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杰
(長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要求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高校教師必須樹立為學生服務的理念,努力培育服務精神。
新時代高校教師服務精神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生成的,必須首先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給高校教師帶來的發展機遇,進而剖析新時代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的內涵。
解讀新時代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的內涵,首先要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個大背景,體會新時代對高校教師素質產生的重大影響,進而準確定義新時代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為培育高校教師服務精神打下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實現這個偉大夢想要靠所有中國人的共同努力。每一個中國人必須深刻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并落實到具體的工作、學習中去。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高校和高校教師都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要樹立為學生發展服務的觀念,根據社會發展謀求自身的發展。高校教師作為大學生的領路人,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不斷提升自身素質,適應教育規律的內在要求,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服務精神是指為某種事業、集體、他人工作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狀態。”[1]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的內涵主要體現為公共意識、合作意識、平等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高校教師擁有服務精神,意味著要自覺遵守公共領域內準則、規范,擁有用自己所學為學生服務的理念和行動自覺,以學生為本,多與學生交流,樹立教師權威,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承擔起教書育人的重要責任。
展現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的五種意識所包含的內容不同,各有特色,關系密切,互相融合,缺一不可。
第一,公共意識。公共意識是展現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的最基本內容,主要體現為高校教師能夠擁有一種整體意識或整體觀念,包括公共規范意識、公共利益意識、公共環境意識、公共參與意識等內容。高校教師只有帶頭遵守紀律,才能樹立威信,讓學生信服。
第二,合作意識。“合作意識是指個體對共同行動及其行為規則的認知與情感,是合作行為產生的一個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礎。”[2]擁有合作意識對高校教師處理好與學生、同事的關系至關重要,善于合作的高校教師能真正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做到快樂工作、生活,并將這種正能量傳遞給學生和同事。
第三,平等意識。平等意識體現為一種工作方法和工作態度,要求教師處理好和學生的關系,公平對待每個學生。高校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接觸到的學生數量較多,能否做到公平對待每個學生是衡量高校教師是否擁有服務精神的重要指標。
第四,責任意識。責任意識主要是指了解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并自覺、認真地履行責任,最終把責任轉化到行動中。責任是一種使命、一種能力,如果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就要承擔相應的后果。高校教師如果不擁有責任意識,就無法承擔起教書育人的重任。高校教師要認真做好教學和科研工作,認真履行對學生的責任,并把責任理念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認識到負責任光榮、不負責任可恥,從而形成一種人人負責的氛圍。
第五,奉獻意識。奉獻意識是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培育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的難點所在。如果擁有奉獻意識,也就擁有了公共意識、合作意識、平等意識和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和責任意識關系最為密切,兩者相輔相成。奉獻是一種態度、一種行動和一種信念。高校教師擁有奉獻意識,體現在對教師事業的不求回報的愛和全身心的付出,努力做好每一項工作,認真善待每一個學生,履行教師的光榮職責。
新時代高校教師服務精神呈現出諸多特征,主要包括時代性、普遍性、差異性、長效性和隱蔽性等。這些特征互相貫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高校教師服務精神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生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新要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賦予高校教師服務精神日益豐富的時代內容,要求高校教師必須了解時代發展特征,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新時代的重要特征,了解進入新時代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目標前進。教師只有深刻理解、領會新時代的內涵,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才能成為學生的領路人。
服務就是履行職責,責任帶有強制性,是必須承當的事情。高校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如果沒有奉獻精神,就做不好這樣的工作。因此,服務精神對高校教師而言是必須擁有的,而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高校教師擁有服務精神的數量呈現出橄欖球狀分布,擁有強烈服務精神的高校教師和非常缺乏服務精神的高校教師數量分布在兩極,而盤踞在橄欖球中間的高校教師占大多數。可見,新時代高校教師服務精神培育工作要在所有高校教師中展開,培育工作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
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體現在高校教師服務精神存在人員分布方面的差異,只有少數高校教師擁有強烈的服務精神,這部分人成為優秀教師甚至是時代先鋒;另一方面體現在高校教師服務精神內涵與其它職業服務精神內涵存在的較大差異,因此差異性又可稱為特殊性。新時代公務員服務精神的內涵也包含公共意識、合作意識、平等意識、責任意識和奉獻意識,其中公共意識強調公務員要利用手中的權力為人民服務,合作意識強調公務員與群眾路線的關系問題,平等意識主要從依法行政視角進行探索,責任意識強調公務員對民族、對人民、對黨的責任。而展現新時代高校教師服務精神內涵的意識針對性非常強,其公共意識并不涉及權力問題,其它意識的具體內容都只針對大學生。
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的長效性一方面是指教師為學生服務的堅定性,另一方面指高校教師服務精神會對學生、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擁有服務精神的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和幫助會影響學生的一生,而缺乏服務精神的教師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也不易消除。
高校教師服務精神有著潤物細無聲的品性,往往不易被人察覺。教師對學生的愛體現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絕大多數為教育事業奉獻終生的教師都默默無聞,他們的事跡除了自己教過的學生可能記得之外,并不會被太多人知曉。
大多數高校教師能夠做到努力工作、盡職盡責,但也有一些高校教師未能達到時代發展對高校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工作熱情不高,與學生缺乏交流,難以保證良好的教學質量,影響學校的長遠發展。高校教師缺乏服務精神主要是指不了解服務精神的基本理論,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處理不好與學生的關系,更無法做到無私奉獻。為此,必須努力探尋培育新時代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的路徑。
學習是培育新時代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的重要路徑之一。高校教師只有認真、刻苦地學習,不斷汲取知識的力量,才能完成教師光榮的使命,最終實現強國強民的目標。知識經濟時代對教師提出了終身學習和全面學習的要求,要求高校教師學習、掌握包括服務精神在內的多種知識。目前,有關服務精神的相關理論知識不多。高校教師在提升服務精神的學習過程中,要善于總結、發現與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相關的知識,不斷發現新的知識點,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學習服務精神相關理論時,可以結合一些案例,如向榜樣教師學習。向榜樣教師學習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教師服務精神。黃大年生前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其先進事跡感人肺腑。他一生用科技報國,以祖國富強和民族振興為己任,為中國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2017年他因病去逝,被教育部追授為“全國優秀教師”。鄭德榮同志生前是東北師范大學原副校長、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2018年因病去世,一生堅守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學高德馨、以身垂范,從不為自己謀取特殊照顧,贏得廣大師生和學界尊敬。鐘揚生前是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7年在赴內蒙古為民族干部授課途中遭遇車禍去世,他對事業無比熱愛,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在青藏高原跋涉數十萬公里收集植物種子,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學生。[3]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統一。高校教師要把服務精神的相關理論充分運用于教學和科研的實踐中去,切實履行好教師的職責。高校教師向榜樣學習,就要把榜樣力量融入到日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及時發現自己在服務精神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尋找解決對策。每一位高校教師所學專業、所在學校環境、學校的學生情況都不一樣,但為學生服務的內容沒有差別。黃大年、鄭德榮和鐘揚所學專業各不相同,但為學生、為學校、為國家服務奉獻的精神完全一致,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教育事業付出了一生,培養了大批優秀學生。
總之,培育新時代高校教師服務精神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首要的任務是加強對高校教師服務精神基礎理論的研究。高校各級領導和全體教師要充分認識培育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實踐中不斷探尋培育高校教師服務精神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