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飛 遼寧廣播電視臺
面對遼寧廣播電視臺如何尋求突破和轉型,是迎合當下電視節目的趨勢和熱潮,還是“不隨大流兒”,繼續進一步結合本地和頻道的特點和優勢,走自主研發、體現本地和自我特點之路?我們顯然選擇了后者,即在2016年3月27日正式推出“歡樂季播雙子星”節目——《歡樂飯米粒兒》和《中國好家庭》。
家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維系家族紐帶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文化元素,而不斷涌現的無數好家庭,更是當今社會、中華民族所推崇的典范。基于以上的認識,遼寧衛視大型全媒體公益互動節目《中國好家庭》應運而生,定位為“中國首檔家庭主題節目”,通過每期邀請幾個頗具特色、在某一方面比較杰出的“好家庭”,并以談話、現場比拼、互動明星嘉賓點評、全媒體互動的形式,著力把淳樸的家風、質樸的親情、厚重的文化、家庭的歡樂與全國觀眾共同分享,一起品味家的酸甜苦辣滋味和妙趣橫生的經歷,一起感受不同的家庭故事和不同的心路歷程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芒,并向全社會傳遞愛、和諧和正能量。
以電視節目導演的角度,《中國好家庭》不僅繼承了遼寧衛視優質節目的一貫傳統,同時也是遼寧衛視節目史上絕無僅有的。《中國好家庭》能夠在全媒體、全網中產生不小反響、取得成功,正是體現了導演們對于節目改革、突破的深刻理解和由衷心聲。
首先,《中國好家庭》既不是單純的談話類節目,也不是以制造聳人聽聞的沖突為賣點的綜藝節目,而是環節明確、各有側重,既展現談話互動過程中的嚴謹性,又在展現家庭特色、鼓動節奏高潮和全媒體互動中凸顯趣味性,使整個節目呈現貼近平民卻又大氣高端,呈現最質樸的快樂卻不庸俗不浮夸不造作不說教的,令受眾眼前一亮、易于接受、深入人心。這也為導演能夠完成場上所有環節的把控和調度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其次,《中國好家庭》真正實現了明星和素人零距離互動。縱觀湖南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等電視臺的節目,幾乎每一個節目都是明星挑大梁,即使出現了“素人”,也只是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做的原先節目定位、主題并不一致,甚至格格不入的“補拍”。而《中國好家庭》,誠邀在網絡富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知名媒體人、文化人和眾多遼沈演藝界、體育界的大咖加盟,以公眾人物的角度和現場家庭、觀眾探討家文化、傳遞正確價值觀,營造毫無架子、其樂融融和引人入勝的“家”的氛圍。
最后,《中國好家庭》成為遼沈地區首檔、全國罕見的大型全媒體公益互動節目,不僅實現了電視節目在全媒體(衛視頻道、官網、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視頻網站、合作的新聞客戶端等)實現充分的傳播和社交話題討論,同時借助公益行動和明星參與,進一步實現了節目在受眾心目中的知名度、影響力和認可度。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好家庭》誕生的年代,當時廣電總局對電視、網絡真人秀、綜藝節目的內容、尺度的規范和要求,還處于一個初具雛形的階段,短視頻、自媒體等社交賬號也沒有像今天這么發達、影響力這么大,但《中國好家庭》率先在社交媒體互動上取得“組合拳”的突破,確實為今后的節目在新媒體運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嘗試和實踐中,實現了一次敢為人先的壯舉、為后面的節目積累了很多有益的經驗。
通過對《中國好家庭》節目分析的視角,來表達電視節目導演在面對真人秀綜藝節目當道、互聯網和新媒體崛起對傳統媒體的沖擊等背景下,如何結合自身資源、優勢,突破自身和電視行業亂象的束縛,做出體現自己的鮮明特色、傳播社會正能量的好節目,對此還有進一步的幾點思考。
首先,對于素人的使用和其作用的思考。2017年8月,廣電總局發布《關于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有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的通知》,對素人的內容在綜藝節目中占據的比例做了明確規定,最起碼得是“星素結合”。但有些節目在進行素人的調整和改革時,卻是“換湯不換藥”,不是找一些尚未出道的藝人出鏡“混個臉熟”,就是四處搜羅、包裝各種“牛人”來制造話題。這些做法,非但曲解了相關要求,更是降低了觀眾的收視、觀感體驗,拉開了節目與觀眾的距離。
而在《中國好家庭》的節目中,邀請做客的大多數家庭,都是身邊真實的普通家庭,哪怕是明星、名人的家庭,也是盡量選取離自己身邊最近的、最熟悉的,家風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家庭參與,保證了節目內容都是真實的故事、經得起考驗的家文化展示,包括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家風正能量為本地受眾所熟悉、接受和喜聞樂見,而其所體現的地方特色和家風正能量,不僅讓受眾受到良好家風的熏陶、帶動全社會的良好家風建設,更是搭建了向全國的觀眾朋友,展現遼寧人民的精神面貌和風采的窗口。
其次,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收緊,接連不斷的限令讓電視綜藝制作和播出更加有章有紀,那么電視節目導演首先要考慮的,并不是收視率、輿論話題和節目效果,而是如何按照總局的要求,一方面積極傳播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堅決反對低俗媚俗和過度娛樂化、過度商業化,另一方面跳出固有模式、引進模式的框架,制作播出具有地方乃至中華文化特色的自主原創節目。也就是說,電視節目導演要進一步發揮節目的“議程設置”功能和主觀能動性,從節目的定位、風格、立意、環節等全盤考慮,保持節目的趣味性,凸顯節目的文化價值。
回到《中國好家庭》節目本身,我們可以看到,每期節目精選有深度、有感動、有溫暖、有歡笑的家庭故事,力爭從細節處打動人心。與此同時,節目組通過挖掘每個家庭的特點和具體的故事,運用現場演藝、家風體驗、背景挖掘和文化延展等多種互動手段來豐富敘事結構,來服務故事的講述,助推情感的升華,提升節目的歡樂度和可視性。每個家庭形成的鮮明的道德風貌,激發出來的活力和風采,都生動鮮活地展現在電視熒屏上,受到觀眾歡迎和積極反饋。而同時推出的《歡樂飯米粒兒》節目,也充分展現了對家文化節目價值的深度挖掘,我們文藝中心推出的這兩顆體現家文化的雙子星也逐步確定了它們存在的目的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