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龍 平頂山市廣播電視臺
融媒體是一種新興產物,其技術依托主要是互聯網,傳播設備主要是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設備,它的問世在傳媒發展史上具有顛覆性的改變意義,最典型的意義有兩點:一是使傳統新聞媒介的傳播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二是使受眾群體的角色和身份發生了大逆轉。
在這些變化趨勢的引領下,時政新聞記者則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伴隨著受眾群體范圍越來越廣泛的局勢,時政新聞的發展空間也變得越來越寬廣;另一方面,受眾群體需求的多元化也使得時政新聞記者的素養和能力必須有較大提升。[1]
時政新聞是新聞領域中最為關鍵的題材類型之一,其涵蓋著黨和國家的最新政治信息以及方針政策,一直以來都備受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和青睞。權衡時政新聞的比重,對時政新聞報道應做到快捷、準確、完整、實事求是,保證其政治性、輿論導向性、時段性和版位性。
政治性是時政新聞最典型的特征,其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顯在的政治性,二是隱在的政治性。時政新聞顯在的政治性體現在報道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決策及其實施的行為,例如《話端陽、品傳統,跟習近平總書記學中華文化傳承之道》,這是一篇關于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節日報道,但題目中加上“跟習近平總書記學中華文化傳承之道”,報道中反復引用習總書記的多次講話內容,就變成了中共中央對傳承好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構建文化自信的指導精神。隱在的政治性則是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間接體現的政治特征,例如關于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報道,單從內容上看,這是一則經濟糾紛事件的報道,但如果結合國家關于此類糾紛的政策法規之失誤來分析對待,就包含有時政新聞的政治性特征。
時政新聞在諸多新聞類型中最具輿論主流引導作用,時政新聞猶如反映社會形態最靈敏的晴雨表,時政新聞所具備的思想引領作用強大,在廣大受眾思想中已然形成權威性的代表形象,并且可造成一定的蝴蝶效應。在社會輿論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時政新聞,其報道和觀點闡述在很大程度上引導著受眾的思想認識和想法,對人民群眾的輿論傾向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由于時政新聞具有很強的思想引領作用,所以一般都在黃金時段播報,這取決于政新聞所擔當的使命職責所在。[2]
首先,時政新聞具有很強的政治性,要求報到得及時、準確且用語得當,能夠引導正確的輿論主流。所以,時政新聞記者必須具備較強的政治素養,引用消息前要有甄別能力,冷靜分辨消息的可靠性和可能帶來的輿論影響,保證新聞的政治性質。
其次,時政新聞記者在融媒體帶來的顛覆性改變環境下必須有創新理念,從新聞傳播方式和新聞內容上積極進行創新。例如,在報道時,可將文字和視頻畫面結合在一起,給受眾呈現出更豐富的視覺盛宴。還應注重新聞載體的創新利用,比如可利用當下最流行的微信、抖音等社交軟件,精心選擇內容后傳播給更多的人民群眾。
最后,時政新聞記者要增強職業精神。時政新聞記者往往需要“沖鋒陷陣”,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對消息進行報道。所以,時政新聞記者應端正工作態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與時俱進,敢于說真話、講實情,做到嚴謹、認真、負責,奉獻。[3]
首先,時政新聞記者在報道消息時最常用的采訪形式是提問,所以若能在采訪提問時做到言簡意賅、切中要點,則能最迅速地抓住事件的重點,最大程度吸引受眾的關注,提升采訪的效果,提高新聞的收視率。
其次,細節決定成敗,時政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一定要注意細節問題,善于觀察。比如,透過被采訪者的表情變化來捕捉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想法,及時調整和轉移提問的話題,保證與被訪者做到問答協同。
最后,在新媒體強大的推動下,當今的受眾群體更愿意在各種社交平臺中發表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悟。所以,時政新聞記者應善于利用新媒體,增加和受眾的實時互動,更能增強時政新聞的關注度,提升時政新聞記者的工作效率。[4]
融媒體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充分融合,通過對二者實行“取長補短”的整合,以實現“利益共融、宣傳互融、內容兼容、資源通融”,其更加注重各種媒介和平臺之間的有效融合。所以,在融媒體時代下,時政新聞記者要敢于面對其帶來的挑戰,與時俱進,注重創新,努力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來適應融媒體時代帶來的機遇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