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嵐,殷淑娥
(蘭州財經大學隴橋學院,甘肅 蘭州 730101)
在電子商務良好發展背景下,涉農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尤為突出。農村地區的電子商務大都依附于當地的優勢產業及原有產業,有效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與我國“三農”政策的實施及鄉村振興戰略關系密切。當前,我國扶貧工作呈現出全新的發展態勢,政府部門需要進行扶貧工作的改革創新,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的作用,帶領貧困地區走向致富之路。
信息扶貧主要是指將信息時代良好發展的電子商務應用于扶貧工作中,以此提升扶貧工作的成效。在信息扶貧良好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電子商務逐漸與就業問題、民生問題以及新型城鎮化發展問題相關聯,使電子商務在帶動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目前我國以電子商務為依托開展的扶貧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1)直接到戶。政府部門利用教育培訓、政策支持以及市場對接等模式,引導貧困戶利用電子商務交易進行產品銷售,提升貧困戶的收入,從而實現脫貧減貧的目標。常見的形式為政府部門幫助貧困戶開辦網店,進行農產品或者其他類型商品的售賣。(2)產業鏈發展。以貧困地區的電子商務龍頭企業為基礎,構建完善的產業鏈,將貧困戶納入產業鏈中,為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貧困戶的經濟收入。(3)分享溢出效應。在貧困地區進行規?;娮由虅战ㄔO,使其形成市場生態,使沒有參與到電子商務產業鏈的貧困戶也能夠分享到電子商務的發展成果,引導其減貧脫貧[1]。
在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的良好發展為扶貧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手段,有效提升了扶貧工作成效,使互聯網時代扶貧工作呈現出全新的特點。
2.1.1 信息化
與傳統扶貧工作相比,互聯網時代的扶貧工作具有顯著的信息化特點。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互聯網的普及,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創新了扶貧工作方式,使農業產業結構及市場格局出現了較大變化。各地區政府部門應認識到信息扶貧工作的重要作用,積極開展信息化建設,為信息扶貧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1.2 自上而下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遞速度相對較快,很多具有創業精神的農民通過互聯網實現脫貧減貧目標。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沙集鎮東風村,在其中三名村民的帶領下通過信息扶貧方式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互聯網時代,我國扶貧工作呈現出顯著的自下而上特點。農民可以利用自身力量開展電子商務創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
2.1.3 發展階段
在我國扶貧工作中,電子商務的應用仍舊處于發展階段,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信息扶貧在2018年才被納入主流的扶貧理論中。就目前狀況而言,貧困地區的增收狀況是農民分析信息化的關鍵。基于電子商務的發展特征,政府部門在進行農民信息化建設時需要提高對電子商務的重視,認識到電子商務在農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強互聯網在農村地區的覆蓋,進一步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為貧困地區電子商務扶貧工作的開展提供硬件支持,切實提升電子商務扶貧的成效[2]。
2.2.1 為農民提供對接市場的機會
在互聯網時代,農民可以通過互聯網的信息傳遞作用,打破當地市場的局限,減少市場交易的流通環節,以此提升農民的交易收入,實現脫貧減貧的目標。
2.2.2 提升貧困戶的生活質量
我國中西部貧困縣大都處于偏遠山區,與城市的距離相對較遠,產品交易難度較大。通過電子商務的應用,貧困縣農民可以利用網店銷售農產品,利用銷售收入網購所需的生活用品,在增加收入的同時改善生活質量。促進貧困地區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有助于我國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
2.2.3 建設電子商務產業鏈
在貧困地區中,政府部門可以通過電子商務產業鏈的建設,實現產品的生產、包裝、運輸一體化發展,解決農村地區存在的信息不通暢、生產水平低下、農產品難以商品化的問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增加了農民對市場的認識與了解,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發展,為農民提供了增收渠道。
作為信息扶貧的主要內容,電子商務扶貧工作在我國扶貧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保障電子商務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政府部門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大量實踐研究表明,貧困地區在進行產業開發建設時,很容易受到當地市場的限制,相關工作難以開展,使得貧困戶致富道路狹窄,難以實現脫貧的目標。根據互聯網時代扶貧工作的特點可知,電子商務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加強扶貧工作的成效,幫助我國貧困戶走上致富之路。具體而言,電子商務可以為扶貧開發工作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為貧困戶提供更為多元的致富手段。
為了充分發揮電子商務扶貧的上述作用,政府部門需要提高對市場導向的重視。相關數據統計表明,我國網絡零售中近60%的商品都是可替代性線下交易,只有40%的商品是消費者的全新需求。對于貧困地區來說,這一比例正好相反,即網絡零售中40%的商品屬于線下交易的替代品,而60%的商品是貧困地區消費者的新增需求。由此可以看出,貧困程度越高的地區,線下商業基礎設施發展狀況越差,電子商務在扶貧工作方面的作用就越顯著,線上市場對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突出的導向作用。因此,貧困地區的政府部門需要結合當地的發展現狀,明確電子商務的市場導向,有針對性地開展電子商務扶貧工作。如睢寧縣沙集鎮村民利用電子商務中存在的商機進行木制家具及多肉植物的網絡銷售,通過農村電商的發展實現了鄉村振興,充分發揮出信息扶貧的重要作用[3]。
為了保障電子商務拓寬貧困地區市場作用的發揮,政府部門需要提高對電子商務市場導向的重視。與此同時,電子商務的開展還會受到當地資源的限制。因此,貧困地區的政府部門應深化電子商務資源整合,在充分應用當地資源的同時整合線上的海量資源,提升本地區電子商務的生產能力及供貨能力,利用電子商務形成產業集群,帶動當地的產業發展及經濟發展。以沙集鎮的木材產業為例,東風村村民孫寒在2006年注冊了當地第一家淘寶店,進行小商品售賣。2007年,孫寒與陳雷、夏凱進行合作,利用網店進行木制組裝家具的銷售,當年的投資額不到20萬元,銷售額高達170萬元。在此帶動下,東風村其他村民也開始接觸互聯網,開展電商創業。截至2017年,沙集鎮的農業總產值超過全縣平均水平的50%,實現了電子商務致富。
在進行電子商務資源整合的過程中,政府部門要提高對人才資源的重視,利用跨地域資源整合的優勢,為貧困地區的脫貧工作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妥善解決貧困地區電子商務扶貧工作開展的問題。比如,貧困地區可以利用電子商務的信息傳遞高效特征,在異地設立生產基地、客服中心以及研發中心,開展遠程電子商務營銷,將基地、研發中心與本地的供應系統及生產系統進行連接,促進貧困地區的電子商務可持續發展。
另外,政府部門在電子商務扶貧的基礎上,應加強產業扶貧開發,整合當地特色資源,開發相應的產業園區,帶動更多貧困戶參與電子商務。比如,我國河北太行山地區建設的干鮮果品產業園區、燕山地區建設的食用菌產業園區、黑龍港地區建設的蔬菜產業園區等,政府部門充分發揮了電子商務的引導作用,促進當地新型產業的發展,為貧困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空間,從而實現了電子商務扶貧的目標[4]。
電子商務和信息扶貧為我國貧困地區提供了發展機遇,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為貧困戶致富提供了多元化途徑。政府部門應創設良好的電子商務扶貧環境,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在扶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3.1 加強政策扶持
相關部門要將電子商務扶貧納入扶貧相關政策法規中,制定完善的信息扶貧政策,協調市場與政府部門間的關系,在市場條件下促進電子商務的跨界合作及機制創新,提升電子商務扶貧工作效果。
3.3.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明確指出,基層政府部門應加強并完善貧困地區扶貧工作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普及信息服務,加強重點縣的“村村通”工程,推動農村地區的三網融合及郵政網建設工作。在此基礎上,基層政府部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發展狀況,構建帶有特色的電子商務平臺,實現當地優勢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以此構建電子商務園區,擴大電子商務扶貧工作的影響力,引導更多的貧苦戶通過電子商務致富。
3.3.3 加強人才培養
政府部門應有效整合人才資源,保障電子商務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在進行電子商務發展環境創設過程中,要加強人才培養,構建貧困地區扶貧工作人員的培訓平臺,吸引農村青年或者退伍軍人等參與農村創業。與電商平臺合作,共同開展電商應用人才的培訓活動,如阿里巴巴開展的“萬名電商培養計劃”等。還可以利用農村地區的熟人社會特征,樹立電子商務脫貧先行者,通過先行者的成功事例帶動其他貧困戶參與到電子商務脫貧中,提高電子商務扶貧工作成效。
在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扶貧工作的開展應與金融扶貧相配合,實現金融扶貧及電子商務扶貧的創新,切實提升扶貧工作的成效。具體而言,電子商務金融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發揮傳統融資方式和社會資本的作用。就傳統融資方式而言,政府部門應優化金融服務環境,研發金融信貸產品,促進線下傳統金融機構和電子商務平臺的深度合作,利用金融機構的資金優勢與電子商務平臺的信息優勢,充分發揮電子商務金融扶貧的作用,為貧困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從社會資本角度而言,政府部門要加大電子商務發展中社會資本的引進力度,通過社會幫扶或者公益支持等方式,獲取更多的貧困地區電子商務基金,為發展電子商務資金嚴重缺乏的貧困地區提供資金支持;與蘇寧、京東及阿里巴巴等企業進行合作,簡化貧困地區居民開辦網店的流程,解決貧困地區電子商務扶貧工作中存在的“貸款難”以及“擔保難”問題,促進電子商務金融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5]。
電子商務在扶貧工作中有顯著優勢,應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政府部門根據當地的實際狀況,結合電子商務市場導向,加強電子商務應用人才的培養,社會資本投入和傳統融資方式配合,為電子商務扶貧工作的開展提供可靠的人力支持與財力支持,切實發揮出電子商務在扶貧工作中的優勢,帶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