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瑋 云南廣播電視臺
在媒體融合的語境下,廣播電視播音工作面對著巨大的挑戰,傳統的形式和內容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就會面臨被淘汰的風險。因此,結合時代的背景,進行深度的革變,是該行業亟需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在廣播電視行業,節目的組織形式為“編導中心制”,主持人不參與播報內容的編創工作,只要把編導組撰的內容字正腔圓的念出來,就完成了本職工作。這使得主持人對節目的參與始終停留在淺表層,缺乏和內容的深度互動,無法展現出個人的魅力,聽(觀)眾就像聽報告一樣,很難產生心理上的親近感。
反觀新媒體平臺的主持人,他們常常是編導主持集于一身,在播報的過程中夸大自己個性中某個部分,順其自然的把信息傳遞給(聽)觀眾,同時還會通過開彈幕、發評論,及時聽取受眾的意見反饋,并作出回應,消弭傳受兩方的距離,讓播報變得活潑親近。
語音純正、字正腔圓、流利順暢是主持人的基本功,但是如果播報工作只達到這個標準,主持人是不會對播報內容進行深度理解的,這就會造成關鍵信息的辨識度降低,聽(觀)眾的直接感受是平鋪直敘、索然無味。有些主持人甚至現在還被傳統意識驅使,在播報過程中,“端著架子”,顯現出一種巨大的優越感,給人一種虛情假意的感受,不得不敬而遠之。
相對來說,新媒體主播的科班要求比較低,他們有些就是出自普通民眾,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真實接地氣的播報主題吸引了固定的受眾群,授受之間有共同的認知基礎,更容易在互動播報中產生共鳴,進而延伸到更多的領域,給人一種真實可感的愉悅感。
分析當下新媒體節目受歡迎的原因,我們會發現一個共性:節目從策劃、編演到主持,都是由一個人完成的,多面手的能力使得媒體編播形式轉化成為“主持人中心制”,主持人對播報內容感同身受,在播報的過程中自然會傳遞真實的情感。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手握豐富的媒介資源,實施“主持人中心制”更有優勢,而其真正應該做的是調動主持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媒體掌握的資源分發到主持人的手中,讓他們從策劃、環節設置、稿件撰寫,全程參與進來,更多的加入自己的想法,與編導相互協作,豐富節目的內涵與表現力。而且,主持人參與編導,可以各自發揮專業上的優勢,也有助于主持人的工作轉型,更好地適應融媒體對媒體人的職業要求。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徹底顛覆了信息傳播的方式。信息的發布者和信息的接收者之間已經沒有明顯的界限,受眾可以通過社交軟件、彈幕、留言、評論等任何方式,把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表達出來。廣播電視行業的主持人應該放下身段,接受這種多向的傳播模式,將與受眾的交流和溝通看作是對個人生活閱歷和職業經歷的一種拓展與積累,讓播報的內容更加真實,更能滿足收聽收看者的心理需要和生活需要。
有些時候,主持人還需要走出演播間,去一線、去基層體驗生活,接觸更廣泛的生活空間,在真實的情境中,更容易調動情感,為回到演播間更好的工作奠定基礎。而有了真實生活經驗的主持人,在工作過程中,更能體會受訪者的處境,放下自己的“偶像包袱”,得到真實詳盡的資料,為自己主持的節目樹立良好的社會口碑,成為人民群眾的“發聲器”與“代言人”。
廣播與電視作為主流媒體,其主持人都是經過嚴格的篩選,有著較好的功底的語言藝術工作者。這些優勢無論在何種媒體背景下,都是不能丟棄、需要大力發揚的。所以需要主持人在平時多練基本功,確保每一次的播報都是規范、清晰、自然、優美的。其次,不要千人一面、千人一聲。而是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和所播報的內容的特點,選取一個適合自己的風格,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也展現主持人的時代風貌。例如民生類節目需要親和力較強的主持人、時政類節目需要理性思維發達的主持人等,這樣一來,主持人和節目都會具有較高的辨識度,進而固定一批忠實的受眾。當然,我們也需要特別強調一點,突出個性不意味著劍走偏鋒、迎合低俗,它是需要建立在媒體的公信力和使命感上的,一種適當而文明的魅力。只有這樣,廣播電視才能獲得長久健康的發展道路。
面對時代提出的挑戰,廣播電視播音主持工作應該深度剖析自身存在的問題,尋找并實踐解決之策,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獲得更大的發展,使傳統行業煥發生機,與新行業并駕齊驅,實現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