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山西傳媒學院
傳統媒體的深刻變革是受網絡技術的革命的影響,網絡新媒體開始從信息傳播渠道和信息傳播內容兩方面改變。網絡新媒體借助新的傳播渠道展示出了廣泛的影響力,甚至對社會發展產生深遠作用。互聯網媒體的傳播具有傳播能力強、輿論影響力大等特點。特別是智能手機的大規模普及,信息從此打破了時間、空間阻礙,即使面對突發事件人們也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取。特別是在我國大學學校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方式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影響。
1967年美國的戈爾德瑪克最先提出“新媒體”這一概念。其新主要是針對傳統傳播媒體來說的。傳統傳播媒體包括:電視、報紙、廣播和報紙等,在這些媒體形態之后出現的:將手機、電腦、智能電視等作為媒介,利用互聯網技術、智能數字技術等向大眾提供娛樂服務和社會信息的傳播形式。其傳播速度很快,傳播方式多種多樣,與傳統傳播差別明顯。新媒體也可以叫做數字化媒體。
于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特點較為明顯,首先,新媒體傳播呈現了超時空性,因為遙感衛星與現代互聯網技術的存在,限制新媒體傳播的地理阻礙、時間滯后等因素得到了克服和解決,達到了隨時、隨地信息傳收。其次,在傳收過程中呈現了交互性,即不論是傳播信息的接收人還是輸送人,在這一過程中都是相向的,具有交互性。在信息流通中并未出現主導者與被領導者。最后是個性信息和虛擬信息的傳播,由于智能手機和網絡的普及,由點到點的傳播漸漸增加,使得現代媒體可以根據信息接收者需求不同進行個性信息傳播。與此同時,借助第三方軟件,可以對信息傳播的文字、圖片、影像進行改造、修飾,而且痕跡并不明顯,從而導致了以假亂真的虛擬信息的傳播。
現代媒體的傳播的影響是多層次的、深刻的,從傳媒行業結構來看,現代媒體對原有傳媒生態進行了沖擊。這體現在當代傳媒市場格局的重新定義以及新舊媒體的相互融合,如電子報刊。并且,以前媒體的組織結構、經濟運行模式也受新媒體的影響而進行了重組和革新。從傳播的具體環境來看,當代傳媒工作人員的從業方式也被改變了,新聞采訪、信息處理技術被簡化,效率也有提高。工作人員的從業方式被完全改變,有時一張桌子、一臺電腦就可以完成大部分工作。不僅如此,更值得人注意的是傳播者角色轉變更加寬泛,在這種環境影響下,出現了人人皆是傳播者,人人皆是接收者的現象。
大學內宣傳工作的有效進行離不開傳播范圍的擴大,在大學校園建設積極的輿論環境,豐富信息傳播的渠道是有必要的,因為在校園文化實際建設中我們會發現,多數的建議和信息交流是不匹配的,往往存在學生們反映了問題卻沒有被很好的解決,長此以往,學生們會持抵觸的態度,積極性大大減小。為此,學校就可以對現代媒體進行運用,例如:建立校園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論壇等,在發布活動信息及學院通知的同時,廣泛征集學生意見建議以掌握學生階段性的動態。對學生反映做好整理和收集,及時解決問題與學生保持良性溝通與互動。
各高校在開展多種課外活動時注重使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可以得出更好的反饋。上文提到的微信、微博、QQ群等,都是一些新型的網絡載體。這些帶有時代特點的媒體對學生來說更易接觸,更貼近大學生的生活。這類渠道不應只局限于課余活動宣傳,更可以在開展課題講座、學術報告、專家研討等大型學術活動時運用。互聯網時代發展的潮流需要高校校園適應文化建設的要求,來完善現代媒體的傳輸渠道,使學校網絡文化氣氛向積極方面發展,引導正能量。
大學校園的新媒體傳播和社會層面的商業媒體傳播是有區別的,大學媒體傳播的使用者大多是學生、校級領導、教職工等,這些人組成校園傳播的公眾群體。是校園媒體將他們聯系成一個系統網,是高校文化環境建設的關鍵一節。如今互聯網信息飛速發展,我們要跟緊時代,把握脈搏,在為師生構建信息溝通平臺的時候,必須切實規范性管理,對智能手機客戶端等現代媒體平臺實施嚴格規劃,推動校園互聯網文化宣傳。
互聯網新媒體的不斷更新,沖擊了傳統校園文化的建設,推動了大學校園傳播媒體的新變革。使更簡捷、更高效、更直觀的媒體傳播方式應用進校園。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正在成長的校園新媒體傳播進行引導,加以有效應用,為高校文化構建添增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