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楷文 謝世琦 梅漢飛 湖南文理學院
課堂教學能力的培養是師范生在就職前要進行的必要的訓練,這也是提高師范生課堂教學技能的重要手段。我國中小學新課程標準改革在不斷地推進與發展,國家教委也頒布了《高等師范院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試行)》,《大綱》明確且系統地規定了師范生應該具備的教學技能。
為了適應我國新課改的新要求、適應社會進步的新需要,我們要形成系統地、符合新課改要求的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的方法,并在模擬課堂教學的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最終形成適合師范生課堂教學技能培養的且行之有效的訓練模式與方法。
高等師范院校歷來將師范專業學生的師范技能培養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并且在制定師范生的培養方案時,開設了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和專業學科知識等相應的師范技能訓練課程。但是還缺乏一些專門針對師范生課堂教學基礎技能的實踐訓練或者課程,沒有形成一套較完整的課程體系,與培養應用型師范生的人才的目標不相符,也與社會教育發展的需求存在不契合之處。這就導致了師范生對新課改的基本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不熟悉,使得師范生的專業程度得不到較好的提高與發展。
全國各地的高等師范院校都意識到了師范生課堂技能訓練的重要性,很多高校都很重視師范生課堂教學技能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課堂教學技能,很多學校也為師范生課堂教學技能訓練提供了很多的有利條件,例如:建設微格教室、針安排老師進行分組指導等。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院校的師范生教學技能培訓的方法也僅限于此。分組訓練的方式還存在一些的問題與不足:非授課學生參與度較低,而且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和建議體會不深刻,教學技能的訓練的效果不明顯;另外,這樣的訓練方式學生教學實踐的機會相對減少,時間的利用率較低。訓練方法比較單一,缺乏必要的多樣性,對師范生進行全面訓練與培養的目的和要求難以達到。
傳統的師范生課堂教學技能訓練,大多采用學生對整堂課的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和模擬授課,指導老師進行適當的點評與指導。在一年多的實踐中,發現了這種訓練方法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我們認為“片段式訓練法”是一個較好的辦法。“片段式訓練法”是將一堂課的各個環節(比如:課堂導入、新知探究、牛刀小試、課堂小結、作業布置等)拆分成單獨的幾個部分進行訓練,并對各個環節的教學方式形成完整的體系。
1.課堂導入片段
初中的數學知識相對比較抽象,直接進入主題教學,可能導致學生跟不上老師的思路與進度,這就會導致學生在新知識點的起始課上就出現知識漏洞,從而就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因此,課堂導入片段的訓練主要訓練師范生如何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想要激起學生課堂中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具有足夠的吸引力,一般會采用學生相對比較感興趣的知識或者對于學生來說較為新鮮的事物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引發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學習的動力,從而引出教學主題。
在眾多課堂導入的方法中,運用的較多的導入方式是活動探究導入法和舊知識導入法。這兩種方法前者通常會設計一個2~5分鐘的趣味性片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讓學生對這堂課的內容充滿好奇,同時也讓學生把知識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后者一般是通過復習舊知識,通過回顧與探究來找到新知識與舊知識的銜接點,從而引出新的知識與問題,以此進入新課的教學。這種方法連貫性強,是探究某種性質和定理時常用的方法。
通過我們近一年的實踐和探究發現,導入方法的選擇也會影響整個導入環節的效果,所以在訓練過程中,首先要訓練師范生如何判斷所講內容屬于什么課型,其次,就要訓練師范生針對不同的課型選取合適的導入方法。比如說,概念課和幾何課常用的方法就是問題情境導入法,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來探索數量、形狀間的關系從而來導入新課。
2.新知探究片段
初中生在45分鐘的課堂中,沒有辦法全程處于精力高度集中的狀態,常常會不由自主地“開小差”。“初出茅廬”的新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忽視學生走神,依舊在不斷向學生輸送知識點,從而就有可能會產生知識點脫節的現象,就可能導致學習效果不夠明顯。而且新知探究這一部分,是一堂課的重難點集中部分,所以這一環節在課堂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師范生課堂教學技能培訓時要針對新知探究這個部分進行重點訓練。
這一部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改變教師的角色定位,保證學生的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如何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問題是師范生在訓練過程中最應該解決的。事實上,就是要學會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偷懶”。不是一味地“包辦式”教學,要改變學生只負責聽的狀態,應該把課堂時間充分交給學生。要充分利用“啟發式”教學。在訓練的過程發現,有的師范生在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時候,只會生硬的提問,沒有起到真正的啟發作用。因此,師范生在訓練的過程中,要學會如何進行“啟發式”教學,掌握“啟發式”教學的技巧與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恰當提出問題:師范生在備課過程中就應該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合適的思考點、懸念點和聯想點,然后通過提問來啟發點撥。這一過程中也要求既要能提出問題,又不能讓問題成堆,要適當提出并要適時解決。
(2)做好教與學的互補:教學互補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要去師范生學會從側面提問,圍繞重難點,多角度提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教學互補還要做到情感情緒的互補、認知的互補等。
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首先就要求師范生設計良好的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一般采用講練結合法;其次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技巧,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多鼓勵學生合作交流,取長補短。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的培養,還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3.牛刀小試片段
牛刀小試環節是在新知探究之后,對當堂課所學的新知識的鞏固演練,以及對學生的掌握程度的檢測。適量的習題練習有助于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這個片段當中應該注重習題的選取。應該滿足以下幾個條件:緊扣知識點、有針對性、有梯度,而且需要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習題講解過程中應該注重所學知識的回顧與總結以及對解題方法與思路的梳理和歸納,而不是為了講題而講題。在此過程中,還應該盡可能的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其中來,利用習題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印象。在學生解題過程中,教師要學會與學生交流,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4.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環節是對整堂課的全部內容進行總結與回顧,對重難點部分進行梳理,可由學生與老師一起完成。教師進行適當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回顧。
5.作業布置
作業布置是對當堂所學知識的鞏固與檢測,這環節要注意的是,作業內容要具有代表性,能檢測學生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問題所在。這也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數學《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質》為例
這是初中學生第一次接觸全等形,教師可以設置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來把學生引入學習的氛圍。教師可以向學生說一個故事,小明和小剛是一對很好的朋友,從來沒有爭吵過,但是今天早上一起去蛋糕店買蛋糕的時候因為兩塊三角糕吵得不可開交。原來是小明認為這兩塊蛋糕在外形上大小一致,然而小剛覺得不是一樣大的。兩個人爭吵了一個早上也沒有得出結果。同學們可以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嗎?老師就可以用這個故事引出全等三角形的知識點,把數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小故事結合起來。學生就會因為教師的小故事而激發興趣,從而找出一定的依據來探究和證明。這樣,除了可以引出教學內容,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堂課是學生接觸全等形的第一課。在本堂課中,教師可以設計學生自主探究、活動探究的環節。首先,讓學生動手,每人畫一個三角形:邊長為4cm、5cm、7cm.然后剪下來,與同桌的三角形進行對比。并觀察與同桌的三角形是否重合,觀察這兩個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學生得到兩個三角形完全重合這個結論之后,教師可以順勢告訴學生,具有這樣特征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緊接著,向學生拋出第二個問題:“請繼續觀察完全重合的兩個三角形,他們之間有什么共同點?所有的全等三角形都有這些共同點嗎?”通過學生的觀察與總結,得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這一結論。這個過程充分的把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在活動中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不僅凸顯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還讓學生體會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
在這一環節教師應該設計緊扣知識點的有梯度的習題,并在課堂上解決。學生通過做題,師生共同糾正出現的問題。也可以進行分組討論然后分別發言,教師作出適當評價。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概括出相關解題步驟與方法,鞏固本堂課的主要知識點。
由教師提出相關問題,學生一起回顧當堂課的主要知識,明確當堂課的主要內容、重難點,并理解記憶。
“片段式訓練法”,傳統的“講課-評課-講課”的訓練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我們認為這是數學專業師范生在課堂教學技能方面的有效方法。
師范生課堂教學的片段式訓練法不僅在師范生的學習和就業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還影響著師范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以后教學實踐中的效果的好壞,并且也關系到我國中學教育今后的發展方向。只有發展與推進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建立起完整、科學的師范生課堂教學的片段訓練方法體系,才有利于培養出基本知識豐富、基本能力扎實、綜合素質較高、富有創新精神的新時代優秀的應用型師范生和優秀的新時代教師。