎么能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力量呢?幼兒是祖國的花朵,因此兒要從小抓起,在幼兒時期就進行社會性教育,壯大祖國的后備力量。
在幼兒社會性情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成年人首先應該教給幼兒的是感受愛,先能夠感受和理解他人的付出,再學著去關愛別人。因為幼兒社會性情感的發展就是幼兒在感知到別人關愛的同時學會表達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的過程,民間游戲則給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創造了一個機會。例如,在“老鷹捉小雞”游戲中,每一個“母雞”都會有一種自然流露的責任感,它們把自己代入角色中,有一種把小雞保護好的責任意識。伴隨著角色的互換,幼兒既能感受到來自同伴的關心和保護,也有一種愿意保護他人的情感。由此,還可以想到很多類似的民間游戲,比如兒時常玩的“木頭人”游戲。如果幼兒在被追逐的過程中大喊“木頭人”,那就要靜止不動,等待隊友解救。其他的幼兒則需要及時地抓住時機拯救隊友,這樣可以培養幼兒幫助他人、關愛伙伴的情感。
多種民間游戲會配上簡單易懂且節奏感強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涵蓋了幼兒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幼兒的直接經驗相聯系。在幼兒園游戲過程中,教師可以靈活地創作或改編這些歌謠,根據活動主題創編歌謠內容,可以加入一些生活常識,既達到了教育目的,又拓寬了幼兒的知識面,從而真正實現“玩中學”。在“頂鍋蓋”游戲中,唱完兒歌緊接著就是手指合攏抓掌心下的食指。如果抓住了,就應該問“今天吃什么食物”,被抓住的人可以回答“大白菜”等。幼兒教師也可以適時地參與其中與幼兒打成一片,并給予恰當的指導,讓幼兒有一個更好的游戲體驗。活動結束后,可以和幼兒一起區分各種蔬菜及其營養價值,并教育他們不能挑食。
很多幼兒在剛剛踏入幼兒園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時候會有諸多不適應,因為他們大多數在家里受到長輩們的獨寵,從小什么都不缺,唯獨缺少的是與其他小朋友之間的同伴交往。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包括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幼兒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會體現在諸多方面。例如,他們喜歡并且能夠適應集體生活,能夠遵守基本的游戲規則,在集體生活中有一定歸屬感等。民間游戲是培養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途經,一個游戲要想順利進行,需要所有的幼兒共同配合。在游戲過程中,每個幼兒都要遵守共同制定的游戲規則,要有一定的自我約束能力和規則意識,同時也要學會適應與不同性格幼兒的合作。通過積極地參與游戲活動和接觸不同的人和事來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為以后的幸福生活做準備。幼兒園教師在選游戲時,可以選取“丟手絹”這一類語言發展和身體發展并重的集體游戲。幼兒可以接觸到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在同伴交往中取長補短、互相影響。而且像這種可以邊玩邊表演的民間游戲能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民間游戲活動的興趣和熱情,能有效提升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當幼兒有社交需求時,便會積極主動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尋找一個歸屬團體。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水平影響著幼兒的集體生活質量。這種親社會行為的表現包括愿意互相幫助、分享,知道如何尊重他人等。在幼兒園和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很多幼兒個性倔強,只要不順心就發脾氣哭鬧;有的則在游戲過程中會爭搶別人的玩具,甚至發生肢體沖突。在需要兩人或多人合作的民間游戲中,需要幼兒自覺克服各種不良習性,學會與不同性格的人團結協作,學會在游戲中互相學習與理解,在游戲探索和同伴交往中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實踐證明,民間游戲的開展能夠幫助幼兒增強自信心,培養幼兒學會等待、堅韌不拔等優秀個性品質。民間游戲除了具有娛樂性之外,在游戲過程中同伴間也存在著競爭關系,像“斗雞”“跳房子”“跳繩”等民間游戲都帶有競爭意味。在游戲過程中,幼兒既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會經歷失敗的打擊。但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對于幼兒來說都是一次寶貴的經歷。在游戲中幼兒需要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最后勝利,當幼兒有了成功的體驗之后,個人自信心會得到滿足,自認同感也會不斷增強。如果失敗了,幼兒的好勝心可能會促使幼兒直面挫折、愈挫愈勇,同時幼兒的抗挫折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在“丟手絹”游戲中,可以培養幼兒的專注力,幼兒會時刻警惕手絹會不會落到自己身后,同時在游戲的過程中也學會了等。表演環節給幼兒提供了語言表達的機會,及時恰當的鼓勵能增強幼兒的自信。
民間游戲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同地域在繼承和發揚民間游戲的同時,民間游戲也受到了各個地域特色文化的滲透。民間游戲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原因在于它玩法多樣能夠順應幼兒喜歡“玩”的天性,不需要很復雜的游戲材料,有的甚至不需要借助材料。民間游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作用不可估量,所以對民間游戲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都有重要意義。
民間游戲的種類繁多,在幼兒園民間游戲的準備與實施過程中,幼兒教師應該在對民間游戲進行收集和篩選的基礎上靈活改編。但改編過程中應該注意遵循科學性、安全性和教育性等原則,并在游戲過程中及時恰當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充分利用民間游戲促進幼兒身心各方面的和諧發展。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今天,我們要努力捍衛我國的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的精神在幼兒身上得到傳承,提高幼兒對國家和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注釋:
①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343.
②林語堂.中國人[M].郝志東,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313.
③龔順梅.幼兒社會性發展與教育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