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萍 咸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
自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們對于產品的精雕細琢與精益求精,是一種職業精神,敬業精神。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精神內容之一的工匠精神,對于我國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供給側改革的大力推進,要想樹立產品質量意識,不斷創新,只有培養和弘揚工匠精神,才能夠達到上述目標。縱觀中國過去的歷史,落后就要挨打這樣的深刻的歷史教訓,我們需要牢記,堅持創新精神,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從我國的制造業來看,雖然規模大但是不夠強大,究其原因就是產品沒有創新、質量不夠高端。和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需要發揮我們的工匠精神,才能夠將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好,而大學生則是我們國家建設和發展的中堅力量。高校需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追蹤,才能夠肩負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興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對于長遠的建設來看,高校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在當前的教育中出現了一些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方式,導致不少學生缺乏真正的動手能力。
工匠精神的萌芽階段應該是在教育的階段,但是其生長期確是在企業之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是當前高校思想建設的重要內容,需要學校從上至下高度重視,達成共識。工匠精神是一種對個人的角色追求到了極致,工匠精神不僅僅是工的一個范圍,其實是人的一種精神層面的追求。作為培養國家未來建設者的高校,對于大學生的工匠精神的培養更是重中之重,高校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大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更是要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具有敬業、精益求精等職業態度。高校在進行專業知識講授、職業技能培養的同時還需要強化以工匠精神為核心進行職業素養的培育,讓大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和工匠精神的培育進行有機的結合,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通過教育培養使學生充分明白,只有精細、專注、不斷創新的專業精神才是自身安家立業的基本,只有在高校學習階段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將自身的職業理想與工匠精神相結合,工匠不是純粹的勞動力,更是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讓大學生不僅僅從思想上、情感上認同,更是從價值取向上也認同,才能真正的培養出學生的職業意識。在這個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進行愛崗敬業精神的培養,提升他們的職業追求,進行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更為全面的人格,并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從職業素養的培養來看,需要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從大學的根本任務來看就是培養人才,人才的培養需要知識和精神并舉,既要注重對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又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讓學生一方面具有了較好的知識理論和專業的技能,一方面具有較好的道德、價值觀念,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綜合型人才。當前,高校正大力推進應用型的建設工作,這就需要將培養人才的品德作為首要,全面推進高素質人才的養成。同時要將市場的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導向,將市場需求和用人單位的需要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深化專業、課程建設,強化實踐教學,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才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創作能力,利用校外可以合作的單位,共同培養,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從高校校園文化來看,對于學術的追求就是其靈魂。追求卓越,就是一種將事情做到極致的一種境界,這就是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一種最有效的追逐。從追求完美來看,體現了人的本質屬性,如人的價值、人生存的意義等,要想追求卓越,就離不開創新的精神,這就需要高校的工作中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來,利用校園文化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出當代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如舉辦創新創業比賽等活動,將工匠精神和校園文化建設進行有效的融合,將工匠精神中堅持不懈、無私奉獻的精神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進行有效的融合。同時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讓教師在工作中要保持好自身的心態,戒驕戒躁、腳踏實地的工作,用自己的品格來感染學生,用工匠精神來教育學生、培養學生。同時注重高校的校風學風建設,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構建嚴謹務實的學風,培養出符合當前社會需求的高素質綜合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工作方面來看,首先就要工匠精神來完善自身,將工匠精神作為自己工作的基本要求。牢固樹立工匠理念,將學生作為自己工作的根本,將精細化思維方式引入到工作模式中,不斷提升自己工作的專業水平,不斷了解高校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將個性需求考慮到工作中,真正的做到精細化管理,利用新媒體等平臺,延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拓寬起渠道,提升自身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