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律 大連藝術學院
歷時300 多年的傳統教學模式是在工業化背景下產生的,其教學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以滿足工業時代批量人才培養的需要。“一刀切”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21 世紀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追求的是個性化發展,創新型思維培養。[1]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在2018年教育新春系列發布會上表示:“高等教育有三個遵循的基本原則,有三個主要特點。三個基本遵循的原則里面,一是突出學生中心,在國際上這是大家認可度最高的,Students’center。二是突出產出導向,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結果為中心,在國際上也有個詞叫OBE,也就是Outcomes-based Education,也就是說,我們不是僅僅在宏觀上以學生為中心,更多以學生最后學到了什么、學會了什么、學好了什么作為中心。三是突出持續改進,在國際上叫CQI,即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即我們的人才培養不僅要培養所謂的結果,還要建立一種不斷改進的機制。”
在移動互聯的大時代背景下,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結果為中心的OBE 模式為指導,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互動教學的實踐方式和改革路徑,應運而生。筆者結合自身講授的兩門專業必修課:《傳播學概論》《動畫概論》和一門校級公共選修課《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中國香港電影為例》,來對互動教學的具體操作過程進行分析和探討。
更新教學傳播理念,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思維模式,通過“富媒體”的方式進行知識傳授。前期大量收集與課程相關的資料: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內容,教師自身對書中的重點知識點進行講解并錄制視頻,同時將網絡上優秀的學習資源一并上傳到網絡課程建設平臺。對每個章節的重點內容設置任務點,包括視頻、文字閱讀、討論、作業、測驗等形式,保證對每個重點知識點的強調,也可以通過學生對任務點的完成情況來檢測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筆者在對《傳播學概論》進行課程建設時,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來呈現課程框架,自身也積極嘗試錄制視頻,講解本課程中的重難點,同時上傳中國傳媒大學胡正榮教授對于課程的相關講解視頻,以及國外《10 分鐘讓你了解傳播學》的相關視頻內容,擴大知識面的同時,豐富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
教師網絡課程建設完畢后,嘗試將平臺上的課程內容設置成闖關模式,每節課前為學生布置下節課的學習任務,學生借助網絡平臺按照教師要求進行自主學習:瀏覽知識點、觀看視頻、嘗試完成任務點。借此,大體了解自身對哪部分內容沒能理解和掌握,帶著自身的困惑或問題有目的去聽課,而不是被動地、漫無目的地等待老師的講解。
首先,利用網絡平臺和智能手機,課上先進行手勢簽到,通過投屏功能,教師可了解學生的出勤率,掌握學生的出勤信息。
同時,教師可通過網絡平臺向每位同學的手機終端發送邀請,學生隨之輸入自身存在的知識點困惑。借助投屏,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反饋結果將呈現在大屏幕上方,實時瀏覽全班的問題匯總后,教師此時進行重點講解和強調。
另一方面,教師課上講授完相關內容,可利用網絡平臺向學生發送投票、討論或測試邀請,學生在手機上作答后,后臺會對投票結果形成餅狀圖、對討論內容實時彈出并形成關鍵詞詞云、對測試結果形成正確率柱狀圖,進而在大屏幕上呈現出統計結果。此舉不僅能統計學生對某一問題或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也可讓學生立即鞏固課堂講解的內容。教師現場對回答優秀者進行點贊和加分的舉措,大大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與積極性。
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性,學生可根據自身對知識點的了解和掌握情況,課后利用網絡平臺復習重點內容,查缺補漏。同時,通過網絡平臺為學生設置了每章節的階段性測驗,加強鞏固,防止學生對以往知識的遺忘。如若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疑問,學生也可隨時在網絡平臺上留言提問。
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有一個著名論斷:“媒介即訊息”。它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任何一種媒介——即人的延伸——都會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環境,對“整體的心理”和“社會的復合體”產生影響。[5]同樣的訊息在不同的媒介中會呈現不同的格式。麥克盧漢所說的“媒介”,指的就是這種呈現格式(既不是內容,也不單純是媒介硬件)才是“真正”的訊息,影響社會。[2]
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線上線下互動教學改革,不僅教師轉變以往“一言堂”的教學思路、也將學生的實時學習效果和結果作為課堂的中心,將學習的主動權重新交還給了學生。現從教師教學、學生反饋及改進建議三方面進行如下總結與反思:
加拿大教育學者邁克爾富蘭指出:“教育變革的成敗取決于教師的所思所為”。[3]由此說明,翻轉課堂這一教改模式能否成功實現的關鍵在于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能夠發生適應性變革。[4]相比于傳統理論課程教學活動,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互動教學更需要教師采用個性化、平等化的教學理念與策略。這種平等是改變過去教師“一言堂”的局面,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導者,從而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起平等的互動交流關系。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也更為多元化,不再僅僅停留在過去的課堂出勤和期末考試兩部分,而是加入了平時任務點的學習和完成效果的評價。
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互動教學,由于任務點的設置和要求,學生利用課前課后時間閱讀了平臺上的大量資料,擴展了知識面,了解掌握的內容不再緊緊停留在課本、課堂上的內容,而是網絡上優秀和前沿的教育資源。同時,課堂上的網絡投票、討論,邀請學生廣泛參與實時投屏互動,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再有,利用網絡平臺,以學生為主體,打破時間和場地限制,學生可以在自身合適的時間和地點進行瀏覽學習,更為自由和平等,可以說把學習的主動權重新交還給了學生。
從網絡課程建設到具體課堂實施操作的整個過程,需要教師自身對網絡技術和相關操作感興趣并積極帶領學生共同完成。同時,任務點的設置和課上的互動教學更需要教師發散思維,多樣化、恰當化地巧妙設計學習“關卡”,才能讓學生樂于參與,進而輔助學習、深化理解,提高傳播的到達率、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否則,學生極容易出現新鮮一陣,變覺無聊的狀態,而對這種改革方式產生抵抗的姿態,導致達不到改革的目的、收獲不到預期的效果。
在移動互聯的背景下,藝術類本科院校理論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理念,不單單停留在使用某種網絡媒介或智能終端,媒介只是輔助老師教學、完成教學目標的手段和方法,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效果,而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