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龍 天地出版社
在主題出版方面,與中央級出版社相比,地方出版社在出版資質、作者資源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地方出版社需根據主題出版的特性以及自身的條件,獨辟蹊徑,開創一條適合自己的有特色的主題出版之路。
天地出版社是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出版社,近年來結合自身的區域特色,在主題出版方面集中發力,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下面本人分析天地出版社近三年做主題出版的思路,拋磚引玉,希望能對其他地方出版社有所助益。
這一類別的主題出版涉及的事件、人物多,比如建黨建國、港澳回歸的紀念日,已故國家領導人的誕辰等,是地方出版社最容易介入的主題出版類別。但如果想在眾多的主題出版物中脫穎而出,就需要深度策劃,做出新意。
2016年天地出版社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出版了著名作家黃亞洲的作品《紅船》。該書是首部以長篇小說形式再現中國共產黨誕生歷程的大型文學作品,出版后社會反響極好,當年加印6次,2017年加印8次,2018年加印5次,總印量超過16萬冊,并且榮獲2017年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
這樣一部反映中國共產黨建黨歷程的作品,為何會受到市場的歡迎呢?究其原因,第一是作者知名,文本過硬。作者黃亞洲為了寫這部作品,進行了大量的實地采訪,收集了海量的歷史資料,歷經二十余年、增刪十數次,可謂精益求精的心血之作。第二,書名策劃到位。市面上關于中國共產黨誕生歷程的圖書有很多種,其中不乏一些精品力作,如紀實名家葉永烈的《紅色的起點》。如何能打造出本書的特色和獨特性,是天地出版社面臨的一個挑戰。在多次討論之后,天地出版社總經理楊政想到2005年6月21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光明日報發表的文章《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因此將書名定為《紅船》。“紅船精神”指的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書名《紅船》一方面指中共一大順利閉幕的地點——浙江嘉興南湖上的那條游船,更是指“紅船精神”。第三,內容策劃到位。《紅船》的書名得到了作者黃亞洲的認可,隨后,出版社編輯建議作者根據《紅船》的書名,增加關于建黨也就是“紅船”方面的內容。書稿以建黨過程為主線,全景式描繪從五四運動到井岡山會師這十年間的中國歷史,濃墨重彩地增加建黨的內容,無疑會使圖書內容與書名更加匹配。
當今社會,圖書出版與影視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密切,兩者間也在不斷地融合,如果能借力影視的強勢傳播,圖書出版可以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
經過多年的積累和培育,天地出版社在主題出版方面積累了一些著名的作者、編劇資源。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在2017年年中,天地出版社就開始在龐大的資源庫中尋找合適的題材,并與一些作者、編劇溝通,討論相關題材作品。經過與作者、編劇的多輪溝通與認真篩選,天地社很快確定了《黃土高天》《大浦東》《面朝大海》作為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文藝作品。
《黃土高天》是一部真正立足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展望新時代國家發展、農村變革、農民生活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小說由著名編劇張強領銜創作。《大浦東》首次從浦東新區發展的角度,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展現了40年來浦東新區乃至中國翻天覆地的社會變化,內容方面具有獨創性。《面朝大海》從一個家庭的創業史入手,反映深圳改革開放的城市發展史,進而折射整個國家在大時代的歷史變遷。這三部作品以農村、城市、特區的發展為切入點,講述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中,中國人在精神文化和經濟發展方面創造的奇跡,生動展現了一代人的夢想與命運,彰顯了主旋律加持現實主義題材的厚重質感。為了最大程度地與影視互動,三本書的封面都沿用了電視劇的海報,辨識度強,成為圖書銷售的一大賣點。
2018年4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了2018-2022年百部重點電視劇選題,根據三部作品改編的電視劇《一號文件》(后改名為《黃土高天》)、《大浦東》、《面向大海》(后改名為《面朝大海》)悉數入選。2018年11月,《黃土高天》電視劇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這是央視推出的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第一劇”,2018年12月,《大浦東》電視劇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極大地拉動了圖書的銷量。
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在2017年,天地出版社就積極籌劃相關的主題出版物,邀請時任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副主任的張士義創作《打鐵還需自身硬——改革開放四十年黨建史》。稿件創作過程中,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打鐵必須自身硬”。天地出版社領導敏銳地洞察到這一新提法,將書名改為《打鐵必須自身硬——改革開放四十年黨建史》,并建議作者增加新時代黨建工作的新氣象及十九大對黨建工作的新指示。本書于2018年12月正式出版,市場反響熱烈,在一個月內加印3次,印量達到3.7萬冊,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稱塞罕壩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2017年9月,天地出版社領導以極高的政治敏銳性捕捉到塞罕壩所代表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幾經輾轉,聯系上之前寫關于塞罕壩內參的《人民日報》社內參部的記者朱悅俊和段宗寶。經過多次溝通交流,兩位記者同意為天地出版社創作《美麗塞罕壩》長篇紀實作品,完整記錄塞罕壩由荒漠到林海的巨變,深刻反映塞罕壩林場三代人的奮斗歷程。兩位記者通過數十次采訪,積累了關于塞罕壩林場建設老、中、青三代人的一手口述資料和文獻資料,該書將于2019年出版。同時,《美麗塞罕壩(英文版)》入選中宣部2018年對外出版任務類項目。
脫貧攻堅是當下壯美的時代命題。四川是中國貧困人口較多的省份之一,在四川脫貧攻堅的工作中,涌現出一些典型人物和事件。而天地出版社利用區域優勢,大力挖掘扶貧攻堅的題材,跟四川省作家協會緊密溝通,出版了《高腔》《向往》《懸崖村》等精品。
四川省作家協會創研室主任馬平帶病到脫貧攻堅一線,走訪貧困戶,和基層干部特別是第一書記深入交流。他創作的扶貧題材小說《高腔》引起了文學界的高度關注,圖書出版前即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連載。《高腔》講述的是在“精準扶貧”的宏大背景下,一個發生在四川的曲折而感人的故事。本書充分調動川劇、川北薅草鑼鼓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尤其以川劇高腔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為題,讓這個懸念重重的鄉村故事發出了令人振奮的時代之聲。內文還配了十余張彩色的插圖,為本書增色不少。《高腔》入選中國好書2018年1月榜。
《向往》是一部反映“鄉村振興?百姓故事”的長篇報告文學,由人民日報四川分社副社長、四川省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劉裕國主筆。本書是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四川省第一部圍繞黨委政府以群眾對幸福生活的向往為初心和堅守,以鄉村振興為大時代背景,以廣大普通群眾為紀實主題的圖書,生動記錄了四川羅江人民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舉措及效果。《向往》入選中國好書2018年7月榜。
懸崖村位于四川省大涼山腹地,村民靠攀爬218級藤梯來維系與外界的聯系,因所處自然環境艱苦,村民生活貧困,曾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及各級政府的關注和關懷。2013年以來,懸崖村村民在政府的幫扶下,在基層干部的帶領下,轉變觀念,自力更生,使村莊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彝族青年作家、記者阿克鳩射是土生土長的昭覺人,他持續關注懸崖村達五年多時間,采訪數十次,對話數百人,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創作了《懸崖村》,生動反映了懸崖村“一步跨千年”的脫貧奇跡,唱響了鄉村振興的時代新聲。天地出版社于2019年3月推出反映村子巨變歷程的《懸崖村》。新華社、人民網、求是網、《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媒體對于本書的出版進行了詳細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