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博,王 江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1]。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下稱《規劃》),明確部署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第一個五年的工作,明確提出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目的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近年來各地方黨委、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落實國家關于義務教育“重中之重”的工作要求,但農村中小學生控輟保學工作依然刻不容緩。本文對吉林省C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對輟學原因及對策進行探討。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振興是必要保障。人才的培養必須依靠教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對鄉村來說,教育既承載著傳播知識、塑造文明鄉風的功能,又為鄉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在鄉村振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正因為此,黨和政府把包括公共教育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2]。
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要努力辦好農村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特殊教育、網絡教育及高中階段的各類、各級教育。農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和建設者。服務鄉村的教育就是為了培養更多的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教育部提出,優先發展兒童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讓貧困地區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通過發展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而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新時代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
吉林省委、省政府和省內各地方黨委、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落實國家關于義務教育“重中之重”的工作要求。2017年全省60個縣市區全部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驗收,義務教育已從“基本均衡”逐步邁向“優質均衡”。但在我省個別地區,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的農村學生、留守兒童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輟學問題。為此,吉林省教育主管部門出臺控輟保學等相關文件,有效保證適齡兒童完成有質量的義務教育。在實際調查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的留守問題、學習困難問題以及學校的辦學質量等相關問題依然誘發輟學。
2.1.1 留守兒童問題引發輟學
吉林省C縣土地鹽堿化比較嚴重。農民基本上靠種植業為生,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低下,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問題較為突出。留守兒童大都與祖輩監護人一起生活,課后學業無法得到輔導,學習成績不佳,從而厭學,甚至輟學。調查發現,無論父母親雙雙外出打工還是單方外出打工,都會導致兒童缺少監管,增加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的風險,母親外出打工導致的兒童輟學風險略高于父親單方外出打工的兒童。由此可見,學齡兒童對母親的依賴高于對父親的依賴,母親更加敏感于孩子的性格塑成與心理健康。
2.1.2 撤點并校誘發輟學
自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來,我國啟動了大規模的撤點并校的改革,因地制宜地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將農村一些規模小、學生少、教學質量低的學校撤銷,統一合并成鄉鎮學校或中心學校[3]。撤點并校改革對農村教育質量長遠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的公平與效率,但短期內也有其弊端。在調查中發現,C縣的農村孩子大都步行上學,居住地與學校的距離步行大約40分鐘左右,C縣風沙較大,村路多為土路,如遇到陰雨天氣,道路泥濘不堪,孩子上學的艱辛可想而知。一旦結伴而行的同學出現輟學,其他孩子輟學的風險就會提高。另外,一部分學生選擇小學一年級開始在學校住宿,由于他們上學前大都沒有上過幼兒園,所以普遍膽怯、害羞,不愛表達,不愿與人交流,寄宿后又缺少家庭氣氛滋養,缺少和家人的情感及語言交流。學校還存在生活教師的配備不到位、生活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不深入的情況,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得不到有效的疏導,容易引發性格上不可逆的缺陷,從而出現厭學,誘發輟學。
2.1.3 辦學薄弱造成輟學
國家已經下大力氣投入大量資金啟動相關工程,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但是,當前農村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與城鎮的學校還有較大差距,部分學校校舍老化,年久失修,教學配套的實驗耗材配備不到位。撤點并校造成學校超大規模或大班額的問題較為突出。大班額嚴重影響學生的發展,教師很難照顧到每一名學生的個性特點,只能按照單一方式教學,容易忽視對成績不佳學生的關注。另外,當前農村學校師資力量有所改善,但還略顯薄弱,部分優秀教師因待遇、工作環境、職稱評聘等原因調轉或借調至城鎮學校,導致農村教師學科布局失衡。
2.2.1 學困誘發輟學
當前義務教育階段依然存在以成績為中心的教育導向,學習成績不好、調皮的學生容易被“邊緣化”,得不到教師的有效關注,考試成績長期排名靠后,學生的自尊心就容易受挫,因此產生自卑感,無法積極應對挫折,對學習失去信心,漸漸放棄學業。初中的學生處于青春期,容易逆反,常常與家長和師長對抗。另外,“差生”容易相互影響[4]。
2.2.2 讀書無用論引發輟學
扶貧扶志更要扶智,人才引領和智力支撐是鄉村振興的基石[5]。但是,當前在偏遠農村部分家庭依然存在“讀書無用論”的思想,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家庭,孩子輟學的風險越高,父母外出打工雖然辛苦,但短期內就可以讓生活質量有所改善,他們認為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不如盡早打工賺錢謀生[6],即便孩子如愿考上大學,畢業后就業依然是難題。在調查中發現,C縣某村部分在大學就讀的學生急迫希望大學(專科)畢業后抓緊就業賺錢,沒有升本或者考研究生繼續求學的想法。我們認為,不論是家長還是求學的孩子,對學校的教育期待都有所降低。
省、市、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包括村(居)民委員會、學校都要不折不扣地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義務教育控輟保學的相關要求,制定相關制度文件,各司其責,建立責任體系、問責機制,將職責嚴格落實到位。例如,嚴格撤點并校的程序,嚴格履行撤并方案的制定、論證、公示、報批等程序,著力解決撤點并校后的大班制等問題;從長遠來看,要逐步推進戶籍、財稅改革,解決好外出打工父母的子女進入公立學校就讀的問題,有效降低輟學比率。
中國學齡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分析數據顯示,我國學齡兒童心理異常發生率達15.6%,主要表現為焦慮、孤獨、沖動、自責、敏感、易怒、厭學。在調研中我們發現,這些表現常見于留守、單親家庭、寄宿制、輟學復學的學齡兒童。當前,家庭、學校和兒童對心理健康都缺乏必要的科學認識,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得不到有效的關愛、疏導和治療,還容易被歧視,所以容易引發嚴重的心理疾病。所以學校必須配備一定比例的、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或者駐校社工、志愿者等,尤其是在農村學校應該設立“關愛兒童之家”,特別關注那些特殊群體的孩子。學校也應該讓家長走進課堂,讓他們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讓孩子內心充滿愛和幸福感,逐漸摒棄“學習成績好便是一切”的思想。另外,學校也應該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注意加強教育藝術,關心愛護每一名學生,不挖苦、不諷刺、不歧視、不使用冷暴力,不讓任何一名學生“掉隊”。
不斷改善學校的硬件建設,不斷改善教學樓、宿舍、食堂、浴室、廁所等學習、生活必需設施,保障學生的生活條件,解決農村學生上學交通不便的問題。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待遇,讓教師進得來、留得住、干得好。加強小學的全科教師和初中一專多能教師的培養和選拔。加強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將最好的網絡課程送到農村的每一間教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