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
編導作為電視節目的核心人物,在電視節目的收視率和關注度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電視節目的創作觀念是編導意識的體現,整個電視節目的全局或細節都與編導意識有著直接的關系。攝像記者也是電視節目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者,編導意識的培養,可使攝像在采訪、拍攝過程中從全局把控,綜合考慮節目效果、受眾需求等相關訴求,從而融入到采訪角度、攝像素材、采訪對象的選取中,為電視節目提供更高質量的制作素材。
電視節目的鏡頭和畫面都是取決于攝像記者的攝像素材和采訪內容,因此培養電視臺攝像記者的編導意識,是保障節目效果的關鍵。具有編導意識的攝像記者,往往能夠主動發現更多、更為生動的細節,為節目的后期制作奠定基礎。一般來說,在節目后期制作過程中,許多畫面和場景往往很難進行補拍、重拍,畫面的效果一旦出現問題,將直接影響整個節目效果,嚴重者甚至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電視臺攝像記者編導意識的培養至關重要。
電視是一門視聽藝術,藝術構思能夠給拍攝工作帶來錦上添花的效果。攝像記者在明確電視節目的需求和方向后,將自身的藝術構思融入到攝像創作中,能夠有效提高創作的質量,提高電視節目的效果。因此,培養攝像記者的藝術構思,并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想象力尤為重要。在確保節目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實現創新。以江蘇廣電總臺出品、獲得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一等獎的紀錄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第三季為例,該系列通過鏡頭藝術語言的充分運用,全景式展現了一個真實、變化、有活力的當代中國。作為紀錄片的拍攝制作,除了真實記錄外,攝像的藝術構思同樣重要。
攝像記者的攝像結果和采訪內容是電視節目制作的關鍵素材,直接影響著電視節目的制作效果,攝像記者在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對攝像場景、攝像對象保持高度的審美能力,將自身的審美視覺運用到攝像創作中,從而有效地還原并提升攝像效果,讓畫面傳遞情緒及故事。創作意識能幫助攝像記者在明確節目需求和目的的前提下,預設出各種各樣的拍攝場景,然后按照節目設定的人物色彩、畫面場景迅速判斷出合適的拍攝方式和拍攝技巧,更高效地完成拍攝工作,為節目后期制作提供更高質量的拍攝素材。
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已經滲入到人們的各個生活領域,多樣化的生活狀態提高了人們的審美觀念,提高了人們對電視節目的要求,在觀看電視節目的同時情感需求也存在差異,往往融入了每一個受眾的見解和想法。因此,電視從業者需要多方位地探索觀眾的需求、把握觀眾的審美標準,對于攝像記者來說,并不是簡單完成“記錄者”的工作,更需要主動與編導等團隊成員探討、交流,融會貫通,更好地完成攝像任務。通過團隊精神的培養,可使拍攝內容更準確地掌握觀眾的需求,結合自身的攝像藝術,提高電視節目的制作效果,吸引更多的觀眾。
編導專業知識的培養是編導意識的基礎,攝像記者如果只具備攝像專業知識,在攝像采訪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拍攝對象的心理、情緒等,也達不到從全局出發去完成拍攝任務。攝像記者編導專業知識的培養,可以把編導知識融入到攝像工作中,讓拍攝的制作素材貼近節目的需求和目的,把拍攝對象的心理、狀態、情緒等鮮明地表現出來,把最真實的拍攝者展現給觀眾。同時,應該積極鼓勵攝像記者將編導專業知識和攝像工作相結合,使專業知識更加系統化、科學化。具備了一定編導知識的攝像記者,能夠更全面地領會編導的意圖,拍攝出更高質量的制作素材。
編導對電視節目畫面的設計和拍攝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攝像記者需要根據編導的設計風格去拍攝,這就需要明確編導的意圖,并在拍攝的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拍攝藝術把編導的意圖展現在作品中。因此,編導意識的培養還需要注重畫面把控能力的培養,依照編導的想法調整攝像方式、攝像畫面,并把編導思維有技巧地體現出來,讓作品更貼合編導的想法,更貼合觀眾的審美,從而實現優質節目的制作。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電視節目亦是如此。編導意識的創作靈感都是取材于生活,對于攝像記者編導意識的培養,也要注重培養從生活中獲取靈感的意識,對于生活中的畫面要深入分析,透過表象去認清事物的本質,然后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創造力,拍攝出更貼近生活的作品,更能深入到觀眾的情感深處,更容易讓觀眾接受,引發共鳴。
具有編導意識的攝像記者是新媒體時代需要的復合型人才,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更能夠有效提高電視節目的制作質量。為了保障電視節目的可看性,電視機構需積極研究有效的培養方案,加強對攝像記者的編導意識培養,為新媒體時代電視節目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