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珂 王堅 西安工程大學
媒體表象是指媒體向受眾傳達的事物信息形象,這種形象化信息并不是受眾能夠直接感知到的現實存在于人面前的信息,而是一種當前并不存在的知識表征,這種表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屬于一種感性形象,它并不像知覺信息那樣即時并且真實的被人直接感知,所以媒體表象所傳達的事物信息形象是已經被傳播主體感知過的事物形象,在受眾頭腦中的一種再現。
媒體表象首先需要被傳播主體進行吸收與總和,也就是通過對信息的獲取達到對事物信息表象的第一階段感知。由于傳播主體對信息的獲取,沒有固化的標準,任何渠道都可以成為媒體信息的來源,它受到心理形象思維與概念思維的相互影響。媒體所獲取的信息事件是已經發生過了的事實存在,這種事實從它真實發生至結束的那一刻起,事件的真實存在就已經消失了,所以留在人們腦海中的事物形態只是一種感知過的再現,這種再現,在媒介傳播的過程中,即是媒體的表象。
由于傳播主體在獲取信息時沒有固化標準,任何渠道都可以成為媒體信息的來源。同樣這些信息在摘取選用的過程中,也沒有相對科學可靠的依據。加之當今媒體的商業化傾向,使得組成媒體表象的信息內容在在線的過程中真假相互雜糅,很難反映出事件的本來面目。由于主體并不在面前,所以這種信息的篩選就受到傳播主體主觀觀念的影響,通過觀念的復現,篩選的過程就是一次帶有主觀傾向的過程。再客觀的邏輯辯證,由于缺少知覺的直接存在,在細節聯系上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殘缺和片段的屬性。
因為表象是在知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構成表象的材料均來自過去知覺過的內容。因此通過傳播主體重組后的媒體表象是直觀的感性反映,表象又與知覺不同,它只是知覺的概略再現。與知覺比較,表象有下列特點首先,表象不如知覺完整,不能反映客體的詳盡特征,它甚至是殘缺的、片斷的;其次,表象不如知覺穩定,是變換的,流動的;最后,表象不如知覺鮮明,它是比較模糊的、暗淡的,它反映的僅是客體的大體輪廓和一些主要特征。這樣的矛盾存在,就使得媒體表象在重組信息時于細微架構處存在著主觀邏輯決斷,通過復現后的感性認知,復原事件的形態全貌,但正如上文所說,由于事件已經發生過了,也就是說這種復原后的存在并非客觀的真實存在,所以這種媒體表象的存在也就不是完全真實的存在,這種不完全的真實,就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虛假真實,這就是媒體表象中在傳播主體獲取信息時的虛假性體現
在媒介傳播的過程中,媒體表現其實已經變成了一種儲存的信息,這種儲存的信息的呈現方式是觀念的記憶,而不是信息的本來面目,是信息對自我的呈現狀態,也就是說表現是信息的意識形態。因此可以說媒體表象是事件信息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正是因為媒體表象是一種對自我的呈現方式,因此表現就會比觀念生動、形象、強烈、實在。可以說媒體表象是人大腦中觀念的具化表現,因此從狀態上而言,表象是轉化而來的信息,通過媒介的傳播,也就是媒體信息的傳播過程,就是這種轉化的體現,在這一過程中信息受到傳播主體價值觀、知識界限等多方的影響,極易產生變形和異化,這種變形和異化指的是信息輪廓和信息結構以及信息細節上的一種不真實性。故而從媒介傳播的角度來看,由于這種表象是存在的一種運動變化后的體現,它并非事物的本來存在,所以媒體表象的虛假性就必然存在于其中。
媒體表象在受傳體中得到復現后,它反映的僅是本來信息的大體輪廓和主要特征而非細節,其基本特征是直覺性的,例如在兒童中常可發現一種心理學上的遺覺象現象,這一現象只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腦中繼續保持的異常清晰鮮明的表象。這種表象具有已逝性的特征,而已逝的主要內容是我們常識性認知體系中容易忽略的細節和邏輯結構。依照上述所講的遺覺象理論為例,媒體表象在傳播過程中,往往是以概括性的方式,通過常識中的邏輯關系講述并重現事件信息,如此,關于整個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關系的來龍去脈,則不可能在表象中完整地呈現。受傳體在接受媒體表象后,會依據個人認知能力水平,通過主觀能動性自我復現信息,而那些被主觀補完的事件形象細節是非客觀的存在。所以說,受傳者接受的媒體表象,是受傳者多次知覺概括的結果,這種概括是事物本來存在的輪廓而非細節,這種概括有一定的限度,而這種限度之外的信息表象,就是虛假的表象。正因為表象概括能力的局限性存在,導致其虛假性也以相互依存的關系同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