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玲
(長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特別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團隊的重要組成力量,青年教師是否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直接影響到其培養的大學生是否能夠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更加復雜,意識形態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較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激烈,能否用馬克思主義占領青年教師的意識形態領域是新時代我國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加強高校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對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信仰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形成和確立。高校青年教師只有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信仰規范個體行為,才能成為“四有好老師”,做好“四個引路人”。
教師的職業特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具有堅定信仰、品德高尚的人群。《論語》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對學生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教師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則,學生才能以教師為榜樣。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要想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根本。在價值多元化時代,只有那些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教師才能科學指導大學生擺脫各種誘惑,有效引導大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是教師的職責和使命,青年教師要擔當好這份職責,履行好這份使命,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校面對青年教師開展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能讓那些從教時間較短、教學經歷不夠豐富的青年教師把握好教育教學方向,在內心深處和思維意識中認同馬克思主義、追求馬克思主義、堅信馬克思主義,自覺地將馬克思主義應用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中。
青年教師是教育事業的希望和未來,只有將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思想和行動的指南,才能在成長成才的道路上與國家需要、民族需要和人民需要相一致;只有自身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才能使培養出來的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通過自我學習、主題培訓、聆聽講座、實踐砥礪,在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水平的過程中,會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更加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從而更加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因此,青年教師在其職業生涯規劃中必須要將自身培養、塑造成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學習者、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必須要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作為一生的學習內容,確保個人成長成才方向正確。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幾代中國人的夢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等來的,不是靠來的,更不是想來的,而是中國人民擼起袖子干出來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實踐出真知。實踐證明,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要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就一定能夠實現這個偉大夢想。高校青年教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擔負著光榮的教育使命,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能夠讓他們在完成教育強國、民族復興的神圣使命中更加篤定、更加自信、更加從容。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只有致力于自己的教育和修養時,他才能實在地培養和教育別人。青年教師只有自己先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更多地培養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打鐵還需自身硬。”高校青年教師只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才能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民族的面貌等各個方面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伴隨著這些變化成長起來的“70后”“80后”“90后”遭受的多元文化沖擊和意識形態滲透比以往更加強烈。而高校對青年教師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重視不夠,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交織使得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面臨諸多困境。
從國內各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現狀來看,絕大多數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對象主要是大學生。很多教育管理者認為,青年教師經過多年學習,“三觀”已經形成,不需要在工作后繼續接受系統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然而,現實情況是很多青年教師面臨角色的突然轉化、繁重的教學科研壓力、思想多元的大學生,顯得無所適從。實際上,青年教師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與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同等重要,他們成長的環境、思想的困惑、受到的誘惑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之處。青年教師的信仰不堅定,很難培養出擁有堅定信仰的大學生。因此,高校應該投入更多精力開展青年教師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
調查顯示,很多高校存在重視教師業務能力提升、忽視教師理想信念教育的情況。對青年教師來說,信仰教育與業務教育發展不平衡帶給他們的影響會在未來的教育教學、人才培養工作中逐漸得到體現。多數高校對青年教師進行職業成長培訓時,主要集中在教學能力、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模式、科研訓練、項目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而對青年教師的職業理想、職業追求、科學信仰、理想信念等方面開展的教育非常少。另外,由于受到職稱評聘指揮棒的影響,很多青年教師熱衷于撰寫論文、申報項目,對教學工作秉持完成任務即可的態度。事實上,對青年教師來說,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才是基本工作,而缺乏必要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難免會使其在職業成長與專業發展上偏離方向。
高校黨委、黨總支、黨支部一直在抓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級黨組織都會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教師思想政治學習活動,但學習效果差強人意。很多情況下,教師的思想政治學習是通過自學文件、自學講話的形式完成的,自學效果很難保證。很多人認為,青年教師是一個成熟的教育群體,具有自學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但各項教學、科研任務及日常工作襲來之時,他們的自律意識和自覺學習意識隨即被擊毀。因此,通過自學往往不能很好地收獲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實效。
缺乏對青年教師開展的系統規范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當前高校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政治素養、理論素養和能力素養的多維度提升,加強對青年教師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力度,能夠有效緩解青年教師政治素養提升的燃眉之急。
當前正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激發他們的奮斗熱情,是每一個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的責任與擔當。
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要充分發揮學校黨委、學院黨總支的主體功能。從學校層面來看,學校黨委要建立健全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文件制度,將青年教師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列入黨委常委會議事日程,責令相關部門通過問卷調查、隨機走訪等形式了解學校青年教師意識形態的變化趨勢,從整體上把握好青年教師的信仰狀況。從學院層面來看,學院黨總支要積極開展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學習活動,通過紅色報告、學馬沙龍、思想匯報等形式定期組織本單位青年教師開展學習,加大外部作用力對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影響。
教育的核心是對人格心靈的“喚醒”,真正的教育是“喚醒”心靈深處對教育的自覺。“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傳輸多少理論,而在于喚醒青年教師學習的自主意識,增進其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情感和價值認同,并自覺踐行”。只有接納,才會產生興趣;擁有興趣,才會真學真信;只有真學真信,才會內化為行動力量,做到真懂真用。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魅力在于一旦擁有它,就會產生無窮的實踐動力。因此,高校需要充分運用多功能電子屏、宣傳海報欄、微信公眾平臺、校園網頁等宣傳教育媒介,讓馬克思主義教育如無聲細雨般浸潤青年教師的心田,使馬克思主義信仰內化為青年教師的自主選擇。
明確教育對象,方能收獲最佳效果。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要結合一線青年教師的學科背景進行分類分層教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相關的青年教師是高校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體力量,對這些青年教師要注重從理論層面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只有理論扎實,才能在教育實踐中更好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做到教育學生與自我教育有機結合。對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青年教師,則要著重從實踐層面對他們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使其了解馬克思主義在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清楚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只有堅持發揮引導和組織功能,注重發揮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客體功能,全方位、多維度地開展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通過精彩紛呈的教育形式將教育內容實現自外而內的轉化,才能達到最佳教育效果。
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擔負著培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的光榮使命。有信仰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信仰的學生。高校青年教師只有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才能保障人才培養的方向,保障高等教育的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助力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