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斯 廣西廣播電視臺
廣播的新聞編輯不只是文字工作者,編輯還需要進行采訪工作,以及對新聞播出時間和內容做出規劃。廣播 新聞播出前期需要做非常充分的準備工作,要對新聞播出的時間,主持人的臺詞編寫,新聞播出次序等做出詳細規劃,在錄制時要嚴格按照策劃書的時間安排進行。由于新聞是比較正式的媒體形式,因此,要更加注意語言的運用等,新聞編輯編寫語言和臺詞時,首先不能脫離采訪事實,能正確表達新聞內容。其次要讓語言盡量優美,主持人讀出來朗朗上口,聽眾聽起來具有吸引力。如何做到編輯的創新,是新聞編輯一直現需要努力的方向和研究的目的。
廣播新聞的播出是以真實采訪為基礎報導現實事件的一種媒體形式,使人們了解時事政治和國家動態的最普遍途徑,因此,新聞報導必須具有真實性。新聞報導前需要記者進行實地采訪和記錄,采集視頻、音頻、圖像素材,新聞編輯對這些采集來的素材進行加工和分析,寫出若干新聞稿件,然后由最終審核人員對這些稿件進行審核,敲定一篇新聞稿件,主持人在錄制時就以通過審核的稿件為依據進行錄制[1]。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為新聞的播出做的準備工作,其中最具有集中性的就是新聞編輯的稿件撰寫,不僅需要了解采訪時的真實事件過程,還需要將之編寫為適合播出的語言,編輯工作是廣播 新聞報導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目前各地方臺各種新聞層出不窮,要想保證收視率,必須在新聞的播出形式,語言風格以及相關內容上做出一定的創新。
廣播 新聞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已經逐漸被忽視,人們通過手機了解新聞更加方便快捷。并且 播出的新聞形式大同小異,人們也漸漸缺乏關注的興趣,因此,改革新聞播出形式,創新新聞編輯工作,讓 新聞重新回到大眾視線是必要且重要的。播出的新聞大多形式單一,內容缺乏精彩性,堅持觀看 新聞的觀眾已經不多,要想提高 新聞的可觀看性,需要在整體進行改進,就是從采訪、編輯、后期、錄制等流程中做出相應改變。新聞編輯的改革和創新是基于真實可靠的情況下做出創新型的調整,在語言風格,表達方式等內容上做出相應改變,在保障根本的基礎上提高廣播語言的可塑性,貼近人們的生活,能讓觀眾從新聞中看到身邊事,從而產生共鳴[2]。新聞媒體編輯通過語言運用和組織來吸引觀眾,不能長期使用統一風格語言,那會讓觀眾出現審美疲勞,從而減少對新聞的興趣。
目前新聞關注度下降的原因有多個,新聞報導事件不真實,報導時間不及時,語言夸張,等原因都會導致新聞收視率下降,其中,新聞編輯工作的不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新聞關注度下降。
現代信息化速度越來越快,網絡新聞一般在一小時內就能將新聞事件報導完畢,但 新聞的最大缺陷就是制作周期過長,最少也需要一天時間來制作新聞,這就是 新聞的發展勢頭不如網絡新聞的主要原因。新聞編輯針對一個新聞要撰寫至少十篇新聞稿件,撰寫前期還要充分了解采訪內容,就相當于把采訪圖片、視頻等資料重新回顧一次,這就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再加上稿件內容要結合各方面的因素進行不斷修改和完善[3]。因此,這個過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從而延遲 新聞播出的時間,缺少了新聞本身的時效性,觀眾不能在 新聞中得到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因此就會放棄觀看 新聞,新聞的收視率也因此降低。
無論是地方臺的地方新聞,還是社區新聞等小型新聞,這些 新聞的播出形式大多比較單一,相比網絡上五花八門的新聞形式,新聞就缺少了一些趣味性,觀眾因此選擇觀看無網絡新聞。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包括 新聞最開始的定位是正式的,形式化的;主持人語言程序化,難以理解等。新聞編輯在撰寫主持人新聞稿時不懂變通,按照過往經驗統一撰寫,這就使得所有新聞的報導形式如出一轍,無法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新鮮感,因此導致觀眾流失。
要想改變目前廣播的現狀,需要在各項工作中都做出一定改革,使得沒每項作都符合現階段的發展方向。新聞編輯工作首先要做出大力的創新,從編輯工作中提高 新聞的可觀看性。首先,新聞編輯工作者要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在保證真實性的前提下加快工作速度,以提高 新聞的時效性。其次,新聞編輯工作者在撰寫主持人新聞稿件時需要對稿件語言運用和結構上進行創新和改變,使用多變的語言風格表達新聞內容,增強新聞的趣味性,同時,還要盡量將語言編寫成平民化的,通俗易懂的形式,讓人們能在 新聞里發現自己的身邊事,貼近人們的生活[4]。
綜上所述,新聞編輯在新聞播出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新聞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要想改變 新聞收視率低下的現狀,首先需要針對新聞編輯工作做出相應的改革。同時,工作人員要充分意識到新聞編輯對于 新聞的重要意義,明確定位新聞編輯的作用,將新聞編輯作為一個主體地位開展工作。新聞編輯也要提高自身工作效率,準確的還原采訪事件,將之用語言的形式呈現在主持人和觀眾面前,還要適當改變稿件的語言風格,這對增強新聞的可觀看性有很大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