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坤 河北農業大學
當前中央及地方政府十分重要資助工作,出臺一系列資助政策,高校也十分重視國家資助政策的落實,高校努力拓寬資助渠道,完善以“獎、助、貸、減、補”為主的大學生資助政策,努力確保大學生不因貧困而輟學,確保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國家高校在落實貧困大學生資助政策的同時,也加強對大學生的資助教育,貧困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就是資助教育的重要表現形式。感恩教育的實施是在一定程度上校驗著資助效果的實施,更是校驗高校思政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標。
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缺失首先是大學生自身感恩意識淡薄,我國的應試教育一直正視學生的智育,而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特點的德育教育難以有衡量的標準,銀而學生小學中學都有培養不足,加之家庭教育單一,如果缺乏對學生感恩的引導,貧困學生進入成年很難有常懷感恩之心,長存感激之情。
家庭是孩子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對孩子品德的形成,知識的獲得,觀念的確立都有著基礎性的作用。貧困大學生由于本身原生家庭經濟狀況不理想,家長可能花費更多的精力用于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因而忽視對孩子的教育與培育,也缺乏對孩子感恩意識的培育。眾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父母本身文化水平有限,不懂的如何教育學生,如何幫助學生常懷感恩之心,長存感恩之情。
高校近年來十分重視學生的感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感恩之心、感激之情,但是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眾多高校還沒有樹立完善的感恩教育體系,感恩教育從課程體系、教材應用、教學設計都難以全面開展實施,感恩教育培育方式單一,感恩內容空洞乏味、感恩教育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禮記.大學》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天下平。此為儒家“八目”,“八目”強調了提升個人修為、錘煉品德與治國平天下外在實踐的關系。大學生感恩意識不足,根本原因還是個人修為不夠。因此學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個人修為,重視學生個人品德的塑造。
中國古代社會注重家庭教育,重視家風的傳承,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成才作用非凡,中國也流傳出不少重要的家庭教育的典籍,例如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這些家訓無不體現過人持家治國之道,無不體現先人在家庭教育中的智慧。當前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培育不僅需要學生個人增長感恩意識,同時需要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中重視學生感恩意識的培育,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讓孩子感受感恩教育呢,目前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處于攻堅期,全面脫貧是黨和國家的目標,為了使貧困家庭全面脫貧,國家試行一對一結對幫扶,國家通過政策、資金、技術、人力全面幫助家庭貧困學生,家長培育學生感恩意識目前最直接、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家長自己樹立感恩意識,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吃水不忘挖井人”父母這樣直接的感恩之情可以為孩子樹立榜樣作用,可以直接培育學生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
立德樹人是高校根本宗旨,國家的資助政策為了保障大學生不應貧困而輟學,然而資助的落實實施不僅僅是國家將錢發給貧困大學生,更重要的是通過資助到達教育學生的目的,高校一方面要落小、落細、落實國家的資助,將資助資金落實的真正貧困學生手里,使真貧困學生享受資助,另一方面更要加強對資助金的監控、資助學生的培育、資助學生的教育。從心理方面對有自卑心理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幫助他們增強自信、樹立信心。從思想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感恩之心,增強感激之情。學校如何培育學生感恩之情:首先,完善課程體系,將感恩教育納入學校課程教學中提升學生感恩之情,強化學生感恩之心。其次,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通過實踐強化學生對感恩教育的認識。
懂得感恩、善于感恩、踐行感恩不僅僅是個人之事,更是社會之事。就個人而言,感恩體現人的修為、人的品行、人的責任、人的擔當,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社會而言,感恩展現著良好的社會風尚、社會的文明程度、社會的責任。因而感恩教育的培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家庭的責任、社會的責任,當然感恩教育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立桿間影,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感恩教育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多方合作,共同努力,協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