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山西廣播電視臺
從世界發展趨勢來看,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產業迅速發展,互聯網與計算機技術的成熟,為新媒體的出現提供了技術支撐,眾多新媒體模式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改變了廣播電視媒體“獨霸天下”的局面,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沖擊。在新媒體不斷涌現的背景下,廣播電視若想謀求更大的發展,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是必然的選擇。在我國,部分廣播電視媒體已經開始探索與新媒體融合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與新媒體的融合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
在廣播電視和新媒體的融合過程中,誰領導誰,誰在融合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眾所周知,若想實現兩種媒體模式的融合就必須要有占據主導地位的“帶頭人”,目前大部分廣播電視臺的基本情況是廣播電視部門與新媒體部門并存,在融合過程中應該如何處理新老部門之間的關系成為了融合中很難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想發展新媒體,廣播電視臺要面對的將會是初期的成本投入大和效益低下,在現有的傳統媒體框架下,新媒體的融入必將動用大量的財力、物力,而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就要為此做出一定的犧牲,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新舊媒體的融合也無法有效開展[1]。
人才是各行各業發展的基礎,媒體行業也是如此,沒有優秀的媒體人才作為基礎支撐,那么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的融合就是紙上談兵,毫無意義。傳統媒體模式要求從業人員具有扎實的新聞傳媒基本功,而新媒體的出現又對媒體人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促使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的融合,媒體人除了具備專業的新聞傳媒知識外,還應熟練掌握信息通訊技術,能夠將新聞傳媒知識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而就目前來看能夠熟練掌握信息化技術的專業型人才在新聞媒體行業并不多見,新媒體的發展及其與廣播電視的融合急需這樣的人才。
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廣播電視的發展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滯后現象,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更為便捷的新聞媒體模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逐漸放棄了廣播電視節目,而是選擇了利用網絡,在電腦、手機等設備上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這使得廣播電視節目的收視率逐漸下降[2]。廣播電視媒體人雖然也看到了這一點,但是對于傳統媒體需不需要與新媒體融合這一方面,許多媒體人仍然是不置可否的態度,甚至有的媒體人堅持陳舊的思想,認為只有廣播電視才是新聞傳媒的最佳選擇,缺乏思維創新,不能與時俱進。
因為廣播電視和新媒體在工作方式、工作過程中都有所區別,所以要想實現廣播電視和新媒體的融合,就應該制定一套符合二者共同工作特點的規范,作為實現融合的基礎。有了這樣一個規范就解決了在二者融合過程中的主導權問題,廣播電視與新媒體都在統一的制度規范之下工作,避免了矛盾的產生。在有了規范條例的基礎之上,還應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有效溝通,新聞媒體工作與其他工作一樣,各個工作環節聯系密切,要想保質保量的完成工作,需要各個部門之間的良好配合,所以不管是廣播電視部門還是新媒體部門,都應該通力合作,這樣才能實現共贏。
要想實現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就一定要重視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新媒體的發展以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作為支撐,只有真正掌握了這些技術的人才才能在新媒體工作中做到得心應手,提高工作效率。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經濟社會,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核心技術的支持,而引進和培養人才就是保證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前提[3]。除了抽調一部分資源進行人才的聘請外,廣播電視臺內部也應對新媒體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以促進工作人員的知識更新,緊跟時代潮流。
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人應打破舊的思維觀念,接受新媒體的理念,并根據新媒體的知識理念對廣播電視做出升級和調整。廣播電視和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要想保障核心技術和人才的支持,資金來源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在這一問題上廣播電視臺不應該“單打獨斗”,應該積極尋求各方援助,尤其是應該向政府提出合理訴求,尋求資金上的援助,解決在廣播電視與新媒體融合中出現的資金匱乏的問題。
新媒體的傳播模式與廣播電視的傳播模式有所區別,新媒體的傳播模式更注重傳播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交流互動,在廣播電視與新媒體融合過程中,應該注重交流互動平臺的建立,如開設網絡論壇、注冊微博、建立微信互動平臺等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媒體傳播主客體之間的溝通交流[4]。
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的融合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作為媒體人更應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在廣播電視與新媒體融合的工作中不斷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在不斷的探索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才能使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真正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