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光宇 許昌人民廣播電臺
從第一個廣播電臺誕生至今,廣播在我國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它不僅收聽成本低,接收、傳播信息也非常方便快捷。即便是在新媒體當道的今天,在我國廣大農村,甚至是城市的郊區還有許多忠實的廣播聽眾。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汽車保有量出現了激增現象,很多車主也加入到了收聽廣播的行列,成了忠實的“廣播粉兒”。交通廣播便在這場變革中快速發展起來,成了各個地方廣播電臺的支柱,而原來作為立臺之本的新聞廣播則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收聽率呈現出不斷下滑的頹勢。
作為一名廣播新聞從業者,就應該緊跟時代發展,了解聽眾的切實需要,發揮廣播優勢,為聽眾提供質量更高、內容更豐富的新聞產品。
新聞廣播作為生產新聞的主要頻率,有兩點優勢是先天就擁有的,一是能將短平快的新聞資訊進行滾動式的播報,用有限的文字和時間為聽眾提供更豐富的信息;二是由現場豐富音效運用到新聞報道,給人身臨其境的現場感[1]。一個用海量的信息滿足了人們對信息的渴求,一個用無法替代的現場聲音,給聽眾帶來令人震撼的融入感。
通過口語播報傳達信息是廣播新聞的一大特點,我們在做新聞時,應該緊緊圍繞這一特點,多使用簡略易懂的口語化表達,多運用形象直觀的語言來描述新聞事件,這是廣播新聞從業者應該具有基本能力。廣播新聞由于受節目時間長短的限制,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用最少的文字傳遞內容更多、種類更加豐富有效的信息,這就需要我們在精煉上下功夫。
現在,全天候滾動式的新聞編播形式,已經成為廣播電臺為聽眾提供更多新聞資訊的一種成熟模式。在每個整點或者是不同節目之間的銜接段,都會及時播發聽眾最想了解、最感興趣的各種新聞,包括時政、文化、體育等等。
在新媒體條件下,如何將更多的聽眾想了解、感興趣的有用信息傳遞給他們,是廣播新聞在進行內容創新時應該重點考慮的。在許昌人民廣播電視臺的廣播新聞中,除了在早中晚的《102新聞》中播發政府工作會議新聞、領導活動新聞外,在全天的整點播報中,則更多采用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類信息。比如城市公共交通線路臨時改動情況、城市道路施工進展以及限行情況、社區醫院免費體檢等等。
相較于報紙、網絡等媒體的純文字表達,廣播利用聲音增強現場感是其獨特優勢。為了強化這一優勢,記者現場連線、現場口播稿件等新聞播報形式相繼出現。有了這些有效的報道模式之后,怎樣給廣播新聞添加更多聽眾喜歡并符合廣播特性的新聞內容。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在眾多題材的新聞中,民生新聞始終是聽眾最喜歡的一種。廣播在做新聞報道時,應該堅持以城市公共設施規劃、學校建設招生、鄰里瑣事沖突、案件突發現場這些關乎民生的新聞為主要內容。善于搶抓現場生動的音效,運用現場情景再現的錄音報道方式,讓新聞報道的可聽性更強。而要做好民生新聞的報道,就要求我們的新聞采編人員從辦公室里走出來,到街道社區,到工程一線,到事件現場,到群眾中去,用現場聲音再現新聞事件。
聲音是廣播新聞傳播的媒介,廣播新聞中出現的任何一個音效都能傳達給聽眾一種信息,這些豐富的音效也形成了廣播新聞直觀性的品格,讓聽眾產生立體多元的感受[2]。所以說在廣播新聞報道中,現場音效的運用至關重要,特別是能反映新聞事件參與者品格或者是體現新聞事件沖突的典型音效。比如在一件突發案件的報道中,警察現場抓捕壞人時產生的音效,會給聽眾身臨其境的感覺,再多的文字描述也產生不了這種效果。所以,現場典型音效的巧妙運用,不僅能快速抓住聽眾的耳朵,還能讓聽眾覺得自己就在現場,身臨其境感瞬間爆發出來。
在新媒體條件下,各種媒體之間對新聞線索的爭奪越來越緊張,為了獲得好的新聞線索,各個媒體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廣播由于受自身影響力和線索來源管理不善的影響,往往不能及時掌握好的新聞線索。對于這種情況,廣播新聞采編人員不僅要有開拓新聞線索渠道的能力,還要有能夠從已經播發的新聞事件中挖掘其背后故事的能力,在深入挖掘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廣播優勢,巧妙的完成一篇廣播深度報道。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條件下,廣播新聞要想從眾多新媒體的合圍中成功突圍,必須堅持內容至上原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進行內容和傳播方式革新,唯有這樣,廣播新聞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地拓展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