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瑩瑩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
新媒體時代是指在現在的時代下,萬物都是新媒體的環境。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說法,其范圍比較廣泛,是利用數字技術化技術和互聯網網絡技術,以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方式,通過手機、電腦以及數字化電視為傳播,想使用者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各種服務。其具有自己獨有的特征,及交互性與即時性,擁有海量的內容,多變的形式,還可以實現共享,其具有個性的風格,但同時又非常的接地氣,既矛盾又融洽,這也是為什么多媒體這么受歡迎的原因,而多媒體時期下的期刊編輯,不能按照傳統的方式走,要迎合社會的發展,對其工作進行再認識。
新媒體時代下的期刊編輯,是利用網絡為傳播介質,其形式的改變必定要隨著思想觀念的改變,從根本觀念上打破傳統思維。因為傳統的思維不再適用于新媒體下的期刊發展,其純文字的編輯排版模式以不是新社會人們的閱讀審美,人們現在的審美普遍偏向于字與圖相結合的模式,要想符合人們的字與圖相結合的模式,編輯者要改變自己固有的思維與套路,另辟新的模式,滿足人們對期刊形式上的要求[1]。另外還要加強配圖技能,以合適的配圖來補充說明文字的意思,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增加情感上的共鳴。除了改變固有形式,增加形式上的多變性。
在內容上,太過于嚴肅的內容,會讓整個期刊板塊顯得特別的呆板,沒有生命力,更會讓讀者產生距離感。因此,在利用新媒體進行期刊表述時,應適當創新期刊的內容,例如將事情以詼諧的方式展示出來,可以吸引讀者的好奇心,增加了閱讀時的趣味性,能與讀者達成共鳴,進一步的多媒體形式的期刊閱讀量,提高公眾號與客戶端的活躍度。在新媒體的時代,網絡上的內容也隨之的豐富起來,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出現在網絡世界里,要引起讀者的注意,吸引其對期刊的閱讀興趣,使期刊從眾多信息中脫穎而出。所以,要結合多媒體的特點,進行形式上的改變,內容上的創新,從而得以在新媒體時代下發展,并提高期刊的高度。
在當今社會新興信息技術的行業里,互聯網形式下的新媒體是其主要部分,其發明與出現,改變了傳統的期刊編輯模式,是編輯不再那么復雜,而是盡量的簡單化,以全新的出發點開辟了新的編輯流程。所以,編輯工作者要加強對新媒體技術的熟練運用程度,從大量的網絡信息篩選出符合大眾審美的內容,以市場評估的大數據作為支撐,精選出有價值、有市場的期刊專題,再利用新媒體來抉擇出期刊內容、期刊的風格、包裝的設計、運營公總號的訪問量及相關APP的推廣,這些都是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能實現的,這也就要求了編輯者的多媒體運用于分析能力。比如處于早期收集期刊專題時,可以從微薄、微信、網絡客戶端等新媒體收集信息,也可以從中進行宣傳,正因為新媒體的多變形式,改變了期刊的收集與宣傳的途徑。利用網絡客戶端對期刊的曝光,增加網上預售等多形式的營銷,編輯者還可以從客戶反應的數據了解客戶的需求,實現期刊可持續發展。
新媒體時代下,期刊的編輯工作獲得了多形式的發展機遇,但有機遇就會有挑戰,在現實社會中仍有許多的困難,既有新媒體格局的無約束性,還有期刊內容的嚴謹性,對于期刊的管理也是沒有固定的模式。多媒體時代的期刊編輯工作取代了當初傳統的紙質版的書面期刊,多媒體模式的期刊出版已經勢不可擋[3]。從我國多媒體期刊的現狀來看,諸多期刊的發表帶有明顯的“網絡搭載”色彩,這種情況雖然是減少了網絡運營的麻煩,也減少了運營成本,但同時也是價格高品質的個性化期刊進行減少,缺乏自我特色,凸顯不出期刊的價值與意義。在面對期刊的管理模式,在經過國家的改革引導,科研單位的推進,經歷著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獨有的管理模式。但在新媒體時代下,此模式已經不再適合于期刊編輯事業的發展。體制化的制度對多媒體的形式發展形成了制約,難以激發期刊編輯工作者進行創新的主動性,對提高期刊質量達不到實際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飛速形成,新媒體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普遍,受到人們的極度關注,這也是社會人們上議論較多的話題。分析在新媒體時代下,期刊編輯工作的再認識,首先從分析傳統觀念出發,提出在新媒體下需要打破固定思維,創新期刊內容,吸引讀者興趣。既然是存與新媒體的時代,當然要加強對多媒體技能的運用,提高期刊的閱讀量。迎著機遇當然也會有挑戰,只有勇于面對挑戰,符合新媒體時代的腳步,期刊才能可持續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