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義,方晨晨
(1.新疆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2.北京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北京 100875)
隨著國內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人們面前呈現出一個豐富的多元化和多極化格局的世界。主體間性理論日漸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現實的學科核心素養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往往把學科(知識)當成核心素養研究的主體,而把人(學生)錯當成核心素養研究的客體,因而導致教育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關系在現有的核心素養研究中產生異化,從而使目前的核心素養教育研究產生矛盾,陷入核心素養研究主體不明晰甚至錯位的困境。因此,發現并發掘出核心素養研究的主體及其文化特征,基于主體間性理論開展核心素養的相關研究成為解決核心素養主題研究主體異化的迫切需要。
主體間性是人與人之間在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內在屬性,主體間性是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理論在其發展和發生轉向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形成的,蘊含了豐富的主體間性特征。[1]主體間性的豐富內涵表現為以下特征:其一,共在性。主體間性的生發不單是建立在主客體二元分立的基礎上的對主體的客觀認識和對客體的確認甚至征服,而是主體與主體之間在共同的社會場域內的共生與共在,是(自我)主體與(對象)主體間的交流與對話。其二,融合性。主體間性通過對各主體對象的經驗的“生成”“移情”的共享,進一步強調主體對象相互之間的溝通與理解,從而達成主體與主體之間經驗的獲取、共識的達成與視界的融合。其三,開放性。主體間性理論強調把“人”這個主體從紛擾的現實中救贖出來,也就是把主體中的“他者”從“它”的位置上救贖出來。人應該全面自由和完整的發展,而非“異化人”。同時,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應該和諧、健康和穩定,而非工具性和功利性的占有關系。其四,包容性。主體間性是一種處理主體與主體之間關系的方法。主體間性關系倡導對待他人要相互包容與尊重,通過主體間的相互傾訴和對話,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充分理解和包容他人,并且敞開自己的心靈世界,讓他人理解并悅納自己。其五,反思性。通過與主體間的“生活世界”不斷的交往,最終達成主體間的一致和共識。通過不斷反思當代社會存在的各種經濟、文化、政治危機,規避主體性賦予我們的工具性行為的危害,倡導主體間進行平等的交流與交往,消解由主體間交往帶來的各種矛盾,共建一個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統一的物質和精神世界,從而為我們提供共同遵守的社會倫理道德規范。[2]
核心素養是指滿足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在核心素養的研究中提到學科核心素養。從主客體二元關系的角度看,核心素養的主體應該是人,而學科核心素養的主體是學科。但是,以學科為主體來講,核心素養是與核心素養的內涵相背離的,學科不能很好地體現出核心素養內涵中的“人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核心素養框架下,學科(知識)既是工具,也是工具的途徑,但不是教育目的本身。這個問題顯示出對核心素養的主體沒有一個明晰化的確認,把學科知識和學生對象當成工具,產生物化,造成學科知識和學生對象物化與工具理性的泛化和膨脹。其產生的最終原因在于主體間性是基于主體性哲學理論建立并發展起來的,而由于主體間性哲學仍然處在不斷發展和完善過程中,自身不可規避地存在一些理論缺陷,從而導致對主體間性認識存在一些問題。以往的主體間性理論研究主要聚集在以主客體二元關系為基礎結構的物質生產活動方面,而以主體間性為基礎結構關系的主體間的交往關系的建立和交往活動的開展則被相對忽視和摒棄。這種理論研究導向不利于主體間建立自由平等的人際關系。
主體間性理論更加關注人在精神層面的交往需求以及人在生存過程中追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3]核心素養研究旨在提升教育對象——人的精神生活質量,其實質是要達到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內在與外在的和諧統一,從而塑造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主體間性強調人的主體性,核心素養是對教育培養什么樣人和如何培養人這一教育本質追問的回應,共同指向教育的目標和教育對象應該是人。
核心素養研究的過程也是一個教育過程。主體間性為核心素養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基本取向。基于主體間性的核心素養研究是未來核心素養研究的價值追求和發展路向,對核心素養的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價值。
從主體性向主體間性的轉向過程視角來看,主體間性這一概念一直處于不斷生成和發展的過程之中。主體間性的意義在于它突破和超越了傳統主體性的局限,為核心素養的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理論和視野。因此,核心素養也具有了主體間性視域下的文化特征。
主體間性是一種“主客體”,反映了人與人之間平等關系前提下主觀主體之間的社會良好和緊密互動。平等是人類永恒的追求[4],是相對于人而不是物體的客觀存在。基于主體間性的核心素養研究是對當下教育研究的深入探索,同時基于主體間性的核心素養研究也蘊含了人與人平等這一鮮明的時代特征。核心素養研究當中的社會參與表現出崇尚自由平等、彰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重要特征,這種平等是現代人類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基本特征和主體之間平等的最基本保障。基于主體間性的核心素養所倡導的這種文化是對人的尊嚴的尊重和關懷,與家庭背景、認知水平、道德境界、情感世界等無關。
主體間性是通過主體之間的互動來實現的。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互動和融合,其中蘊含的互動要通過人與人的溝通來解決。核心素養研究中關涉的主體是學生,基于主體間性的核心素養的生發倡導教育實踐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通過主體間的有效互動達成教學的有效開展。[5]核心素養的研究對象是師生,是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主要通過對話的形式來實現和開展。主體間性的教學或教學之間的關系也通過對話反映出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關系不是主體和客體、主體與存在者之間的關系,而是主體在平等、伴隨和共存的基礎上的關系。
從主體的角度確定核心素養的主觀地位、建立平等關系、保持互動關系,為核心素養研究的創新提供了可能。學科教育視野中主客體的雙重取向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主體間的角度來看,核心素養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互相傾聽、分享想法、反思思想、優化行動,然后產生和創造知識和能力。核心素養研究的開展需要融入創新這個元素,需要主體之間的真誠溝通,并需要混合發散和批判性思維。
融合性強調了主體之間的共存和統一,這是核心素養回應教育本質目標的體現。第一是個人的內在整合。人是個性與社會的統一,社會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產物。個人只能在“共生”中獲得存在的資格。第二是主題之間的整合。[6]生命是共存的,這就是生命的本質。從教學的社會屬性出發,核心素養在控制與服從、對抗與談判、競爭與合作之間存在著矛盾的關系。在理想的教學實踐中,沖突與融合的和諧共存不僅是理想的教學實踐,也是創新的動力。充滿活力的教學“需要學生挑戰才能在互動過程中發揮作用”。第三是實施過程中的整合。從學科的角度來看,核心素養是教育過程中師生之間相互溝通和相互促進的過程,也是達成共識的過程。基于主體間性的核心素養的教育實踐過程重點放在生生、師生之間有效的溝通與合作上,強調教育過程中對話、實驗、思想與觀點的碰撞以及教育實施過程中靈魂與靈魂的融合,加快學科素養中不同科目之間知識的融合,從而使課堂煥發活力。第四是目標的整合。“共識”是核心讀寫能力完成的標志。這種融合的最高境界是主體、靈魂和靈魂之間的精神整合以及學習社區的共同進步。
未來核心素養的研究是對原有的主體性思想的揚棄,為解決核心素養主體間的關系提供了指導方法和理論依據,具有科學價值向度和社會價值向度,具體體現在:
核心素養研究的價值指向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的、嚴密的、正確的價值觀。首先,從價值論維度來看,基于主體間性的核心素養理論滲透的價值觀是關于人如何為人或人如何表現為人的價值判斷,包括這一觀念形成的外延和規范。[7]它強調基于主體間性的核心素養的培育不只由一個人的信念來建立,還應有由這一信念和決定所生發的精神品格及其背后蘊含的現實力量來建立。
其次,在日益復雜的價值觀和社會實踐中,基于主體間性的核心素養的培育可以引導學生作出理性、合法和正當的價值選擇和判斷。主體間性理論始終倡導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關系應該建立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也提出教育研究要回歸教育對象本身,而基于主體間性的核心素養研究發展進路呈現出人本主義的理性回歸,使交往主體建立起平等和新型的交往模式,為核心素養的研究與實踐開辟一條新的思路,并體現核心素養研究對教育教學指導的實踐意義,從而更好地培養人的精神品格和價值觀念。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思維方式可以被看作是人類認知和認知操作模式的總和。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思維方式是個人思維水平(深度)、結構(類型)、方向(意識形態)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是一個人認知素質的核心。[8]美國教育家克勞威爾指出:“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不是資源,不是責任,而是發現新思維。”[9]
基于主體間性的核心素養研究吸收和借鑒了哲學的思維方式,引發了人們對核心素養既有研究的哲學思考。一方面,基于主體間性的核心素養研究關注到了以往核心素養研究中出現的缺乏上位的哲學層面的思考和哲學理論的有效支撐,關注到未來核心素養的研究應在哲學理論的引導和關懷下找到答案,因為哲學是有關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一門學科,只有在哲學研究范式下開展核心素養研究,才能為核心素養提供最一般、最直接、最深入的視界和方法論的指導。另一方面,基于哲學層面開展的核心素養研究解決了以往核心素養研究中存在的主體之間不明晰化狀況,因此有必要將核心素養的相關哲學研究從主體性哲學發展到主體間性哲學,主體間性哲學是主體性哲學的完善和發展。基于主體間性哲學的核心素養研究突破了傳統核心素養研究的局限,解決了在教育這個場域內存在已久的核心素養研究主體不明晰、不確定的問題,為核心素養研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并指明了方向。
衡量一個人是否是“受過教育的人”的基本標準不是知識,而是美德。基于主體間性的核心素養研究強調了人的主體性,重視核心素養在育人過程中起到的品格塑造的作用。借鑒主體間性哲學研究的理論,緊密結合我國核心素養研究的既有實踐和經驗,確立核心素養研究的主體,探討核心素養研究中的主體間關系,重視教育實踐中對教育對象——人的能力和品格的培養,既是時代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核心素養研究中實現主體間性轉向、取得理想研究效果的內在需要。
構建基于主體間性的核心素養理論下的交往關系機制是未來核心素養研究的應然指向和發展進路。要建立起這種交往機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對教育研究關涉的主體對象的人文關懷,認識到研究中所關涉的教育對象——人的存在問題,而不僅僅是人的生存問題。從存在論的視角看,這種人文關懷關注到人的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也對人的價值、尊嚴和人格進行了充分的肯定,體現了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終極關懷。在核心素養研究領域,注重人文關懷就是要把人看成獨立的有著豐富情感體驗的主體,在物質和精神交往中關注人的身心發展過程。核心素養的研究要轉變傳統的功利性、絕對性的觀念,調整固化的教育標準,做到以學生為本,幫助其建立主體意識。
簡而言之,核心素養的研究更加關注教育的對象,更加關注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因此,要真正提升核心素養研究的指導性和實效性,必須突破傳統的實體思維而轉向關系思維,在主體間性哲學理論的視域下進行探索。核心素養研究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對主體間性理論的指導和規范。在新的哲學視角指導下對核心素養的主體間關系進行重構,才能實現核心素養研究中主體之間關系的和諧與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